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
這是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的成績單——6.9%。數據不是不錯,而是相當不錯。
從一些重要的宏觀指標看,都出現了超預期的好轉:反應企業(yè)家對中國經濟信心的民間投資,在經歷去年的斷崖式下滑之后強力反彈,上半年增速反彈至7.2%;制造業(yè)復蘇加速,全國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9%,比上年同期加快0.9個百分點;前5個月,全國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實現利潤總額29 048億元,同比增長22. 7%,比上年同期加快16.3個百分點;外需超預期反彈,上半年進出口同比增長19.6%。
消費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 4%,其中網上零售額仍然保持了33. 4%的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在調控的大背景下保持了基本穩(wěn)定;從就業(yè)看,上半年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735萬人,同比多增了18萬人,完成了年度目標的66.8%。
而去年年底外界最為擔心的資本加速流出和人民幣貶值問題已經不是太大的問題,人民幣匯率保持了讓外界出乎意料的強勢??梢哉f,如果僅就宏觀指標看,中國經濟上半年可以得一個很高的分數。
數據超預期好轉,當然是好事。這再一次說明,過去多年過度擔心,海外投行不斷唱空是對中國經濟最大的誤讀。就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而言,韌性大,回旋余地強,發(fā)展空間和想象力仍然很大的基本面從來沒有改變,那些因為數據出現持續(xù)下滑就看空的觀點,事實證明是膚淺的。
但是,在數據好轉的情況下,過于樂觀的情緒也會出現。就目前的經濟增速而言,6.9%的增速是一個很高的增長。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判斷中國經濟是否已經結束了下滑的周期,進入一個新的上升周期的關鍵不是短期的數據,而是中國經濟的內核和“基因”的改變,是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轉化。
中國經濟需要的不是努力回到過去的高增長,而是通過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回到一個“高質量”的增長。我之所以一直反駁經濟學界一看到數字反彈就動輒判斷“拐點”到來的觀點,根本原因在于這種觀點無論對決策層還是企業(yè)家而言,都具有極大的誤導作用。
判斷中國經濟是否進入新的周期,判斷的標準和依據絕不是短期的數據,而是應該站在供給側改革這個高度,用供給側改革的要求和標準來進行判斷。
經過這兩年在供給側改革領域的發(fā)力,經濟結構的優(yōu)化和動能的轉換等態(tài)勢愈發(fā)明顯。高端制造,高端消費,新興產業(yè)和動力不斷出現,特別是,消費連續(xù)多年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這都預示著中國經濟在困難轉型中的悄然嬗變。但是,按照供給側的標準,中國經濟進入下一個“雙高”周期的轉折點遠遠沒有到來。
特別是應該清醒看到,上半年整體數據不錯,除了進出口的強勢,房地產、投資,特別是基建投資這些“老”的動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隨著調控的深入,房地產和投資在下半年的下滑概率很大。
同時,在今年高層不斷強調預防系統性風險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已經從過去的穩(wěn)增長轉變到防風險和轉動能上來。
風險問題,包括房地產泡沫的問題,民營企業(yè)家的信心問題,資金脫實向虛的問題,企業(yè)債務杠桿問題,等等?;膺@些風險點,才能為中國經濟平穩(wěn)進入下一個周期奠定基礎;這些風險點不化解,就輕言中國經濟底部到來,顯然有點過于樂觀。
我們應該多一點長期和耐心,少一點浮躁,耐心地推動供給側改革,而不是隨著數據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