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晶晶+葉綺麗+仇宇
摘 要:本文通過實證研究,了解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貧困生幫扶現(xiàn)狀,以及貧困生普遍的心理情況及需求,結合學校社會工作的工作方法,提出幫扶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貧困生;幫扶模式
一、研究目的、意義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為了從實際出發(fā),設計出符合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心理需求的活動,項目組在前期調研中需要針對經濟困難生進行調研一定周期的調研 。從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的經濟困難生中隨機抽取50人進行調研和個案訪談,以便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學生對高校經濟困難生的幫扶體系的意見和學生對自身心理成長的需求狀況。
(二)研究意義
據(jù)調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全日制在校生14852人,貧困生人數(shù)高達2864人,占到總人數(shù)的近19%。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對貧困大學生有政策優(yōu)惠,設立國家助學貸款和助學金。然而,國家和學校幫助貧困大學生問題的政策和措施,更多是停留在經濟層面上,雖然可以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但在心理層面,由于他們較為缺乏社會關系支持,更容易受到外界壓力的擠壓而產生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將會對貧困大學生的價值觀、心理素質、生活信念等方面產生深層次的負面影響。對于貧困大學生,我們認為不僅要提供必要的經濟幫助,還需要對他們的心理和社會適應進行扶貧。
(三)研究方法
為全面了解高校對貧困生幫扶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對研究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選擇調查對象,現(xiàn)場向調查對象分發(fā)問卷,待調查對象填寫完畢后馬上回收。本次調研工作在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助學貸款學子發(fā)放調查問卷共55份,回收52份,回收率為94.55%。
二、調研分析
(一)來自農村地區(qū)的經濟困難生居多
在本次調研的數(shù)據(jù)中顯示,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的經濟困難生來自農村地區(qū)的居多。農村地區(qū)居住占59.62%,高于來自城市地區(qū)的經濟困難生。農村家庭經濟來源單一,社會福利救助薄弱,地區(qū)對大學生的支持相對不足。
(二)學生對學校的幫扶政策了解傾向于經濟方面
本次調研的數(shù)據(jù)反映,在“幫扶渠道”方面,96.15%的學生了解到學校的幫扶政策中有“助學貸款”,55.77%了解到學校幫扶政策中有“心理輔導”,65.38%了解到學校幫扶政策中有“貧困生獎學金”設置,94.23%的學生了解學校幫扶政策中有設置“勤工助學”,53.85%了解到幫扶政策中會定時舉辦“征文比賽”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80.77%的學生有了解或參與過學校對經濟困難生舉辦的“能力提升班”。
但在“需求”調研部分, 90.38%的學生認為,學校需要增加對經濟困難生的心理輔導活動(抗逆力訓練等),期待學?!敖M織經濟困難生朋輩互助小組,增強成長動力”。
因此,從中也可以看出,學校對經濟困難生的幫扶政策中,學生對經濟類的幫扶措施的了解程度更高,基本在80%以上,而對心理輔助等的幫扶措施的了解程度較經濟類措施低。但對于學生而言,其對心理輔導、心理成長的需求不少于對經濟輔助的需求,經濟困難學生們期待學校的幫扶制度中不僅有經濟幫扶部分,也要適當增加對學生的心理成長輔助。
(三)大部分學生對比起“貧困生”,對“自強生”這一稱呼的接受度更高
51.92%的學生在“對比起“貧困生”這一稱呼,“自強生”會不會更讓您覺得更接受?”的問題上承認“會”,34.62%的學生覺得“無所謂稱呼”,13.46%的學生會覺得“不會”。由此可見,大部分經濟困難生對“貧困生”這一名詞還是比較敏感的。
(四)個人技能和心理壓力是現(xiàn)今高校經濟困難生的主要壓力來源
在提及“您現(xiàn)在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壓力是什么”這一問題上,排名首位的兩個元素是“個人技能”和“心理問題”,分別是76.92%和75%。其次為“經濟拮據(jù)”和“學習能力”,均為67.31%,“情感困擾”則占51.92%。由此可見,現(xiàn)今高校經濟困難生的主要壓力來源為個人技能和個人心理壓力。
通常經濟困難生會為了改變自己的現(xiàn)狀而花費大量時間去參加各種兼職活動,而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這樣勢必會影響他們的學業(yè),增加他們學習壓力,左右為難,心理難以平衡。同時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大學經濟困難生在知識面、能力、人際關系等方面要博而精,學歷層次比以前要求更高,如果在大學期間缺乏這方面的鍛煉,這無疑對增加了就業(yè)難度,因而使得學生倍感壓力。
(五)人際交往以及溝通方面意識較為單薄
盡管在調查中53.85%的經濟困難生與周圍同學相處可以做到關系“非常好”,但仍有42.31%與周圍同學關系“一般”,甚至3.85%的學生感覺“不太好”。當提及“您受到委屈/感到難過的時候,更多會向誰傾訴”,50%選擇向“人家”傾訴,36.54%選擇和“同學”傾訴,7.69%選擇與“戀人”傾訴,1.92%與“老師”傾訴,以及3.85%選擇“不傾訴,悶在心里”。
從以上數(shù)據(jù)也可以看出,經濟困難生與周圍同學的交往大部分都是維持不錯的關系,但能深入交往的不多,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仍然是以與家人傾訴為主,有少部分仍處于與周圍同學朋友關系不好狀態(tài),也有選擇不向任何人傾訴苦惱的學生,這顯示出經濟困難是在人際交往以及溝通方面意識較為單薄。
(六)大部分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
在提及“您是否曾經主動參與過學校/社團/校外機構組織的志愿活動”的問題上,28.85%的學生表示“有,且超過三次(含三次)”,38.46%則是“有,不超過三次”,“沒有”的僅占32.69%。由此可看出,大部分經濟困難生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但由于自身興趣、時間等因素限制,對志愿活動的參與積極性仍有待提高。
三、高校幫扶模式完善建議
(一)增加幫扶措施中的“心理成長”措施,助力形成學生健康心態(tài)
從調查數(shù)據(jù)中可直觀看到,在提及“您現(xiàn)在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壓力是什么”這一問題上,排名首位的兩個元素是“個人技能”和“心理問題”,分別是76.92%和75%。可見個人技能和心理壓力是現(xiàn)今高校經濟困難生的主要壓力來源。但是高校普遍的幫扶模式多數(shù)是建立在經濟援助之上,很少真的關懷到經濟困難生的心理成長。經濟困難生在大學期間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有了顯著的發(fā)展,但又有較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可能會對貧困大學生的價值觀、心理素質、生活信念等方面產生深層次的負面影響。對于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我們認為不僅要提供必要的經濟幫助,還需要對他們的心理和社會適應進行提升。
第一,通過開設、運營服務新媒體公眾平臺為服務對象整合和發(fā)布更多社會資源滿足其發(fā)展需求、能力提升需求以及日常情感需求,在心理層面有一個互助成長以及情感宣泄平臺。第二,組建朋輩間成長小組,通過小組建立情感支持系統(tǒng),形成健康心態(tài),在朋輩群體中建立信任和自我認同感,增強組員自信心和抗逆力,在小組中也能互助成長,找到適應的情感支持與傾訴對象,緩解日常心理壓力。第三,培育服務對象樹立“學習雷鋒、奉獻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務精神,在志愿服務中提升自身能力,樹立自信,提高社會責任高,實現(xiàn)自我價值。在志愿服務中認識更多朋友,形成健康心態(tài)和積極性格有利于用更好地心態(tài)解決日常的各種困難,緩解一定的心理壓力。
使其個人在大的環(huán)境之下運用專業(yè)的社會工作專業(yè)手法以及鏈接身邊的資源下,從關注經濟困難生在心理成長方面的需求,增加更多有效的幫扶模式,讓貧困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二)鼓勵用“自強生”稱呼經濟困難生,避免二次傷害
大部分經濟困難生對“貧困生”這一名詞較敏感,需要注意稱呼甚至標簽的出現(xiàn),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三)注重志愿意識,提高經濟困難生的社會責任感
經濟困難生通過參與志愿活動,有機會為社會貢獻自己一己之力,并在不同的志愿服務平臺中發(fā)揮著自身的作用和優(yōu)勢,滿足了"自我實現(xiàn)"的最高需要,這不僅是回報社會的一種方式,同時也弘揚了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大學生自身的價值也在志愿活動當中有所體現(xiàn),有利于提升其會責任感,同時也得到精神的升華。
經濟困難生參與志愿活動是在不為得到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貢獻個人的時間、精力等,去從事社會公益和社會服務事業(yè),為改進社會提推動社會進步而開展的服務活動。正是有利于倡導 "無私奉獻、友愛互助、共同進步"的精神,經濟困難生在獲得社會的幫助之時也應該懂得貢獻自己一份力量去為他人服務,這樣更有利于愛心的傳遞,弘揚社會正氣,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
(四)建立一個貧困大學生共同“發(fā)聲”的平臺搜集建議來完善幫扶政策
受到資助的貧困大學生更多期望是了解在幫扶政策中經濟方面的問題,也為了更好讓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與此同時也要接受他們在受助過程中對幫扶政策提出的一些建議和意見來完善學校的幫扶政策,因此要建立一個讓他們共同“發(fā)聲”的平臺,在倡導自由言論的情況下,這樣一方面也有利于擴寬彼此之間的人際交往,同時也能搜集到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并且及時給予反饋。
搜集到的意見和建議也是為了更好地貼近服務對象的需求,與此同時也能拓寬經濟苦難生的資助方式,讓幫扶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達到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許珂.新形勢下高校貧困生心理特征及干預機制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8):128-129.
[2]陳俊.高校貧困生資助方式的調查與思考——基于馬斯洛需求理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旬刊, 2015(10):37-38.
[3]楊艷.心理彈性訓練對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15,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