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泉
【摘 要】本文分析特殊教育的基本情況,對我國特殊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闡述特殊教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策略。
【關鍵詞】殘疾兒童 特殊教育 基本策略 課堂提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B-0167-02
特殊教育是指對特殊兒童進行的特殊的教育,使其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特殊學校是專門為智力不足的學生創(chuàng)辦的學校,根據(jù)弱智生的不同程度進行不同的培養(yǎng)。在開展特殊教育過程中,課堂提問是其常用的基本方法,通過課堂提問與回答來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課堂提問的質量直接影響特殊教育的質量。
課堂提問的實質是一種“對話”,就課堂提問而言,可分為三種情況:教師向學生提問、學生向教師提問、學生向學生提問。教師向學生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它的價值在于能更好地激發(fā)特殊學生的主體性、促進特殊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使他們獲得知識和技能。
一、我國特殊教育事業(yè)的問題分析
殘疾人是指在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精神等方面存在缺陷的人群。隨著人口數(shù)量的不斷增長,特殊兒童的數(shù)量也相應地有所增多,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也變得更加突出,并正在逐步受到人們的重視。伴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特殊教育與以往有所不同,它需要專業(yè)人才來對特殊兒童進行更為專業(yè)的特殊教育。殘疾兒童心智低于常人,又存在語言、聽力、身體殘疾等多方面問題,因此教育更為困難。
各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特殊教育各有不同,有的國家或地區(qū)的各級公立學校為特殊教育兒童提供其能接受的適合他們需要的、免費的義務教育,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他們入學。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國家要保障殘疾人受教育的權利。因此,我國的殘疾兒童多在普通學校的普通班隨班就讀。目前,我國殘疾兒童受教育的形式包括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等機構附設的特殊教育班、普通學校的普通班隨班就讀。
從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我國的特殊教育事業(yè)逐步開展并穩(wěn)步前進,至今已取得不錯成果。特殊教育學校在全國各個省市均有開設,根據(jù)人群年齡差異劃分為幼兒學前班、小學班、初中班、高中班、成人班等,使每個年齡段的殘疾人都能夠得到接受教育的權利。
我國特殊教育事業(yè)整體發(fā)展是向上的,但在發(fā)展中也存在問題,還需要努力去克服。例如在課堂提問上,特殊教育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大膽探索,在每節(jié)課上教出教師自己的特色,真正讓課堂活起來,讓孩子動起來,滿足學生、家長、社會的需求。
(一)殘疾人自身問題
由于殘疾人自身身體缺陷,許多殘疾人內心都或多或少具有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棄,造成他們在課堂上厭學,不愿與教師進行更多的交流,封閉自己,逐步與社會脫軌。
(二)社會輿論
當今社會仍然有一小部分正常人對殘疾人持有偏見,認為殘疾人低賤,甚至欺負、愚弄、打罵殘疾人,使得一些殘疾人對社會充滿偏見。
(三)師資力量
我國的特殊教育師資力量正在逐年穩(wěn)步上升,但與歐美國家相比,仍然是落后的,我國的特殊教育事業(yè)任重而道遠。
以上海為例,2009 年,上海調查了 20 個公立幼兒教育機構,發(fā)現(xiàn)學前特殊教育專任教師只有 72 名;2013 年,上海市長寧區(qū)有 6 所接納有特殊需要的幼兒的融合幼兒園,2014 年有 7 所這樣的幼兒園,2015 年有 12 所這樣的幼兒園,2016 年有 11 所幼兒園在從事早期融合教育,總體上呈現(xiàn)逐年增長的趨勢。
二、發(fā)展特殊教育的基本策略
我們知道,發(fā)展特殊教育也是推進教育公平、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內容,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之一。近幾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對特殊教育事業(yè)的投入明顯增加,在國家助學體系中優(yōu)先保障殘疾兒童的教育教學。但從總體來看,我國特殊教育的現(xiàn)狀仍存在整體教育水平不高、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例如農(nóng)村的殘疾兒童,他們受到的教育很少,農(nóng)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有待改善,農(nóng)村特殊教育的教師數(shù)量不足、專業(yè)水平也需要提高等問題。加快推進特殊教育發(fā)展,有利于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yè)水平,保障殘疾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夠幫助他們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
(一)提升殘疾人的自信心
提升殘疾人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在課堂上多鼓勵,在課后多交流,在生活中多關心,讓他們重拾信心,逐步走向光明。尤其是殘疾人的家庭,更應充滿信心,對他們一視同仁。
(二)提高公民素質,消除歧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具備多一點的人文關懷,理性平和,積極向上,具有良好的社會心態(tài),以積極的態(tài)度來對待殘疾人。對殘疾人士要一視同仁,并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重拾生活勇氣。
(三)增加專業(yè)師資力量
由于殘疾人的特殊性,在教育上我們要區(qū)別對待。因此,國家應培養(yǎng)更多的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隊伍,不斷加強師資力量,培養(yǎng)更多的專業(yè)人才對口教育我們的特殊學生,懂他們所想,做他們所需。
三、特殊教育課堂提問策略
教育應該考慮兒童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學習需要。特殊兒童由于在智力、感官、情緒、肢體、行為、言語等方面存在缺陷,因此特殊教育教師應通過不同的方式對不同的特殊兒童進行教育。特殊兒童分為盲童、聾童、智力落后兒童、超常兒童、言語障礙兒童、情緒和行為障礙兒童、多重殘疾兒童。對智障學生,必須通過口語進行教學;對盲生,要通過書面語和口語進行教學;對聾生,要通過體態(tài)進行教學,等等。一般來說,除了聾童,在課堂上教師的提問就顯得非常重要,技巧性的提問能有效地提高智障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課堂提問要更有趣味性
特殊兒童由于注意力穩(wěn)定差,所以很容易走神,精力無法集中。創(chuàng)設趣味性問題可以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保持穩(wěn)定的學習情緒。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通過如表演情景劇、多媒體演示、實際操作等方法,來激活特殊兒童的學習熱情。如教學生認識人民幣的顏色、面值、圖案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同學們,我們經(jīng)常去買東西,下面我們來模仿一下到超市買東西時的情景,誰想要加入嗎?”孩子們聽到要表演,肯定會躍躍欲試:“我要!我要!”緊接著教師接著問:“你們誰想扮演顧客?那收銀員呢?”聽到能表演,學生興趣自然會提高。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讓特殊兒童掌握知識,而且能做到寓教于樂。
(二)課堂上提問要有差異性
特殊兒童的殘障程度不同,接收問題的實際能力也不同。在上課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給學生看一張小孩玩球的照片時,教師可以對重度弱智的學生提問:“這些小朋友他們在干什么呀?”對中度弱智的學生可以這樣提問:“這些小朋友玩的是什么球?”對輕度弱智的學生可以提問:“小朋友們玩球的這張圖片上都有什么東西呢?”特殊教育教師在提問中要注意一些問題,比如特殊兒童在回答問題時不管是對還是錯,特別容易隨聲附和,所以教師在提問時要盡量避免提出讓學生回答“是”或“不是”的問題。如果一定要這樣回答,就要讓學生在兩個人的回答中做出選擇。同時,教師提問的語言一定要簡潔明了,語速要緩慢。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要多鼓勵、多引導、多贊賞。
特殊教育的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教學,不僅要改變以往舊有的教學模式,而且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盡可能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使枯燥的課堂變得五彩紛呈,讓特殊兒童更有效地掌握知識,更好地發(fā)展智力。
【參考文獻】
[1]王 洙,楊希潔,張 沖.殘疾兒童隨班就讀質量影響因素的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6(5)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