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慶珍
摘 要:作文課一定要研究寫作者本身,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和心理特點,讓其有傾訴的愿望,這樣才能讓學生寫出賞心悅目的文章。本文從以下五方面談一下如何引導學生作文:① 運用探索、獵奇心理命題;② 運用質疑、是非心理命題;③ 運用關注、責任心理命題;④ 運用自強、成就心理命題;⑤ 運用審美、認同心理命題
關鍵詞:作文 心理 激發(fā) 興趣
怎樣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怎樣使學生樂意作文?長期以來,“作文枯燥極了”的想法在學生心中根深蒂固,很多學生害怕作文,討厭作文,一聽到要寫作文,便愁眉苦臉,甚至持著冷漠的態(tài)度。讓學生體會到作文成功的樂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下面就揣摩學生心理,引導學生愉快作文發(fā)表幾點見解。[1]
一、運用探索、獵奇心理命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探索、獵奇心理也愈強烈?!巴饷娴氖澜绾芫省?,這種心理實際上是青少年對未知領域有強烈的求知和征服欲望。針對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可以從生活中選擇一些學生感到新鮮而又有討論價值的問題,供他們辨析。例如,我曾引用這樣一則材料:談一群生長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鹿被趕進了養(yǎng)殖場,結果生長狀況愈來愈差,病弱越來越多。有人想了個辦法,在養(yǎng)殖場里放進了兩只狼,結果鹿群非但沒被消滅,反而越來越壯大。這個材料很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怎么沒有天敵而滅亡,有了天敵反強大”?學生討論熱烈,各抒己見。探索、獵奇心理是學生寫作愿望的內在引發(fā)因素,命題時善于運用,會產生很好的引發(fā)效果。[2]
二、運用質疑、是非心理命題
生活中,學生必然會遇上許多是非難辨的事物,這會引起他們的思考、爭辯。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立性的增強,他們表現出樂于思考,不愿盲從。倘能通過自身努力去辨明是非,他們會從心理上感到很大的滿足。針對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就可以出一些學生希望解決而又有探討價值的是非問題,如《考試成績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嗎?》、《走在最前面的人也是最痛苦的人》,前一問題經常困擾著學生,也同時引來家長、教師、同學的不同評價,現實中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于是他們想質疑,想說出心里話。后一命題 “走在前面的人怎么會最痛苦?”這似乎有悖常理,于是學生產生了征服疑難的愿望,結合《記念劉和珍君》一課,讓他們認識到先知先覺者、披荊開路者是最大的幸福者,又是最大的哀痛者。再如《有“禮”走天下》這類文題很觸動學生的是非心理?!坝枚Y來走天下,這是哪來的道理?”一種反對歪風邪氣、反對舊傳統觀念的情緒油然而生, 寫作沖動產生了,學生自然會興趣為文。
三、運用關注、責任心理命題
到了初中,學生自我意識增長,有關他們自身發(fā)展的關注心理、責任心理也愈強烈。結合學生實際,注意學生圈里的熱點問題、關注問題,把文題出在他們關心的焦點上,從而達到既有利于寫作,又有利于引導的目的,這應是我們命題的又一思路。例如《關于追星族的思考》、《中學生當干部弊大于利嗎?》、《讀書與做人》等,這類文題所涉及的問題,幾乎每個學生都關注過,思考過:什么是真正的星,對待星的正確態(tài)度是什么;同學們選我當干部,為什么父母卻反對;同樣是博覽群書的人,為什么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遺臭萬年……這類問題就不單單是作文問題了,而是關系到他們怎樣成長、怎樣成功的切身利益問題。這類問題,他們樂于思考,這樣的文題,他們樂于做,并迫切希望得到正確引導。命題中,我們還要善于運用關注、責任心理,把學生對自身成長的關心同時引入到對國家、社會的關心上來。例如《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見義勇為贊》,這類作文就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胸襟,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
四、運用自強、成就心理命題
爭強好勝,想有所作為,這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點。特別進入初中, 學生進入青春初期,開始意識到生活的連續(xù)性,明白了未來對自己的重要意義,遠大的目標、杰出的人物時時在激勵他們,于是現實中的我開始否定過去的自我,追求理想中的我,不斷用理想的我鞭策自己,由此,自強心理、成就心理十分突出。這些心理特點,也就給教師提供了命題的引發(fā)因素。例如:《要戰(zhàn)勝自我》、《由圓明園廢墟引起的思考》,這些文題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自強自奮心理,前題容易激起向自己挑戰(zhàn)的情緒,后一題往往在痛定思痛之后,學生會表達出“青年當自強,民族當自強”的強烈愿望。寫作這類題,理想的我,成功的我總是在向自己呼喚,心中總有一種內在的驅動,情緒冷靜之后便會換來理性的思考和表達。
五、運用審美、認同心理命題
愛美是人之天性,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追求著生活。對于中學生,我們講“五講四美”,主要從道德情操、行為習慣上進行美的教育,力求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統一。中學生進入青春初期,除逐漸注意外在形象外,內在審美體驗明顯加強,他們強烈追求真、善、美的事物,自己初步建立起審美情趣,評價著周圍世界,希望社會凈化,環(huán)境凈化,世界美好,自己變得更美好。了解這種心理,我們就可以出一些適合學生審美,培養(yǎng)學生美好情操的文題。如《從一聲“謝謝”談起》、《談“生活的色彩”》。前題能喚起學生美化心靈的審美情趣,后一題則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絢麗多姿、思想的豐富多彩的更高的審美要求,這些文題能把學生帶入到理解美、追求美、創(chuàng)造美的理性思維中去。當學生用他們的審美觀確立了美好的事物時,認同心理也同時產生了;“善善而惡惡 ”。他們會贊美、學習美好的東西,批判、摒棄丑惡的事物。如寫《我贊廉頗》、《美哉,海迪!》,這會喚起他們的審美沖動,又能引發(fā)認同心理,產生內摹仿,為文時,他們會由衷地寫出他們的感受,闡發(fā)他們的灼見。[3]
如果把學生的生活體驗、心理因素比作一潭水,那么,我們的作文命題,應該作為投水之石,石擊才能浪起。如果投下去的是一片葉,一片羽毛,則只會冷冷清清。 “情動而言形,理發(fā)而文見”,強調了情緒的引發(fā)及情感調動對寫作的重要作用,如果我們悉心研究并恰當運用學生心理特點命題,注意“投石效應”,我們就多了一把啟動學生興趣作文的鑰匙。
參考文獻:
[1] 《陜西教育》2004年02期。
[2]《中學語文教學》2008.08期。
[3] 劉淼《作文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小學作文教學》2009.3第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