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5日,鄭州新密一學生騎電動車不慎撞上了一輛停在路邊的寶馬車,導致寶馬車的倒車鏡損壞,車身多處劃傷。肇事后,該學生給車主寫了一封道歉信,然后用紙條包著寒假打工掙來的311元現(xiàn)金,粘在寶馬車左前門的把手內側。原本非常生氣的寶馬車主薛戰(zhàn)民,看到這封道歉信就消氣了。
雖然修車花了1.3萬元,但被該學生的誠實和敢于承擔責任的行為所打動,念及其要利用寒假打工,肯定家境不太好,薛戰(zhàn)民又產生了資助這位學生的念頭。2月8日,他找到了新密市公安局交警大隊,希望民警幫忙尋找“交通肇事逃逸者”,將錢還給對方。當天下午,此事經媒體報道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也登上了微博熱搜榜,網友們紛紛稱贊二人“窮有信,富且仁”。
2月10日,警方通過監(jiān)控找到了這位學生,他叫作陳奕帆,正在讀高二。11日上午,陳奕帆的母親從長春回到了新密,主動聯(lián)系薛戰(zhàn)民并跟他見面,再三表示要賠償損失,薛戰(zhàn)民堅決拒絕了。12日下午,薛戰(zhàn)民又委托自己的二女兒送來一萬元現(xiàn)金,表示要資助陳奕帆的學業(yè)。本來堅決不收的陳奕帆,最終在宣傳部工作人員、交警大隊民警的共同勸說下,才收下了這筆飽含情義的“助學金”。
多維解讀
“學生撞寶馬”的故事反轉溫暖人心
“窮有信,富且仁”,這句古語在這個溫暖的事件中得到了最好的詮釋,你怎樣對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會怎樣對待你,事情雖小,但足以觸動人心。我們要為這個故事中的人物點贊。
一贊有擔當?shù)暮蒙倌辍_@看似很小的一件事,卻是一些人根本做不到的,撞車了趁沒人趕緊溜的不在少數(shù)。而陳奕帆不僅把身上全部的錢和道歉信一同留下,還記下了車主的電話,打算今后慢慢還給他。從新聞里得知修車花了一萬多,陳奕帆才給母親打了電話。二贊有愛心的好車主。據(jù)了解,車主薛戰(zhàn)民是位白手起家的企業(yè)家,很能理解貧窮人家生活的不易。手里拿著陳奕帆卡在車把手上的道歉信和他打工掙來的辛苦錢,薛戰(zhàn)民的內心受到了很大的觸動,決定資助他上學。三贊講誠信的好媽媽。陳奕帆家不算寬裕,共有六口人,還有一個上學的妹妹,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母親聽兒子打電話說起這件事后,次日就從外地趕回了家,從兒子處要來車主電話,執(zhí)意要求補上車輛維修費。母親講誠信,兒子看在眼里,這才培養(yǎng)出了一名感動萬千網友的好少年。
這起事件的溫暖反轉,可以成為引導社會風尚的一個典型案例。在一些人喊著“世風日下”的當下,事實上仍有不少正能量圍繞在我們身邊,任何人只要愿意去做,都可以成為一面旗幟。
撞寶馬車留致歉信凸顯誠信價值
陳奕帆作為一個窮學生在肇事后沒有立即逃脫,而是勇于擔責,體現(xiàn)出了應有的誠信擔當。古人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為人的根本,陳奕帆以誠實善良的舉動感染著我們?!耙哉\感人者,人亦誠而應”,面對陳奕帆的主動擔責,車主薛戰(zhàn)民給予了諒解與資助,也體現(xiàn)出了“仁義有愛”。他想讓陳奕帆將自身的這種誠信意識與擔責精神保持和發(fā)揚下去,讓更多人堅守誠信、勇于擔責。
然而,社會上仍然存在大量誠信缺失和責任意識淡薄的問題,如虛假廣告宣傳鋪天蓋地,使用“毒大米”“瘦肉精”“地溝油”等無信失責行為屢見不鮮,因對物欲的追求而弄虛作假、欺詐舞弊等現(xiàn)象在社會上蔓延滋長,不得不令人警醒,亟待構建社會誠信體系。
構建社會誠信體系,需要多方面努力,不僅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加強信用制度建設,還需要學校、家庭共同打造良好的誠信負責的氛圍。讓每個人都置身于誠信負責的環(huán)境中,感受和認同誠信與擔責,進而讓誠信和擔責成為每個人內心深處與生俱來、自然而然的價值觀念。
時評佳作
窮有信,富且仁
文/李曉鵬
禮失求諸野。在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來自民間的善良傳承。經過數(shù)十年風云激蕩的快速發(fā)展,人們曾經認為,那些禮儀之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成為過往。然而,一點一滴的、來自民族靈魂深處的美德傳承,始終堅強而向上地生長著,代表了人們心中那種優(yōu)良德行的故事,每每見諸報端,往往令觀者動容,聞者仰慕。
高二學生陳奕帆來自鄭州新密,這個冬天本該一家團圓,然而為了生計,父母在長春打工,自己來到城里勤工儉學,不小心騎車蹭花了一輛來自紹興的寶馬車,即使是傾其所有,也無法賠償損失。然而他并沒有一走了之,而是寫了一張辭意懇切的道歉信,留下全身上下僅有的311元作為賠償。
車主薛戰(zhàn)民同樣出身貧寒,經過一番打拼后,在紹興成功創(chuàng)業(yè)。他理解這位孩子的處境,為這個孩子的行為所感動,這是一個身處逆境但依然保有真誠和尊嚴的孩子。他下決心要找到這個孩子,并資助其學業(yè)。
這一來一去的互動,讓我們看到了這個社會美好的一面,無論是貧窮的高二學生,還是富有的寶馬車主,都恰如其分地保留了各自的尊嚴和高貴,改變了人們心目中對他們的刻板成見。陳奕帆是留守少年,卻依然堅強得像一株挺拔的野草。事業(yè)有成的薛戰(zhàn)民,商海鏖戰(zhàn)沒有使他變得鐵石心腸。
貧窮不是肇事逃逸的理由,做錯了事,勇敢承認,并盡可能彌補錯誤,這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寶馬車主有理在先,但并沒有得理不饒人,反而從致歉信中讀到了一個堅強有尊嚴的靈魂,并愿意為其提供幫助。這是一種情懷,雖然生活富裕了,卻沒有失掉做人的同情心,沒有忘記自己生長的土壤。
在今天這個時代,兩者表現(xiàn)出來的道德品質尤為珍貴。貧而不賤,富而不驕,都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我們已經看過太多為富不仁的故事,更有“寧在寶馬車上哭,不在自行車上笑”的荒誕言論。仿佛一個人只要有錢,就可以突破做人的基本底線,這種言論和思潮,拉低了整個社會的道德底線。
隨著道德底線的一次次被突破,社會有著被撕裂的危險。明明是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比如逃票、盜竊,卻非有人要拿著貧窮作為借口,拼命為之開脫。然而無論貧富,都不是違反社會規(guī)則的理由,都需要遵守規(guī)則和做人的基本底線,否則社會就無法運作。
貧窮和富裕,只不過是兩種不同的人生狀態(tài),兩種狀態(tài)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通過個人的行為,完全可以發(fā)生逆轉。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如同赤子一般的純真,但在成長的過程中,許多人卻慢慢丟失了自己的本心,并將自己的改變歸咎于環(huán)境。這個新聞卻告訴我們,環(huán)境并不能真正左右一個人的品質,陳奕帆沒有因為貧窮就放棄尊嚴,薛戰(zhàn)民也沒有因為富裕就失去同情心,環(huán)境未能改變兩個人的初心。找回最初的自己,我們其實都是一樣的人,有著尊嚴和高貴的靈魂。
——摘自《錢江晚報》
點 評
“窮有信,富且仁”是“撞寶馬車留致歉信”這一事件的核心精神,文章也緊緊圍繞著這個中心論點來進行闡述。先是詳述陳奕帆和薛戰(zhàn)民的故事,用他們的人生經歷作為事實論據(jù)。再詳細分析他們各自的行為,陳奕帆的誠信和有擔當,薛戰(zhàn)民的寬厚和有同情心,都值得贊揚。再從反面論述,如今社會上存在許多窮無信、富不仁的現(xiàn)象,更是體現(xiàn)了他們品質的可貴。最后總結全文,說明貧富只是兩種不同的人生狀態(tài),不改初心的人才能保有高貴的靈魂。文章邏輯清晰、層層推進,事實論據(jù)和理論論據(jù)相結合,正反論述中心論點,很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