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江斐斌,湖南郴州人,大學教師,資深編輯,中國寫作學會會員。
沈從文青少年時代,兩次參軍,他發(fā)現(xiàn)軍人的悲劇命運與農(nóng)民的命運沒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都不能把握自身的命運。于是他決意脫下戎裝北漂。他在散文《一個轉(zhuǎn)機》中道出了自己當時的真實想法:“我準備到北京讀書,讀書不成就做一個警察,做警察也不成那就認了輸,不再作別的好打算了。”
1923年8月,沈從文來到北京,報考了燕京大學二年制國文班,無奈才小學文化程度的他,連新式標點符號也不會用,面試時主考老師的提問,他一點都答不出來,得了個零分,老師不好意思還把他的兩塊錢報名費都給退了。從此上大學的夢破滅,轉(zhuǎn)而作起了文學夢。他白天在北京大學旁聽,晚上到住處看書寫作。然而困頓向他緊逼。
沈從文在北京有幾門親戚,他與曾任民國第一任總理的熊希齡有著錯綜復雜的姻親關(guān)系,熊希齡的幼弟熊燕齡是沈從文的嫡親姨父(也是黃永玉的姑公);熊希齡的親外甥田真一又是沈從文的親姐夫。其時,沈從文的大舅黃鏡銘(黃永玉的爺爺)正在北京香山幫助熊希齡建設(shè)香山慈幼院,他三舅的兒子黃村生正在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讀書,而他剛到北京免費住了半年的酉西會館的管事也是他的遠房表哥。據(jù)郁達夫《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中“你去投奔你同縣而且?guī)в杏H屬的大慈善家H,H又不納”,這個“慈善家H”指的是1914年初被袁世凱逼迫辭去總理轉(zhuǎn)向慈善、教肓的熊希齡,看來沈從文還是找過熊希齡,只是未被接納而已,對此,沈從文一直不愿提起。大舅黃鏡銘也沒有能力給這個外甥提供長期援助。再說沈從文是一個獨立意識很強的人。
更糟的是原先老家有貴人答應給沈從文經(jīng)濟資助,可是也中斷了。生活完全陷入困境的沈從文,只好日夜寫作向報刊投稿,希望拿點稿費維持生計。在酉西會館住了半年,表弟黃村生在銀閘胡同的一個公寓替他找了間只能容一張小桌一張小床的陋室住下,沈從文謔稱“窄而霉小齋”。冬天的北京寒氣逼人,“窄而霉小齋”沒生火,沈從文也只身穿兩件夾衣。
盡管沈從文生活十分艱窘,但他卻窮且益堅,他在湘西軍中見過無數(shù)死亡和驚心動魄的場景,這磨練出他能忍受無限艱辛的韌勁,使沈從文大大有別于一般的青年。他寫作之勤奮可謂“大批量生產(chǎn)”,且向《晨報副刊》等報頻頻投稿,為此也遭到很多作家的非議,文壇領(lǐng)袖魯迅就曾罵沈從文“大抵意在胡亂鬧鬧”,不過若干年后斯諾詢問中國優(yōu)秀作家時,魯迅第一個提到的卻是沈從文,這是后話?!冻繄蟾笨返闹骶幷囚斞傅膶W生孫伏園,不可思議的是,據(jù)說有一次在編輯會上,孫伏園把沈從文寄來的稿件疊成一大疊,然后散開,嘲諷說這是大作家沈某某的大作,說完便捏成一團扔到廢紙簍里去了。至1924年10月孫伏園辭去《晨報副刊》主編,沒有刊發(fā)過沈從文一篇作品。
沈從文所投的稿件都像泥牛入海,在百般無奈的情況下,他向當時在北京大學任教的著名作家郁達夫冒昧寫了一封求助信,沒想到1924年11月13日,郁達夫親自來“窄而霉小齋”看望沈從文。屋里沒有火爐,衣衫極單薄的沈從文用被子裹著腿伏在桌上寫稿??吹缴驈奈哪巧s的樣子,郁達夫便把自己的圍巾摘了下來給沈從文圍上。那天上午沈從文向郁達夫傾訴了無限的苦況。時近中午,郁達夫帶沈從文到附近一家小飯館吃中飯,共花去一元七角多,郁達夫掏出一張五元的票子付賬,把補回的三元多全讓沈從文收下。為此沈從文非常感動,回到住處還禁不住哭了一場。
郁達夫回去之后,心情也無法平靜,想起沈從文的苦境,又想到更多的身陷困境的文學青年,郁達夫激憤了,當晚寫下了著名的《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此文于1924年11月16日在《晨報副刊》刊發(fā)后反響極大,宅心仁厚的郁達夫調(diào)侃得似乎有些過了頭,但他那憤世嫉俗的心情想來沈從文還是理解的。大冬天連條棉褲都沒有的郁達夫要給沈從文更多的經(jīng)濟上的支持恐怕有點難,不過,郁達夫很快就把沈從文介紹給了《晨報副刊》新任主編劉勉己,劉答應給沈從文發(fā)稿。
1924年12月22日,沈從文的散文《一封未曾付郵的信》以筆名休蕓蕓在《晨報副刊》發(fā)表,這是沈從文的處女作。沈從文從1924年12月22日發(fā)表第一篇作品到徐志摩1925年10月1日接任《晨報副刊》主編的十個月內(nèi),也只發(fā)表過3篇作品,其中散文《遙夜》被北京大學教授林宰平看好,林宰平逢人說項,還向梁啟超說起沈從文的困境,梁聽后很感動,就把沈從文引薦給自己的朋友熊希齡。沈從文與熊希齡是親戚,哪里還需“引薦”,只是不想再去碰壁。為了生計沈從文在熊希齡的香山慈幼院里當了一段時間的圖書管理員。
1925年10月1日剛從歐洲回國的徐志摩接任《晨報副刊》主編,徐志摩是郁達夫在杭府中學的同班同學,也是北京大學梁啟超的得意門生。徐志摩在接任第一天的《晨報副刊》上發(fā)表《我為什么來辦,我想怎么辦》一文,他把才發(fā)表過3篇文章的沈從文和胡適、郁達夫、聞一多、陳源等有著留學背景的大牌作家一起列為約稿作者,這對沈從文鼓勵不少,從另一方面來說沈從文發(fā)稿不再犯愁了。在徐志摩主編《晨報副刊》的十個月里(1926年10月徐志摩辭去主編一職),沈從文在《晨報副刊》發(fā)表的小說多達四十余篇,就是說這段時間沈從文每周至少發(fā)表了一篇小說,當然是保證質(zhì)量了的,因為《晨報副刊》是當時北京最有影響的四大副刊之一。
沈從文那時23歲,小學文化程度,像他那樣的快手筆不能不說是個奇跡?。?/p>
沈從文經(jīng)過自己的不斷勤奮努力,加之郁達夫、徐志摩等人對他長久的幫助提攜,以至他的創(chuàng)作漸入佳境,在當時的文壇站穩(wěn)了腳跟,不但沒有像其他眾多的文學青年消失在文學的長河里,而且終將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響當當?shù)拇笪暮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