多年前,和學生一起讀張岱《家傳》,當說到“文恭捐館,家難漸至”一句時,我聯系前文“遂輸粟入太學”,想當然地將“捐館”理解為“捐錢糧給太學”。正當我得意于自己的推理時,陳矚遠同學立即反駁,認為“捐館”就是“去世”的意思,并以《紅樓夢》中“林如海捐館揚州城”為例,再以后文江西鄧文潔“吊”的行為作證。一瞬間,我自覺無地可容。但轉念一想,韓愈不早就說過“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的話嗎?有學生如此,應當高興才是,又何必自慚形穢?
教師都有缺點、缺陷、缺憾,犯錯誤也在所難免。雖說揚長避短有必要,卻也并非不可“露短”。
過去,我沉迷于唐詩宋詞,課堂上常三句難離詩詞。外國文學作品閱讀一直是我的短板,學生中不乏強于我者,為了所謂的“面子”,我常自說自話,生拉硬拽。后來,有學生告訴我:“您的解讀還是有古詩詞味兒,就是少了外國小說味兒?!币徽Z驚醒夢中人,自此,我一方面勤讀小說,一方面多向學生學習,以一個學習者的姿態(tài)步入課堂,端著架子的感覺頓然消失,心情格外愉悅。說錯了就改,不會就問,又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教師最大的敵人是他自己。姜同學酷愛歷史,廣讀詩詞,課堂上喜歡“插嘴插舌”,常于我講得精彩處冒出一兩句話:“老師,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判斷有些武斷吧”“我覺得按照史實來說,應該是這樣的”“老師讀的是中華書局版的吧?可能上海古籍的那本更好”……從教近二十年了,自恃對文本已比較熟悉的我,常故作鎮(zhèn)定,外表平靜而內在翻江倒海,從骨子里有些不能接受,甚至以為她這是故意“拆臺”。教師可以輕松操控整個課堂,目光在哪里,關注就在哪里。剛開學的兩個星期,課堂上我有意識地不看她,對她的插嘴也置之不理。第三個星期,課堂安靜了,她卻開始昏昏欲睡了,偶爾抬頭也是不屑的神情。她的“反?!?,令我猛然驚醒,知道自己已經實施了一次次冷暴力。
不喜歡異見,這是人的本能;容不得異見,這是人性的劣根。當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時,我便開始接受并引導她,讓她“重回課堂”。《三國演義》閱讀課上,我結合《三國志》講文學創(chuàng)作與史書的區(qū)別,她則以《三國志》為本聊東漢末年的世事紛爭;我聯系《三國演義》中的孫吳一族的家族史,談三足鼎立的形成,她結合歷史談東吳“士庶之爭”……遇到復雜的歷史問題,而我恰好不明白時,一定會主動請她說一說。原本愛歷史和古典文學多一點的小姜,對現當代文學,甚至外國文學似乎也有了一點興趣。課堂上,她的眼睛多明亮!在她的大學自主招生推薦信中,我這樣說:“余初識姜生便覺其大。誦《春江花月夜》,知景、明境而通文,內達人性,外接古月,于大孤獨中獨得大詩意。同窗皆稱善。余頓覺壓頂之重,不異泰山臨空,汗?jié)n陰發(fā)。遂日誦夜讀,以追其學。雖奔若牛馬,尤恐項背之難望?!?/p>
再者,教師如果總是“揚長避短”,可能導致學生知識和能力結構出現一些缺陷。教出的學生只能越來越像自己,而不是超越自己,成為他自己。教學中常常有一些怪現象,朋友二人都十分擅長外國文學而其他方面能力有所欠缺,然而,一人教出的學生也僅長于外國文學,另一人的學生卻有諸多專長。私下聊天才得知,前者遇到古詩文便“繞道走”,每逢外國文學作品便不惜工本大講特講;后者凡古詩文和學生商量著講,主要讓學生講,外國文學作品則精選著講?!皳P長避短”和“勇于露短”的教學效果一覽無遺。
想起德國作家凱斯特納在《開學致詞》中的一句話:“假若老師裝作知曉一切,你們要寬恕他,但不要相信他。假如他承認自己的缺陷,那你們要愛戴他?!币粋€真正的好教師,更需要的可能是“露短”。“露短”不是“示弱”,“示弱”是教學技巧,“露短”是生命的真實。
(張小兵,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10003)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