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專門的、系統(tǒng)的法律法規(guī)對民間借貸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有關民間借貸的一些規(guī)定散見于民法、刑法、行政法、司法解釋等各項法律規(guī)定之中,這些分散的法律法規(guī)并未對民間借貸的性質、風險的控制及民間借貸的監(jiān)管等作出明具體明確的規(guī)定。而民間借貸本身復雜性、微觀性和難以規(guī)范性的特點,加之市場監(jiān)管對此不能及時管控,往往導致民間借貸關系錯綜復雜,民間借貸游走于合法與非法的邊緣,糾紛不斷增多,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很難得到救濟,司法實踐中也容易造成錯案?;谶@一原因,首先有必要先界定清楚民間借貸行為的法律性質,再從根本上厘清民間借貸相關的各種法律關系,使得合法的民間借貸能夠正常發(fā)展并助推國家經濟建設,而非法的民間借貸能被法律有效控制,進而減少由此引發(fā)的糾紛。
關鍵詞:民間借貸;詐騙;錯誤認識
區(qū)分借貸型詐騙和普通民間借貸,筆者認為,需要從詐騙罪的犯罪構成要件以及刑法的解釋出發(fā)。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關于詐騙罪的構成要件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手段,使對方陷入錯誤認識進而主動交付財物的犯罪行為。在借貸型詐騙中,重點需要審查的事實包括嫌疑人事前的主觀故意方面,有無非法占有的目的,有無采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手段等等。
一、非法占有為目的的認定
詐騙罪的主觀故意必須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但幾乎每一位借貸型詐騙的嫌疑人到案后都會辯稱自己沒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和對方是正常的借貸關系,有些嫌疑人還辯解按期支付給對方利息,并提供了借據等。即使并沒有按期支付利息,嫌疑人也會辯稱其沒有詐騙的故意,對于利息會計劃如數支付。對于此類辯解如何進行辨別,需要結合全案的證據進行判斷。
一是行為人在借款前有無實際償還能力。行為人借款前的實際財經濟狀況是判斷其是否具有詐騙故意的基礎事實,有些行為人雖然看起來出手闊綽,消費驚人,但實際上資產已經是負數,甚至公司賬戶已經被查封凍結,借款只是一種臨時周轉的做法,其資本已無再生能力,一旦資金鏈斷裂馬上就會引起嚴重的后果。因此在借貸型詐騙案件中,對行為人借貸之前有無實際償還能力的偵查是非常重要的,以往的案例中,有些行為人無法認定具有詐騙故意,很多行為人辯解其具有償還能力,甚至偽造事實,稱這是一種預期的償還能力,因為被害人的報案或公安的強制措施而失去人身自由,進而導致其失去了償還能力,這種辯解也并非鮮見。因此要多方調取行為人名下的存款、股票、投資、動產、不動產等方面的證據,證實其在詐騙前是否已經失去了償還能力。
二是行為人所借款項的實際用途。行為人所借款項的實際用途也是查明行為人是否具有詐騙故意的重要方面,有些案件中行為人的主觀故意比較明確,如將所借款項用于非法行為、還其他高利貸款或用于個人揮霍甚至是轉放高利貸,這些用途肯定與行為人借款時所陳述的用途不一致。但也有些案件中,行為人辯解其將借款用于投資、生產經營等,因為投資失利、經營不善等原因而無法償還債務。此類辯解是否可信,必須結合在案證據進行審查,同時這也是案件取證的重點和難點,許多案件無法定性為詐騙,究其原因就是未查清款項的實際用途。因此必須針對行為人對于所借款項的去向予以查明,查明行為人的辯解是否真實。對于借款的去向偵查,應進行細致的辨別??铐棌男袨槿速~戶打入其他關聯(lián)業(yè)務的公司賬戶,可以判定其用于生產投資的可能性較大,如打入其他個人賬戶,也不能一概認為沒有投入生產經營領域。
三是行為人借款后的實際表現(xiàn)。行為人在借款后有無積極償還的計劃,借款后有無逃避、隱匿行為,有無更換聯(lián)系方式等,這方面的基礎事實也是認定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間接證據。有些行為人辯解一時逃避只是去外地出差,此時就必須對其辯解予以查明,而不能因為行為人一時逃匿而一概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為這只是借款后的表現(xiàn),單憑此事實來反推之前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觀故意是不客觀的。對于行為人辯解的說法,如有證人證言,近期與其他人的經濟往來等證據佐證行為人的陳述,不宜認定為其具有非法占用的目的。
四是行為人事前的主觀認定,在借貸型詐騙中,有些人是在行為之前就已經做好不償還的準備,或者說很大可能性不打算償還,也有一些情況是,行為人在借貸之前沒有犯罪的打算,而是在借到款項之后,內心活動發(fā)生了變化,進而不打算償還才構成詐騙罪。對于主觀心理活動的偵查,難度比較大,可以對行為人居住周圍進行走訪,對行為人私下交往中的信譽進行調查。當然,在一些案例中,也存在行為人平時信譽極好,爾后詐騙數額巨大的財產并逃匿的情形存在。或者行為人在借貸之后,原本計劃投入生產經營,但是在擁有巨額財富之后消費水平陡然上升,從而沉迷于此,用于個人揮霍導致資不抵債。如上文所述,如果行為人在借貸之后,改變消費習慣,一改以前的消費模式,高額消費,應當推定為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二、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認定
詐騙罪的另一個特征是,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這也是與民間借貸區(qū)分的一個重要區(qū)別。民間借貸中,相互借款,借款人至少要如實陳述借貸的用途,別人才能把款項借出。而借貸型詐騙,行為人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無疑不會表露出自己的真實意圖。即使是借款之前沒有虛構事實,隱瞞真相,在后來拒不償還的心理下,也會虛構事實。因此,虛構事實隱瞞真相是詐騙罪的一個重要特征。借貸型詐騙的行為人在借貸之前,如果已經產生了非法占有的目的,為了能順利借到款項,一般會虛構事實,以投資或者投入生產經營為借口。對于虛構事實的偵查和認定,需要從事前與事后兩個方面入手。如果行為人在行為時,雖然沒有詳細的計劃書或者投資方案,但是在順利借到款項之后,已經著手實施正常的生產準備,即使事前沒有準備,也不宜認定為虛構事實,筆者認為,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要在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基礎上,缺少非法占有為目的,即使有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客觀行為,也不宜認定為構成詐騙罪。如果借貸款項順利投入到生產中,結合其他證據,即可認為其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是,即使投入生產經營,無論是事前承諾的,還是事后改變用途,其基本點在于非法占有的目的。投入生產經營并不必然等同于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貨幣的屬性是占有即所有。借貸與詐騙之所以會出現(xiàn)交叉,是因為某些客觀方面是相同的,都是把貨幣轉移給行為人的一種方式。在此過程中,無論借貸人做過怎樣的承諾,貨幣在一定時期內都是自己占有,構成詐騙罪的界限,筆者以為一定程度上就從非法占有為目的開始。
三、陷入錯誤認識的分析
陷入錯誤認識比較容易理解,就是常規(guī)意義上的被欺騙,借貸型詐騙罪與民間借貸的區(qū)別在這里沒有明顯的區(qū)分。如上文所述,詐騙罪的前提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沒有此種目的,即使具有后兩種行為,也難以認定為詐騙罪。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之后,行為人還需要因陷入錯誤認識處分財物,行為人才能構成詐騙罪。如果因行為人騙術拙劣,被害人一眼識破,但是被害人基于其他原因,而給予借貸,不宜認定為借貸型詐騙罪。另外,陷入錯誤認識要與處分財物相結合,陷入錯誤認識但是沒有處分財物,而是給出承諾或者其他非財物利益,也難以認定為詐騙罪。
四、實際案例分析
某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A在成功拍得某塊土地之后,對外招標尋找施工方。乙方公司B成功競標并委托名下的施工隊負責人C帶隊進場進行施工。在施工過程中,C與B公司因為匯款時間等問題發(fā)生爭議,C的資金周轉不靈,C直接找到A公司負責人,以資金周轉為理由,希望往后的款項直接由A公司支付到C的個人賬戶,雙方合意,視為提前支付工程款。C在每次收到款項之后給A公司出具借條,并約定同期銀行利率四倍的利息,按月支付。本金部分從最終結算的工程款中扣除。A公司負責人出于趕工期的需要,同意此協(xié)議。在接下來的施工過程中,C分批拿到工程款一千三百余萬元,但是未把款項用于施工,而是用于轉放高利貸。除未能按期支付利息之外,C還存在轉移,隱匿財產,更換聯(lián)系方式,逃避等行為。而作為簽約的乙方B公司,認為A公司繞開合同支付工程款,已構成違約,一紙訴狀,將A告上法庭。與此同時,因C未能及時支付農民工工資,導致勞動監(jiān)察部門介入,對A公司下達了行政處罰。一時間A公司面對各種訴訟和處罰,成為受害者。本案屬于典型的民間借貸與借貸型詐騙交叉的案例。C在借貸之前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為目的,一時不能認定。但是C的施工隊是合法有效的,并且一直從事此類行業(yè),很容易認為其事前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是,C在得到款項之后,沒有投入生產,而是轉手借給他人,與借貸時的承諾不符,并且在不能保證及時還款,其實質上已具有非法占有的客觀行為。筆者認為,作為A公司,可以以詐騙罪報案,而非通過民事借貸提起民事訴訟,進行救濟。因為C在借貸之后已經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甚至可以對借貸之前C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查。試想,如果有證據佐證,C與別人達成借款協(xié)議之后,再向A公司借款,卻向A公司表述為工程款的提前支付,行為已然構成虛構事實。A公司提前支付的前提是C把款項投入施工,才處分財物,事實上已經屬于陷入錯誤認識,進而處分財物。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即使C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是沒有將款項挪作他用,而是投入施工,A公司因沒有陷入錯誤認識,而不能成為詐騙罪的受害者。再如,C事前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借到款項之后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進而轉放高利貸,實質上也不能構成詐騙罪,如上文所述們對于詐騙構成要件的把握應當嚴格,詐騙罪需先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后有被害人處分財物。此種情形,如符合其他犯罪,宜按其他犯罪進行處理。
參考文獻:
[1]熊選國.《論詐騙犯罪與民事詐欺行為的界限》,《法學評論》.
[2]林鈺雄.《刑法與刑訴之交錯適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9.
[3]張明楷.《論財產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法商研究》,2005.
[4]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王思斌(1991.09~),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安徽阜陽,沈陽師范大學2015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