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啟根
【摘要】 時評類作文是一種新材料作文,把時評的熱點題目拿來作為高考的作文題,旨在喚起學生對時評這種文體的重視,高考作文對時事新聞的關注正是期望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他們參與社會的意識和能力。正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故引導考生關注時事熱點、增強時代使命感及社會責任感,可謂多年來多?。ㄊ校└呖甲魑拿}的一貫理念。筆者作為高中語文教師,高一高二階段,在作文訓練中引導學生觀看《雜志天下》,積累寫作素材,訓練新聞短評寫作技能,逐步延伸到完成800字時評,提升學生思辨能力。通過這幾年的實踐,覺得這是提升學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時評類作文 訓練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08-167-01
0
《雜志天下》是江西電視臺的一檔新聞點評類節(jié)目,由著名評論家廖凡主持,《雜志天下》多方收集時下熱點新聞,并用新聞播報加簡短點評的方式來播出,廖凡在播報新聞的時候,有時是對比詰問,有時直指新聞事件的要害,有時又追根溯源,探究新聞背后的內容。他總是能夠敏銳發(fā)現(xiàn)熱點新聞中所展示的問題癥結所在,并且用簡短的語言指出解決辦法,語言幽默風趣,嬉笑怒罵之間給人以深思和啟迪。學生在觀看這個節(jié)目時,時常在微笑的同時又若有所思。所以,廖凡的主持風格深受學生的喜愛。
我讓學生分成五個學習小組,周末回家去收看《雜志天下》節(jié)目,每個同學從中挑選出自己喜歡的新聞素材進行積累,然后以小組的方式合作交流,挑選出有談論價值或者有正能量的新聞素材兩篇寫成新聞短評的方式,學生在返校的時候,每天利用課前三分鐘演講的機會讓每個學習小組派兩個學生輪流上臺展示自己積累的素材,要求學生也學著用廖凡的口吻來進行新聞播報,由本組同學寫出本組撰寫新聞簡評的方法。通過反復訓練,學生的新聞簡評寫得越來越長,由剛開始的一兩百字,訓練到后來很快就能寫四五百字,有時候,有的學生還覺得意猶未盡,我就會對他們進行鼓勵,按照新聞時評的結構思路:引——點——議——聯(lián)——結,把它寫成800字的作文。
在課堂作文訓練的時候,我會從中精心挑選一些有探討意義的作文素材讓同學進行訓練,按照高考的要求,讓學生把素材撰寫為800字的高考作文,然后進行點評和升格訓練。學生在遇到感興趣的素材時,寫起來真是得心應手,比如我班上的姚心怡同學,在觀看了“北大給落選考生的信”的新聞事件后,利用課堂訓練的時間,在短短一節(jié)課的時間就寫下了《無關成敗,你仍是英雄》這篇新聞時評:
“不要讓一時的失落,否定你成為英雄的可能?!蹦壳?,北京大學招生辦在公布2017年自主招生初審結果的同時,給初審未通過的考生發(fā)了一封言辭懇切的“安撫信”,字里行間飽含著鼓勵與期望,讓許多考生和家長大呼暖心。
正如網(wǎng)友所說,這封信預示著高校招生越來越人性化也越來越具有人情味。招生不再是冷冰冰的模式化的程序,而應該是有溫度的對話。我們時常說中國的教育失敗,究竟失敗在哪里?是課程太死板,還是壓力太大?我認為,是制度缺少人性化,導致與學生之間交流太足,以至被人們評為“冷血”、“機器”。多少學生在受不了成績的打擊紛紛“一跳解千愁”?多少學生忍受著失敗后一個個嘲諷的眼神,內心有苦卻無人傾聽?身處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下的中國學生最需要的就是一句安慰,一句能讓他們奮起,不再失落的安慰。無疑,北大的這一封信做到了這一點。
“我們想成為一張足夠廣闊的天幕,好承載起足夠璀璨的繁星。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彼此都需要學習?!币痪湓?,點出所有考生都是繁星,足夠閃耀,而自己則是承載夢想的天幕,只是需要學習。不僅安撫了考生因落選而自卑的心,還能鼓勵考生。天幕是足夠大的,總有一塊屬于你的地方。字里行間,透露出一個高校的真誠。在各大高校競相追逐人才的時候,北大能夠讓落選考生的位置,體會他們的失意,及時送上一份安慰,讓失意者奮起。這個世上最痛苦的事情是所有人只看到你的輝煌與成就,而不問你累不累。而北大卻成為了問候你的“第一個”。這極大鼓舞了考生們的信心。
高校與學生,雙向選擇的過程。學生選擇北大,是對大學的最佳肯定,大學沒有選上考生,但也并非對他的全然否定。一封獨具匠心的“落選信”,給了剛剛準備面向這個激烈世界的考生以溫柔的擁抱。里面是“一列兩口,各生歡喜”的好聚好散,是“買賣不成仁義在”的教養(yǎng),是大學開學的第一課。雖然只是一封程序化的“落選信”,也看到我們社會越來越能夠在效率第一的原則下,兼顧每一位成員的心理感受,這樣的細節(jié)越來越多,那我們的社會必然越來越溫柔,越動人。
遇到有爭議的話題,也讓學生進行辯論。比如,對“書屋入駐醫(yī)院”、“地鐵安排女性專用車廂”等話題,通過正反雙方的辯論,老師再加以點評,提升了學生認知事物的能力。
總之,通過觀看《雜志天下》,讓學生打開一個認知世界的窗口,這種新聞分享的方法發(fā)揮學生主動性,使得課堂氣氛非?;钴S,既鍛煉了學生的口才,也積累了作文素材,更提升了學生的思辨能力,真是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