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梅
摘 要: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學習動力缺失的現象已經成為普遍性的問題。如何針對于學生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已經成為所有中職學校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提高中職學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文筆者做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決問的方法。
關鍵詞:計算機技術;中等職業(yè)學校;檔案管理
中職階段是人一生中極為重要的一段時期,也是一個錯綜復雜、充滿矛盾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身心發(fā)展迅速而顯著,是從幼稚向成熟發(fā)展的一個過渡時期。他們既像大人又像小孩,作為他們重要活動方式的學習也反映出這樣的特點。與初中學生相比,中職生已經開始漸漸理解自己學習的意義和責任,但他們管理自己的能力還很有限,其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還不夠強,經不起各種引誘和干擾,導致學習動力缺失。
1中職生學習動力缺失的原因
學習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高級認知活動,是由各種不同的動力因素組成的整個動機系統(tǒng)所引起的。利用一定誘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或意向,使其學習活動保持充足的學習動力是學習成績得以提升的重要保證。筆者分析發(fā)現中職生學習動力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剌激學習動機的誘因:
1.1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是指一個人對周圍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今天在校的中職生,是生長在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一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市場經濟文化以及外來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都在深刻影響著他們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當前,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更加開放,獲取各種信息的來源更加廣泛。而中職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時期,缺少價值判斷力,社會上的一些諸如“及時行樂”和“金錢至上”等消極觀念致使部分中職生覺得讀書無用、讀書吃虧,從而導致其學習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
1.2學習壓力增大
適度的壓力能激發(fā)個人潛能,但超負荷的壓力則適得其反。中職生的壓力主要來源于學習,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習科目增加,難度加大。從初中進入中職,學生要學習的科目越來越多,學習時間越來越長,學習負擔也越來越重。在課程難度增大、教學速度加快的情況下,部分學生由于基礎知識差、學習方法欠缺、自我調適能力有限等原因,在學習中深感吃力,跟不上進度。而在學校大班額教學中,由于現定的教學內容和嚴格的教學時數限制,不可能做到人人懂了第一步才教第二步。由此,隨著學習內容的不斷加深,學習吃力的學生會越學越累,造成個人目標與個人能力之間的矛盾,他們便產生逃避甚至害怕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基礎較好的學生的身心也是長時間處于疲勞或半疲勞狀態(tài),難免對學習產生厭倦感。
第二,環(huán)境期望值過高。從家庭到學校,施加給學生的“讀書”壓力呈現過飽和狀態(tài)。這種超內在需要的外部壓力、剌激使正處于叛逆期的中職生叛逆、厭學等行為逐漸形成,并隨著外在壓力的加大而日趨嚴重。一位學生在接受心理咨詢時說:“我感覺到只有分數才是我父親的兒子”。這種情況造成學生心理負擔過重,學習時精神難以集中,學習效率很難提高,最終導致厭學情緒和行為的產生。
第三,社會就業(yè)的壓力。青少年進入中職,就首次面臨畢業(yè)后就業(yè)的壓力,由于中職生學歷水平低,與社會需求嚴重不符,這一切都會大大減少中職生學習活動中積極的情感體驗,中職生的學習動機也就隨之減弱。
1.3偏向消極的失敗歸因觀
歸因理論認為,個體的成敗由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引起,內部原因包括個體的能力和努力,外部原因包括題目的難度和運氣。如果個體將失敗歸因于因為努力或運氣這些穩(wěn)定性不強的原因,他就會對以后的學習充滿信心,通過努力或好運獲得更好的結果。如果個體將失敗歸因于能力或題目的難度這些穩(wěn)定性較強的原因,他就會對后面的學習放棄努力,導致信心缺失。學生將學習失敗歸因于自己的智力或能力不如別人這種偏向消極的失敗歸因觀是導致他們喪失學習動力和信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2增強中職生學習動力的策略
增強中職生學習動力,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2.1引導學生改變錯誤認識,樹立正確價值觀
價值觀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行為傾向會影響一個人生命發(fā)展的歷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有助于幫助學生認識到在他們的生活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進而影響到學生的行為選擇。正確的行為選擇有助于個體做出正確、恰當的行為,促進個體健康的發(fā)展。在多元價值觀的包圍下,要提高中職生的學習動機水平,教師就必須使學生改變錯誤認識,引導學生放眼未來,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上糾正他們目光短淺的低水平動機。當然,這離不開社會加大反對和打擊不正之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學生好學上進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校園內外環(huán)境。
2.2了解學生學習動機發(fā)展特點,幫助其明確目標
中職生動機水平的發(fā)展趨勢呈“馬鞍形”,這反映了該階段青少年的年齡階段特征。剛進校的學生由于剛進入一個新的學校、新的學習階段,有一種從頭開始的愿望,大都有積極向上的理想和追求,將要畢業(yè)的學生即將畢業(yè),即將結束中職階段的學習生活,面臨著升學和就業(yè)的壓力與選擇,也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因而動機水平高,而中職二年級的學生由于適應了新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生活,可能淡忘了自己的理想與追求,比較散漫,不嚴格要求自己,因而動機水平要求低。所以,教師應注意分析了解中職生學習動機的發(fā)展特點,恰當施加教育影響,幫助其樹立具體、明確的目標。學習目標是學習者要達到的結果,有了明確的目標,學習就有了方向。
3尊重和信任學生,提高學習動力
首先,尊重學生。這意味著把學生作為有思想感情、內心體驗、生活追求和獨特性與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對待,尊重學生可以喚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為,學生是人,有獨立的人格和尊嚴,教師要與他們平等相待,尊重他們,理解他們心理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尊重需要是較高層次的需要,學生對此的要求尤為強烈。而尊重是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教師要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和需要,溝通與學生的感情。隨著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獨立性、自主性逐漸提高,心理閉鎖性特征更明顯,就更需要老師的尊重和及時正確的引導,使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學習、生活、交往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和動力。其次,信任學生。“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誠摯是架通心靈的橋梁”。教師要用這把信任的金鑰匙,成功地去開啟學生的心靈之窗,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行為,成為學習的主人。對學生來說,老師越是信任他,他學習就越勤奮,自信心就越強,就能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再輔之以幫助,學生就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4督促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培養(yǎng)責任感
個體從小長大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也是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的過程。中職生是青少年身心發(fā)育最快的階段,也是加速轉化的階段。家庭、學校、社會應為學生營造一種體驗生活、承擔責任的機會,使其更好地完成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過渡。某一中職男生,家長千方百計地希望他樂學,但他一年級沒念完,就堅決不上學了。無計可施的父母聯系了一個農戶,要求他不上學就去鋤草,該生不依,家長闡明不上學就必須通過勞動自食其力,該生說不吃飯就是了。家長沒有責罵,而是將家中生、熟食物全部鎖好,也不放一分錢。兩天過后,該生說我去鋤草。父親每天按質按量給他結算工錢,要求他計劃好自己的生活,三天后該生提出上學。為了確保學校不再是其躲避責任的場所,父親說你有心讀書,就一邊勞動,一邊將落下的功課補上,經我考試合格后再上學,以免你后悔。為了能上學,這名男生每天自學到深夜,與勞動前判若兩人。學生通過對生活的體驗,可以緩解對學校生活的慶倦情緒,可以培養(yǎng)認識自我、對自己負責的品質,挖掘學習內動力,成為自己的主人。
5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歸因觀,擺脫學習無力感
成就動機是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一種以高標準要求自己,以力求取得學習活動成功為目標的動機。成就動機水平高的個體在失敗時往往把原因歸于努力不夠,即使失敗也不灰心,相信努力與結果之間具有依隨性,不產生無力感,表現出積極的行為。成就動機水平低的個體,在失敗時往往把原因歸于能力不足,容易灰心喪氣,認為努力也不能帶來成功的結果,容易產生無力感。所以教師應該關注和承認學生的努力,因為努力這一內部因素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有意增加或減少的。學生只有相信努力將帶來成功,才會在學習中堅持不懈地努力。從提高學習積極性的角度考慮,使學生學會積極努力地歸因是最重要的。例如,有的學生學習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他們的能力低一些,但若教師如實相告,只能使這些學生感到沮喪;如果讓學生感到努力不夠是導致學習失敗的原因,他們就不會降低學習積極性。布盧姆的學習理論認為,能力差一些的個體并非不能完成學習任務;只不過所需要的學習時間更長一些,努力更大一些而已,努力可以彌補能力上的不足,這就是通常說的“勤能補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