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燕
摘 要 語感是指在較長時間內通過對文字的閱讀、感知、運用然后漸漸行成的一種敏銳的語言領悟能力。對語感的培養(yǎng)可以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本文提了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性,并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感培養(yǎng)的策略進行了闡述,進而強化語感,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閱讀教學 語感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語感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必須具備的感覺之一,擁有良好的語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在做閱讀理解題時游刃有余。小學階段正是學生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積累語感、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時期。如果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語法規(guī)則指導,采用適當的方法來進行學生語感培養(yǎng),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積極意義。
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性
1.1加強小學生語感培養(yǎng)體現了新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
新課標在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著重強調要將培養(yǎng)語感作為教學的本質和核心。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就重視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的教學,但是在教學中更多地進行講解,重分析、重機械訓練,新課程改革對于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強調教學方式的轉變,注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感知和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重新得到了重視。對于小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繼承傳統(tǒng)教學中好的經驗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整體的把握和理解,閱讀材料中的字、詞、句、篇內容,包含了材料所承載的文化因素。通過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領會,學生的語感就會逐漸形成。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主要強調學生主體的閱讀與思考,學生語感的形成正是對語言材料的細細品味與深刻體驗。加強小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體現了新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的主體感悟能力的形成,以及強調學生認識能力的提升和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
1.2加強小學生語感培養(yǎng)體現了語文新課標的價值理念
閱讀是人的生存與發(fā)展之必需。在信息時代,閱讀更是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建構學習化社會就是建構“閱讀社會”。在現代社會,閱讀理應成為人們的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閱讀在語文課程的地位要更加凸顯,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核心地位將得到確立,教師不僅要通過閱讀教學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有通過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語文新課標提出,要“注重積累,培養(yǎng)語感,養(yǎng)成獨立閱讀能力”,這是對“閱讀能力”的要求。新課標在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理念”中就要求“培養(yǎng)語感”,在總目標中又要求“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導向很明確?!罢Z感”并不神秘,主要指一個人對某種語言文字敏銳的感知、判斷和敏捷的應對能力。語感的形成重在“感”,必須有豐富的積累。所以新課標提出了“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的要求,1~6年級合計約150萬字。2000年小學大綱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80首,在新課標中對于古今優(yōu)秀的詩文,要求背誦的增加了一倍,達到160篇(段),這說明課標更重視通過誦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當然背誦應以大致理解內容為基礎,強調“悟”,反對死記硬背。學生語感的不斷加強,自我閱讀的能力也會隨之提升,并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3加強小學生語感培養(yǎng)體現了語文教師課堂有效教學的能力
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堅持以教學改革為核心,深入教學領域,研究課堂教學,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有效教學就是能夠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專業(yè)化的教師必須具備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的主要技能,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當前新課程教學理念下語文教師必備技能。新語文的閱讀教學,既要摒棄傳統(tǒng)的“以本為本”、死磨硬纏、機械訓練的做法,又要給“文本”合理定位,其有效教學策略應該是“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歸文本”的統(tǒng)一。其中:立足文本是語文閱讀教學之基;超越文本是語文閱讀教學之根;回歸文本是語文閱讀教學之需。這正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閱讀教學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求的有效策略。
2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感培養(yǎng)的策略
2.1在“傾聽”中增強感知
語言感受力是語感的一個重要方面。人說話時的語音、語氣、語調、語速等方面的變化,是情緒上喜怒哀樂的外化表現。比如,一個簡單的語氣詞“啊”,以不同的語氣、語調和語速可以表現出驚嘆、贊許、無奈、痛苦、傷感等不同的情感。學會并能夠“聽”出其中的意味,是語言感知力高低的標志之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掘并利用教材文本資源,通過準確豐富的語音表達,輔以背景音樂、視頻等現代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聽”出語言中蘊含的情感、美感和作者內心世界,從而培養(yǎng)、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和感知力。比如在
S版語文四年級下冊《走進麗江》一文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閉眼傾聽錄音,設身處地想象,讓學生在傾聽中,想象麗江的獨特之美,逐步深入課文的精妙之處,更能真切地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使其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2.2在“誦讀”中深化理解
語感蘊含在朗讀之中,朗讀是直覺感受語言、深化提升語感的有效方式。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語言精美、內涵豐富的課文,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文本中語感因素很強的地方,指導學生反復吟詠、仔細揣摩,通過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jié)奏,深化理解、潛心體悟語言文字背后的音韻變化和情感體驗例如在小學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釣魚》一文授課時,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并能概括“我”的心情變化過程。 從而理解父親沒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提高抵制各種“魚”的誘惑的勇氣和力量。在S版六年級下冊《飛天夢圓》中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情境:“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神舟五號飛船被送上了太空?;鸺齽澾^一道絢麗的曲線,從地面上看去,仿佛一條蜿蜒的蒼龍,瞬間便消失在蒼穹之中?!苯處熞寣W生反復誦讀,通過語調抑揚、語速緩疾、語音輕重等方面變化,生動表現了其時其境其情其景。
2.3在“品評”中深刻體味
比較品評,是課堂語感教學的有效策略。葉圣陶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抓住教材文本中的“文眼”、“字眼”等關鍵處,引導學生對詞語、句式、語序等以替換、增刪等方式去對比、推敲、品味,從中發(fā)現課文語言運用的妙處,體悟語言的意蘊和情味。例如,在S版六年級上冊《太陽與士兵》教學中,我先播放了MTV《我把太陽引進祖國》,讓學生邊聽邊欣賞,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情景,接著介紹“東方第一哨”的相關資料,再通過誦讀課文,交流匯報,以不同的形式分角色朗讀太陽和士兵的某一次對話,并討論這次對話的內容和體會到什么思想感情。使學生體會到邊防軍對祖國的無限赤誠之心。
2.4在“說寫”中升華綻放
根據言語主體和言語作品的關系,將語感分為聽、讀為主的輸入型和說、寫為主的輸出型兩類。俗話說“學以致用”,語感培養(yǎng)訓練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學生能夠熟練乃至出色地運用語言文字。因此,課堂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文本資源,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發(fā)揮想象,自說自評、自寫自悟,使語感之花在學生自主實踐中升華、綻放。一是設境說寫。教師可以分配角色,讓學生表演課文中一些精彩對白,允許學生自主發(fā)揮,使學生在表演中增強語感能力。還可以出示與課文關聯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說寫,再與原文對照比較,在實踐中體會評鑒出語言文字運用的優(yōu)劣。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語感培養(yǎng)是十分必要的,對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積累和其他各科的協調發(fā)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若能從、教材、學生結合發(fā)展的角度去研究,那么定能逐漸擺脫小學語感教學中的誤區(qū),順應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實施正確的思想教育,開展積極地語文美育,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語文教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聶毛仔.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對策分析[J].經貿實踐,2016(18).
[2] 于井鳳.關于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的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