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追夢遷徙二十年

      2017-07-31 21:01:41韓栓柱
      新疆人文地理 2017年7期
      關(guān)鍵詞:哈薩克轉(zhuǎn)場牧場

      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薩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薩克人,哈薩克人的歷史就是在游牧中譜寫的,哈薩克人的繁榮就是在遷居中誕生的,哈薩克民族用自己的雙腿丈量著世界,追隨著生命的綠色

      ——哈薩克著名詩人唐加勒克

      在神話傳說里,“哈薩克”的意思是“白色的天鵝”。這個名字象征著哈薩克人群居和遷徙的傳統(tǒng),那近3 000年歷史悠久而又豐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就集中體現(xiàn)貫穿在一年四季的“轉(zhuǎn)場”生活中。

      新疆的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等地,有春秋牧場、冬牧場和夏牧場三種,分別在天山北坡向北經(jīng)準噶爾盆地,直到阿爾泰山的廣袤山地草原和戈壁草灘地區(qū)。根據(jù)季節(jié)變換,哈薩克牧民每年都要進行四次大的轉(zhuǎn)場。美麗的草原、有限的草場就是他們流動的家,“逐水草而居”是他們游牧生活的最好寫照。從轉(zhuǎn)場的規(guī)模來看,數(shù)阿勒泰地區(qū)春、秋季轉(zhuǎn)場最為壯觀。每年的5月底6月初,千軍萬馬從冬窩子轉(zhuǎn)到夏牧場,9月中下旬又從夏牧場轉(zhuǎn)回冬牧場。轉(zhuǎn)場途中,大批牧民成群結(jié)隊如潮水般遷徙,一家接著一家,牧民騎著駱駝趕著羊群、牛群、馬群向目的地進發(fā),從早到晚,大規(guī)模遷徙場面一直要持續(xù)半個月之久。

      我拍攝哈薩克游牧民族轉(zhuǎn)場大概有20年了。

      20年來,我奔波于北疆東疆天山南北的山山水水,追逐著哈薩克牧人的足跡,在古老的牧道上,在美麗的草原間,在邊境的山水中,在群山連綿的峽谷里……用心記錄著哈薩克人春去秋回史詩般的大遷徙,用情聆聽他們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在轉(zhuǎn)場途中發(fā)生的一幕幕故事,用鏡頭定格那一個個走心融情的畫面、撼心動魄的場景,一回回在艱難中獨自堅守,不為別的,就為真真實實地記錄下目前保留還算完整的哈薩克族最原生態(tài)的大轉(zhuǎn)場……

      一次執(zhí)行邊界勘察任務(wù)中的驚喜與轉(zhuǎn)場結(jié)緣

      20年前的那個秋季,準確地說是1998年9月中旬,當時中哈邊界線剛剛劃定不久,軍分區(qū)領(lǐng)導(dǎo)賦予我一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wù)——帶領(lǐng)10多名邊防官兵對中哈邊界1號到14號界碑沿邊進行一次詳細的邊界勘察。

      我們從白哈巴邊防連夏季執(zhí)勤點早晨天不亮出發(fā)騎馬走了幾十公里,在短暫休整小憩的時候,正好有一隊轉(zhuǎn)場的畜群從眼前經(jīng)過,喜歡攝影的我立即拿起美能達相機沖上去拍攝。追到前方一個小山包上時,我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只見一群馱著牧民家當?shù)鸟橊勱爦A雜在浩浩蕩蕩的畜群中從這個山坡流下谷底,又從谷底涌上另一個山坡,所到之處煙塵彌漫,極為壯觀,我在驚喜中用135負片頻頻按了幾張。要不是考慮繼續(xù)完成邊界勘察任務(wù),肯定會收獲頗豐。完成邊界勘察任務(wù)回到阿勒泰后,我迅速把拍攝轉(zhuǎn)場的膠卷沖了出來,一看效果和氣氛非常棒,我不禁想,如果有一天有攝影大賽,參加一下說不定還能獲個獎呢!

      從那以后,我便對拍攝哈薩克牧民轉(zhuǎn)場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只是部隊工作繁忙,再沒有時間去拍攝。直到調(diào)到新疆軍區(qū)政治部創(chuàng)作室搞專職攝影創(chuàng)作后的一年9月秋季轉(zhuǎn)場,我又一次來到那仁草原,并且在天蒙蒙亮時找到了那個我熟悉的拍攝點。

      那天早晨有霧,宛如輕紗飄渺的牧道上,羊群在牧人的驅(qū)趕中慢慢前行,朦朧中,羊群“咩咩”的叫聲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我用賓得645相機120反轉(zhuǎn)片在同樣的角度用同樣的畫面定格了這幅《霧中轉(zhuǎn)場》的作品。隨后的幾天,我游走在那仁草原的每一個山頭和最佳角度,拍攝了幾卷牧民轉(zhuǎn)場的鏡頭,有雨中、冰雹中艱辛行進的畫面,有光影到位氣勢恢宏的瞬間,尤其是當我一個人站在一處高坡上,看到一隊隊轉(zhuǎn)場大軍從眼前經(jīng)過,又像閱兵方隊井然有序緊湊前行時,覺得自己儼然像一個將軍,在雄偉的閱兵臺上檢閱著駱駝隊、馬群、牛群、羊群的方塊隊,這震撼的場景只有親自融入到當時那個氛圍中才能觸及內(nèi)心,令我久久回味。

      首次拍攝轉(zhuǎn)場的那幅作品,我起了個《牧歌回響》的標題,幾年后入選了中國CHINA第十屆國際攝影藝術(shù)展;《霧中轉(zhuǎn)場》不僅在新疆第十四屆攝影藝術(shù)展中榮獲銀獎,還在隨后的喀納斯國際攝影大賽中斬獲銅獎。是拍攝轉(zhuǎn)場給了我一個個驚喜,而在驚喜后更堅定了我連續(xù)拍攝記錄轉(zhuǎn)場的決心和信心。

      《燃燒的牧道》獲獎背后的故事妙手偶得之

      2002年9月,我與富蘊影友俞兆龍及另外2個攝影朋友一起約定到可可托海的東溝去拍石鐘山秋色。

      沒去之前,光聽說這里山美水美景色美,花崗巖地貌如何如何壯觀,楊樹樺樹的紅黃色彩如何如何漂亮,尤其是惟妙惟肖的石鐘山如何如何神奇……真是人未動,心已至。

      說來好像是老天爺?shù)墓室獍才?,當我們車行至可可托海三號坑通向東溝的唯一路口時,前面一輛車失去聯(lián)系,電話打不通,車返回找了一圈問了很多人都不知曉。俞兆龍怕朋友走錯路,提議開車再返回去找一找,我說我在必經(jīng)路口守著,這樣會保險一些。于是我拿著佳能膠片相機配100-400mm長焦鏡頭下車等候。沒一會兒,看見一隊轉(zhuǎn)場人馬從山口出來,由于角度不理想,向前走了百十米找到一個理想的制高點,沒想到一爬上去就看見很多轉(zhuǎn)場的畜群一撥接一撥沿著彎彎的山道走出埡口,那陣勢甚是壯觀。牛羊和駝隊踩起的灰塵在山谷中慢慢升起,重疊的山巒和整個牧道都在燃燒著生命的激情,將牛羊映襯得如同滾動的石頭。騎馬的牧民這時將牛羊群分開,人高馬大,在指揮著牛羊前行。不時升騰的灰塵在晨曦中如同正在燃燒的火焰,走動的畜群帶著一個個流動的家在晨光的沐浴中溫馨無比。俞兆龍沒找到返回后,我說:“趕快上來拍轉(zhuǎn)場,太壯觀了!”

      趕上這樣的場景,我們倆都沉浸在興奮和喜悅中,把找朋友忘到了一邊。我佳能,他尼康,“長槍短炮”交替“掃射”,除了用柯達負片拍之外,還用隨身準備的樂凱膠卷拍了一卷。拍攝滿意收機后,我非常自信地告訴俞兆龍說,我要選一組作品去參賽,題目都想好了,就叫《燃燒的牧道》。”俞兆龍說你吹吧,我說等著瞧。

      朋友沒等我們一直沿著東溝走進去了,山里沒信號無法聯(lián)系,沒想到他們在一條三叉路口該往左走時向右走了,等我們拍完轉(zhuǎn)場趕到石鐘山時,他們因走錯路再回頭卻落在了后面,你說這是不是老天爺故意安排的?

      回到烏魯木齊不久,我挑選擴印了一組樂凱膠卷拍的轉(zhuǎn)場組照,在10月27日寄往北京東單胡同61號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中國攝影報》(樂凱影賽組)參加中國第九屆樂凱攝影藝術(shù)大獎賽,翌年元月14日接到喜報,榮獲綜合組銅樂凱大獎;2003年4月12日又被《人民攝影報》3月號評選為樂凱杯攝影月賽一等獎。

      《燃燒的牧道》連連獲獎既是對我拍攝哈薩克族牧民大遷徙的肯定,也為我繼續(xù)深入拍攝此專題注入了新的動力。隨后的日子只要一有機會,我就會深入到阿勒泰地區(qū),追隨轉(zhuǎn)場的腳步,記錄游牧民族的歷史。

      走遍天山南北,千萬里我追尋著你更加“接地氣”

      剛拍轉(zhuǎn)場這個專題的時候,比較注重和在乎形式上表面上的東西,煙塵多不多呀,場面大不大呀,構(gòu)圖美不美呀,真正涉及游牧民族內(nèi)心、細節(jié)、感情乃至故事的比較少,雖也斬獲了幾個獎,但認真的想一想覺得還是缺少很多接地氣的“羊糞蛋味”。

      思清想明之后,我不僅僅局限于在阿勒泰地區(qū)拍攝,只要有哈薩克牧民轉(zhuǎn)場的消息,只要是哈薩克牧民生活放牧的草原,我都會一次次靜下心,在天山北坡、伊犁河谷、阿爾泰山中、木壘、巴里坤牧場尋找有地域特色的場景,有人物故事和內(nèi)容的細節(jié),有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條件的改善,有這個英雄民族史詩的傳承和發(fā)揚。

      忘不了,為了拍攝喀拉峻大氣磅礴的空中草原露宿曠野夜雨難眠的艱辛;忘不了,三道海子十幾條河流攔截道路艱險攀登山崖太陽落山前捕捉最后一抹區(qū)域光的感動;忘不了,木壘羊圈溝一家人剪羊毛其樂融融的場景;忘不了,哈薩克牧民氈房里噴香的包爾薩克、奶茶、烤馕和手抓羊肉;更忘不了,父親的草原畫面中那慈祥純樸善良的面容……

      記得有一次早晨我們在趕往福海海上魔鬼城拍風光的途中,當太陽升起的那一刻,我們看到了戈壁灘上有一群用圍欄圈著的羊群,下車后心想要是有一道彩虹就好了,沒想到一回頭,竟真的有兩道彩虹出現(xiàn)了!我連忙拿起相機定格了這一畫面,至今都沒想明白,沒下雨,那兩道神奇的彩虹到底是咋來的?

      還有一次在阿克喬克草原,第一天還艷陽高照,山花盛開,牛羊遍野,到了第二天再上去的時候,竟因昨夜一場六月瑞雪讓我們親眼見證了春夏冬三個季節(jié)在一天里出現(xiàn)。那天我們興奮極了,拍草原雪的融化,拍山花露珠的俏麗,拍藍天白云的暢想,拍牛羊氈房的嫵媚,拍草原山巒的絕美……有這樣的畫面出現(xiàn),攝影人吃再多的苦都值了!

      更多感人的場景還是在遷徙途中拍攝的,春季轉(zhuǎn)場時,蟄伏了一冬的馬、牛、羊、駱駝、都是瘦的,因為它們剛剛熬過寒冬;秋季轉(zhuǎn)場時個個膘肥體壯,那三個月是幸福的日子,吃著純綠色無污染的“中草藥”,喝著冰山融化流下來的礦泉水,在天然氧吧里自由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那日子讓當神仙都不換。要不是山上會下雪,寒冬會到來,它們肯定會長年廝守在那里……

      轉(zhuǎn)場從騎馬到騎摩托,對哈薩克牧民來說是個里程碑式的飛躍,只要加足了油,他們哪里都能到,而且快捷省力,這得感謝國家,感謝這個好時代。

      盡管如此,大遷徙中,我們能從騰起的煙塵中看到他們的艱辛;能從漫長的路途中讀懂他們的故事:每一個牧人每一隊畜群每一條牧道都在四季里演繹著不老的傳奇,年年如此,歲歲如歌。有的在牧道上誕生在牧道上成長在牧道上成熟乃至接過父輩的馬鞭;有的遷徙了一輩子從青年到中年到老年直到生命的終結(jié)。他們一生與牧道結(jié)緣,一輩子春天走進、秋天走出,始終走不出大山的視線。

      果子溝如今天塹變通途牧道新傳奇

      伊犁果子溝,在新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也是一條北上賽里木湖,南下伊犁河谷的著名峽谷古道。果子溝以野果多而得名,溝內(nèi)峰巒聳峙,峽谷回轉(zhuǎn),松樺繁茂,果樹叢生,野花競放,綠草芳馥,被清人祁韻士稱為“奇絕仙境”。詩人鄧廷楨謫戍伊犁從果子溝路過時更是寫下《天山題壁》的好詩:

      疊嶂摩空玉色寒,人隨飛鳥入云端。蜿蜒地干秦關(guān)遠,突兀天梯蜀道難。龍守南山冰萬古,馬來西極石千盤。艱辛銷盡輪蹄雪,東指伊州一笑看。

      2003年11月15日,果子溝牧道近40萬只牛羊踏上了由政府投資5 000萬元修建的專用牧道。這條被稱為世界上最漫長的轉(zhuǎn)場路線,相隔最遠的兩地間有350多公里,要穿過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天山屏障果子溝,走過被譽為“北冰洋最后一滴眼淚”的賽里木湖,一部分牧民可以到達距離最近的蘆草溝冬季牧場,另一部分牧民繼續(xù)跋山涉水,遠行半個月之久才能走到最遠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附近的冬季牧場。牧道蜿蜒在果子溝的山水間,時而伴隨連霍高速路兩側(cè),時而穿行橋梁涵洞間,在天山天塹的注目下一路上風雪無阻,牛羊翻山過河,或閑庭信步走過最寬處8米的牧道,或你擁我擠通過僅3.5米寬的狹窄地段。

      經(jīng)常走過這條遷徙之路的哈薩克牧民都知道,往昔冬季轉(zhuǎn)場經(jīng)過果子溝地段猶似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役,路難路險且不說,遇上暴風雪隨時都會出現(xiàn)被凍傷凍死、遭遇雪崩的危險。

      時代在前進,經(jīng)濟在發(fā)展,在花費巨資建設(shè)果子溝大橋的同時,政府就考慮到修建哈薩克牧民轉(zhuǎn)場的專用牧道。如今,道路通暢了,牧民放心了,古老的牧道煥發(fā)出新生。

      當我們站在一處山坡,看到遠處群山白雪皚皚,果子溝天塹變通途,現(xiàn)代化的大橋下一隊隊轉(zhuǎn)場大軍浩浩蕩蕩地向冬牧場進發(fā)時,那場景令人難忘和震撼,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按下快門定格瞬間。

      用鏡頭歌唱生命、歌唱遷徙傳承與新生

      在追夢遷徙20年的歲月里,有些鏡頭會讓你欣喜,有些鏡頭會讓你掉淚,有些鏡頭會讓你感動,更有些鏡頭會讓你常常想起。

      記得那是2013年9月17日,天格外的藍,云潔凈的白,薩爾布拉克牧道像往年一樣,用最濃艷的盛裝迎接春去秋回轉(zhuǎn)場大軍的歸來。我在埡口處尋找到一個新的制高點,守株待兔似的等待一個個精彩鏡頭“入甕”。

      不一會兒,我就看見一個上身穿著深棕色絨背心戴著黑色口罩和迷彩軍帽,左手拿馬鞭右手捧著一只羊羔的漂亮哈薩克族小伙子從眼前經(jīng)過,我直覺有故事,便喊了一聲“佳克斯”。

      一位年輕的母親牽著駝隊騎在馬背上,胸前有個搖籃,搖籃里的小寶寶甜夢正酣;轉(zhuǎn)場途中一只母羊在牧道上生下了小羊羔,小羊羔胎衣未干還不會走路,牧民巴哈提別克便用薄塑料紙包上小羊再抱著隨隊前行……

      每一個牧人,每一隊畜群,每一條牧道,都在四季里演繹著不老的傳奇,年年如此,歲歲如歌。

      小伙子回頭向我笑了一下,手捧羊羔讓我拍照。我“咔嚓”拍了幾張認為比較滿意的照片后,他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告訴我,他叫巴哈提別克,走出大山離家就不遠了,剛才有一只母羊在牧道上生下了這只小羊羔,小羊羔胎衣未干,不會走路,只好用薄塑料紙包上再抱著隨隊前行。

      看著這個小生命的降生,我不免心生感慨:你偏偏生在牧道上!受顛簸之苦就不說了,這長途跋涉對你幼小的生命真是個大考驗,好在主人頗有愛心抱著你前行,那我就默默祝你健康成長,說不定來年春季轉(zhuǎn)場的路上還會看到你。

      今年6月上旬,我又去拍薩爾布拉克春季轉(zhuǎn)場。

      6月7號那天,在熟悉的牧道熟悉的拍攝點,我看到一位年輕的母親牽著駝隊騎在馬背上,胸前有個搖籃,搖籃里的寶貝甜夢正酣。艱辛的路途寶貝體會不到,反正在搖籃里睡和在母親懷抱里睡都是一樣的溫暖。

      這位年輕的母親看上去十分穩(wěn)重,端莊大方,轉(zhuǎn)場的路應(yīng)該是走了多年了。從女孩到大姑娘,再到結(jié)婚成了男人的媳婦,究竟是草原看著她長大,還是她看著牧場四季交替?只能說,他們彼此都是主角,也都是見證者。

      今天,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就像當年自己的母親在馬背上馱著自己一樣,不知不覺轉(zhuǎn)換了角色,成了哈薩克族游牧生活延續(xù)傳承的一個縮影。

      同是生命的降臨,生命的延續(xù),乃至生命的遷徙,在千年傳承古老的牧道上,這些新的生命同樣偉大,同樣精彩,就像一部英雄的民族史詩,每一個畫面都在接力,每一個鏡頭都在歌唱,每一年的春去秋回都在書寫著生命的傳奇。我作為一個親歷者、見證者、記錄者,能把自己融入到這個民族偉大的遷徙中,哪怕留下一點能給后人銘記的已感足矣。

      流動家園,書寫不老的英雄史詩傳說在繼續(xù)

      天剛蒙蒙亮,牧民們比太陽起的早,他們收起臨時搭建的簡易帳篷,整理全部家當繼續(xù)踏上漫漫且艱辛的遷徙之路,不管風天雨天下雪下冰雹都得按計劃行走,他們是最準時春去秋回的候鳥,也是56個民族大家庭中最勤勞的馬背游牧民族。

      一個大的家庭,自然行進的隊伍也就越大越壯觀,一家三代人世世代代都走在這古老的牧道上,故事在繼續(xù),傳說在繼續(xù),生命也在牧道上寫下傳奇,這一點薩爾布拉克看得最清楚,它一定明白對這個值得敬重的偉大民族注視就是仰慕,沉默就是最好的歌頌。

      兩位母親馬背上的孩子和汽車里的孩子一樣,春季轉(zhuǎn)場時還躺在搖籃里的,帶著童年的夢走進了大山,走進了山清水秀的夏牧場,一晃三個月過去了。小小年紀竟可以在馬背上汽車里游走山山水水,我驚訝生命力頑強的同時,更敬仰的是她們游牧血脈的傳承,有他們草原就有了希望,有了他們大山就不會寂寞。即使有一天,這種古老的游牧方式被現(xiàn)代化的交通方式所替代,草原仍然在那里,夏牧場仍然在那里,因為那是祖國的疆土。

      現(xiàn)代和古老瞬間在視線中穿越,穿越的那么唯美、那么和諧溫馨、那么富有詩意、那么撩人情懷,此時此刻我想喊住太陽,能凝固半個小時嗎?讓我慢慢地品味欣賞。太陽做不到,我唯一能做到的,恰恰是把瞬間定格為永恒!

      走出大山,也走不出阿爾泰山的視線,他們來年還會走進來再走出去,光陰就是一個又一個的365日輪回,季節(jié)就是一個接一個冬春夏秋的演變。

      媽媽忙著燒茶做飯,小巴朗牽著自己喜歡的小羊趁機玩耍,他毫不顧忌小羊的心情,不管小羊愿不愿意他都隨性而為。

      在連續(xù)5年深入福海薩爾布拉克拍攝大遷徙中,去年我有幸碰到了途中一雙跟隨父母走向夏牧場的小姐弟,父親巴依江·依達牙提1985年4月13日生人,跟同齡的哈薩克族小伙子一樣,不僅娶了個漂亮的妻子,而且生了理想的一兒一女,用汽車轉(zhuǎn)場,自然少了很多的顛簸之苦。巴依江的妻子十分能干,毫無疑問是草原上最稱職的母親,看著一雙兒女快樂健康地成長,嘴上不說我們也能看出來她的幸福指數(shù)很高。雖然到夏牧場所需的家當都是用汽車拉運的,自己和一雙兒女也與丈夫同行,但后續(xù)部隊的后勤保障任務(wù)也很重。這不,說是中途休息,實際上是準備燒奶茶做飯,等待整個遷徙畜群的到來。短暫的小憩休整,我的鏡頭自始至終隨著他們的一舉一動而游走著、快樂著、幸福著,仿佛瞬間自己也回到了童年歲月……

      按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城市里,也許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呵護下已經(jīng)上幼兒園了,開始結(jié)識小伙伴,學習新知識了。他們卻不同,對夏牧場,對春去秋回的牧道,對即將回到目的地的冬窩子,甚至自己的牛羊馬群駱駝,他們是熟悉的。城市在他們的心中仿佛是另一個世界,可望而不可及。

      小羊是孩子們童年的玩伴,開心無憂的朋友,走到哪里都會形影不離。這樣的童年他們是幸福的,不管以后他們怎樣成長,怎樣生活,甚至有一天會離開馬背,離開草原,但童年的這段記憶會讓他們,終身銘記。一輩子都在大山的懷抱里生存,正是由于一代代的傳承,哈薩克族的游牧文化才延續(xù)到今天。

      哈薩克族母親的形象永遠是完美的、勤勞的、高大的。她們嫁給了丈夫就等于嫁給了大山和草原,這輩子有扯不完的情、扯不斷的愛、扯不開的血緣。很快又要跟父母上路了,走出大山到了冬窩子才是真正到了家。雖然家的概念在孩子的心中還是模糊不清,但他們不會糾結(jié),今后會不會重走父母的路,或是另走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轉(zhuǎn)場從騎馬到騎摩托車再到開汽車,這對哈薩克牧民來說是個里程碑式的飛躍,只要加足了油,他們哪里都能到,而且快捷省力。這得感謝國家,感謝這個好時代。

      □后記:永遠的大牧歌

      一曲在祖國西北部永遠傳唱的大牧歌,在我的心里蕩漾了20多年……

      一部游牧民族的遷徙史,歲歲年年春夏秋冬時時敲擊著我火熱的心……

      世界上走路最多的哈薩克族兄弟姐妹們,你們每年春去秋回的遷徙就是我永遠追夢的詩和遠方!

      假如有一天邊疆交通發(fā)達了,牧民喜歡定居了,成千上萬的轉(zhuǎn)場大軍都用上了最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再不用遭受顛沛流離風霜雨雪之苦,那時我這顆始終懸著的追夢遷徙的心,也就該放下了。

      □作者簡介

      韓栓柱: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美國PSAchina會員、英國皇家攝影協(xié)會會員、新疆老干部攝影家學會主席、新疆烏魯木齊市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新疆牧馬人攝影研究會副主席、北京攝影函授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著名軍旅攝影家。

      從事專職攝影創(chuàng)作以來,相繼發(fā)表攝影作品千余幅,并有500余幅攝影藝術(shù)作品在國際、國內(nèi)攝影大賽中入選或獲金銀銅獎。其中《燃燒的牧道》組照榮獲中國第九屆樂凱藝術(shù)大獎賽綜合組銅樂凱獎;《牧歌回響》入選2003中國第十屆國際攝影藝術(shù)展;《打扮春節(jié)》獲“大地之春”全國百獎攝影大賽銅獎;反轉(zhuǎn)片《玻璃上的風景》組照榮獲2006年度全國反轉(zhuǎn)片大賽十杰;《囍被訴晚情》入選2012第24屆全國攝影藝術(shù)展覽,《牧歌回響》《寒夜冰舞》分獲2014第25屆全國攝影藝術(shù)展覽評委推薦獎;《風雪戍邊人》獲2014年全國首屆海邊防風貌攝影大賽一等獎;《高原爭雄》榮獲2015年第七屆PSAchina國際攝影大賽金獎,《燃燒的牧歌》獲銅獎;《霧似輕紗沐胡楊》獲2015年水韻森林之城“美麗阿克蘇”全國攝影大展銀質(zhì)收藏獎。2003年被中國藝術(shù)攝影學會授予“中國優(yōu)秀攝影家”榮譽稱號。2005年出版?zhèn)€人攝影作品集《邊關(guān)不再遙遠》。2012年11月26日被中國國際現(xiàn)代藝術(shù)研究中心聘為高級研究員,并授予“中華民族杰出藝術(shù)家”榮譽稱號。

      猜你喜歡
      哈薩克轉(zhuǎn)場牧場
      快速學會12種“無縫轉(zhuǎn)場”
      檢察風云(2023年16期)2023-09-05 22:02:47
      油畫《哈薩克牧羊女》
      絲綢之路(2023年2期)2023-07-10 21:34:47
      阿依努爾——獻給一位哈薩克支教女孩
      心聲歌刊(2021年2期)2021-07-16 07:05:56
      海上牧場
      海峽姐妹(2020年6期)2020-07-25 01:26:28
      一件與衛(wèi)拉特人有關(guān)的清代哈薩克文檔案文書研究(哈薩克文)
      豈容社會戾氣“轉(zhuǎn)場”
      公民與法治(2016年1期)2016-05-17 04:07:56
      中醫(yī)哈薩克醫(yī)結(jié)合治療小兒遺尿56例
      叮當牧場
      Gift Horse
      大型強制間歇式瀝青攪拌站轉(zhuǎn)場快速拆裝施工工法
      登封市| 个旧市| 深水埗区| 洪江市| 广平县| 太和县| 新丰县| 东方市| 景泰县| 许昌县| 湄潭县| 苍山县| 长垣县| 华蓥市| 冀州市| 神池县| 新平| 德庆县| 洪泽县| 潼南县| 耿马| 旌德县| 扎赉特旗| 舟曲县| 黄石市| 莲花县| 邻水| 中西区| 景德镇市| 连江县| 克什克腾旗| 紫阳县| 余干县| 巨鹿县| 西藏| 齐齐哈尔市| 双峰县| 平昌县| 交城县| 武冈市| 锡林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