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衍青
【摘要】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徐世英先生說:“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賦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貫、顯現(xiàn)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加重要”。因此,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使用朗讀手段,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理解課文、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審美情操。那么,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呢?筆者認為基礎很重要,應該從低年級開始抓起,效果更好。
【關鍵詞】 朗讀 低年級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07-142-02
0
一、范讀引路,讓學生在模仿中學習
教師把自己對課文的體會之后的感悟通過朗讀的形式正確、規(guī)范地傳達給學生,我們稱之為范讀。學生聽著老師的范讀,會自然而然地跟著讀,會學著老師的語氣讀,也會模仿著老師的聲音和表情。教師的范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傳統(tǒng)而有效的方法,老師讀得聲情并茂,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還能引發(fā)學生的想象,從而與課文中的主人公悲喜同起,喚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對文本產生興趣。低年級的孩子朗讀能力不強,領悟能力不高,但模仿能力較強。所以,指導低年級的孩子朗讀,是從零開始。因此,教師的范讀尤為重要。
一年級的孩子識字量少,拿到一篇課文,根本無法讀通讀順,我認為,剛開始,每篇課文教師應該帶著孩子們朗讀,當孩子有了一定的識字量時,教師也應該繼續(xù)范讀,這就要求教師有過硬的朗讀水平,給學生引路,示范如何朗讀。只有當教師全身心地投入、流露真情的時候,才能以情悟情、以神會神,學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范讀最基本的功能是給學生提供朗讀課文的榜樣。朗讀并不是對文章內容的簡單復述,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藝術。例如:讀音的輕重,速度的快慢,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音色的處理等等,都需要教師去揣摩,去練習,再在學生中范讀,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實踐證明,學生的朗讀技巧是需要經過一定的模仿才能掌握的。上課時,學生的朗讀情緒受教師感染的成分很高。所以,我把每堂語文課當作舞臺,把每一次朗讀當作表演,然后充滿情感地表演,范讀時,以豐富的表情,優(yōu)美的聲音去感染學生,這樣,學生的興致就被激發(fā)了,他們也樂于模仿教師的朗讀。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教師怎么讀,他們就怎么讀,就連教師朗讀時的動作、表情他們都能一一模仿。
我所教的這個班,現(xiàn)在三年級了,是我從一年級帶上來的,從一年級開始,我就非常重視訓練孩子們的朗讀。堅持每篇課文都范讀,一年下來,孩子們朗讀文章從來沒有唱讀現(xiàn)象。多讀幾遍,讀流利后,一部分孩子能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感情朗讀。我經常給孩子們布置朗讀的作業(yè),讓他們讀給家長聽,不少家長反映,孩子在家讀書也能做到抑揚頓挫,聲情并茂。我想,這是孩子們從開始朗讀,就有了好的示范,他們的朗讀就有了好的開始。
二、古詩誦讀,讓學生在堅持中提高
低年級孩子識字量不多,朗讀僅僅限于課文,范圍太窄了,因此,我想到了古詩文。古詩文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文學藝術中的一只奇葩,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髓。它有一定的格律、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古詩,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適合低年級的學生朗讀。但要讀好,卻是不容易。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和能力,幫助學生積累,我堅持指導他們朗讀古詩。一年級時,我要求孩子們每人都要有一本古詩讀本,經常利用早讀、課前、活動課、讀書課指導孩子們朗讀、背誦。朗讀古詩,我主要抓住古詩的韻腳、節(jié)奏、語調等讀好詩韻、詩意、詩境。我反反復復讀好,才指導孩子們誦讀。具體從以下三方面指導:
1.朗讀的速度。朗誦詩歌時,要注意節(jié)奏鮮明,并根據作品的基本節(jié)奏采取相應的速度。該輕快的要朗誦得輕快些,該沉重的要朗誦得沉穩(wěn)、稍慢些。詩的朗誦速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表現(xiàn)作品內容的需要來決定,并具有一定的變化,一般來說,感情沒有突出變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送孟浩然之廣陵》的開頭兩句是交代送別的地方,感情沒有突出變化,宜用中速;后兩句詩人目送友人乘船遠去的惆悵和留戀。讀時語氣充滿深情,雖略帶惆悵卻有不失雄壯,才能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
2.朗讀的停頓。朗讀詩歌沒有停頓,一首詩讀下去就沒有了美感。朗讀詩歌時,注意停頓,抑揚頓挫,才能體會其真正的意境,從而產生美的享受。每一首詩,我先劃分好停頓的地方,帶著學生讀,久而久之,學生也能找到劃分古詩的停頓的技巧了。如:七言詩一般采用2-2-2-1的方法劃分。掌握好朗讀停頓的要領,可以給學生思考回味的時間,又便于理解和接受,增強朗讀的節(jié)奏感和聲音美,準確表達詩歌的思想感情。如《題西林壁》,每句都可以處理為三處停頓,略帶吟誦的味道,使聽眾能感覺出詩的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
3.朗讀的意境。要理解古詩的意境,首先要理解古詩的意思,加上想象。我教會孩子們利用注釋去理解詩意,通過了解作者知道詩的寫作背景。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讀出詩韻、讀準詩意的基礎上誘導他們感受詩歌的情境,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見性,進入詩人的內心世界,想象入境,充滿詩情畫意,根據詩的內容去誦讀。
我利用瑣碎的時間指導學生誦讀,長久堅持下來,一本古詩讀本不但讀完了,而且其中的大部分學生也能背誦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也提高了,可謂一舉兩得。
三、評價激趣,讓學生在贊美中進步
古人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真正地愿意朗讀,對朗讀產生濃濃的興趣,是朗讀教學的根本所在,也是提高學生朗讀水平最好的方法。在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充分利用低年級孩子喜表揚、愛表現(xiàn)等心理特點,為他們創(chuàng)設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孩子們在老師和同學的贊美中喜歡上朗讀,提高朗讀的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不少學生因為朗讀水平不高,所以在單獨朗讀時就顯得不自信,表現(xiàn)在聲音不響亮。因此,老師在讓學生個別朗讀時,要善于鼓勵他們,及時表揚、肯定,幫助孩子們樹立朗讀的信心。如:“這一次你比上次讀的聲音要響亮些”“你這一句讀得很流利”“這一句讀出了贊美的語氣”“這一段讀出了主人公愉快的心情”“這一次讀得聲情并茂”……當學生聽到老師的表揚時心情愉悅,自信心也油然而生,下次就有主動舉手朗讀的欲望了。讀得特別好的同學,老師甚至說“太好了,老師都被你的朗讀深深地感動了!好像看到這個人物就在眼前。”同時給予掌聲。得到老師這樣贊美的學生,更是興味盎然,下次一定會爭著搶著來表現(xiàn)了。
四、搭建平臺,讓學生在展示中成長
低年級孩子喜歡爭強好勝,表演欲望強烈。如果在語文教學中根據學生這一特點,教師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搭建表演平臺,幫助他們展示自我,讓他們在表演、展示中成長。
在學生充分熟悉和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朗讀表演,既激發(fā)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又鍛煉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學生通過不同的語調,豐富的表情,形象的表演,再現(xiàn)課文情境,從而更好地領悟文章的思想內涵。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除了注重朗讀外,還開展表演、朗讀競賽等活動。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我經常提前布置學生,讓他們在老師規(guī)定的內容內,準備自己最喜歡的、讀得最精彩得文章參加比賽。
除了朗讀比賽,我還讓他們演課本劇。學了《東郭先生和狼》這個故事后,我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人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然后去練習。接到這樣的任務后,孩子們很興奮,一有時間同一小組的孩子就聚在一起,商量討論角色,一起練習人物對話,互相指正各自存在的問題,還一起做道具,表演那天,孩子們的表現(xiàn)讓我非常得欣喜,他們不但在朗讀方面能把握人物的語氣,動作、表情也演得很不錯。
通過開展這樣的競賽和表演活動,讓學生在“比一比,賽一賽,演一演”活動中培養(yǎng)朗讀的興趣,提高朗讀、欣賞水平,并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通過朗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激發(fā)情感,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好語文,朗讀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應該從低年級開始重視訓練。學生的朗讀基礎打好了,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為中高年級學習語文奠定基礎,往后學習語文自然也會輕松許多,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會慢慢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