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江
(遼寧省大石橋市中心醫(yī)院普外科,遼寧 大石橋 115100)
術后早期腸梗阻及其治療分析
潘永江
(遼寧省大石橋市中心醫(yī)院普外科,遼寧 大石橋 115100)
目的 探討術后早期腸梗阻的作用機制及其治療方法。方法 選取本院于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所收治的82例早期腸梗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56例術后早期腸梗阻患者,并隨機平均將其平均劃分成試驗組A和對照組B,針對試驗組A采用保守治療聯(lián)合手術治療,對照組B中的患者接受常規(guī)保守治療,接著觀察和分析兩組的治療情況。結果 試驗組A中患者接受治療治療后,16例成功治愈,10例緩慢治愈,2例治療無效,1例死亡,總有效治愈率為92.8%;對照組B在接受常規(guī)保守治療之后,12例成功治愈,9例緩慢治愈,7例治療無效,3例死亡,總有效治愈率為75%,兩組的差異顯著(P<0.05),具有研究價值。結論 針對術后早期腸梗阻患者的治療而言,可以先采取常規(guī)保守治療,待無效之后可以再進行手術治療,這樣的治療效果更加明顯,相應的并發(fā)癥也比較少,具有很強的臨床推廣價值。
腸梗阻;急腹癥;腸壁;闌尾炎
腸梗阻作為一種常見的臨床急腹癥,是指腸道因內容物而受阻,大都是由多種因素所引發(fā)。在該類疾病在發(fā)病的時候,出現(xiàn)梗阻問題的腸段部位的功能性和解剖性結構會發(fā)生改變,進而會引發(fā)感染和腸壁細胞壞死問題,甚至會引發(fā)休克、毒血癥和死亡等癥狀[1]。但是如果采用合理的醫(yī)學方法處理,那么就可以及時將其加以治愈。但是傳統(tǒng)常規(guī)手術方法的創(chuàng)傷比較大,甚至可能因術后的腸道漿膜發(fā)生炎癥、引發(fā)腸麻痹等問題。本文選取本院于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所收治的82例早期腸梗阻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就術后早期腸梗阻的治療方法進行了探究,具體的臨床治療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回顧分析本院于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所收治的82例早期腸梗阻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治療之后的實際效果。其中女性29例,男性53例,年齡區(qū)間為22~56歲,平均年齡為(35.4±2.4)歲。其中有27例在患病前做壞疽性闌尾炎切除手術,13例做過婦科手術,6例做過脾切除術,9例做過腸切除吻合術,1例做過其他的手術。將上述56例術后腸梗阻患者隨機平均將其平均劃分成試驗組A和對照組B,針對試驗組A采用保守治療聯(lián)合手術治療,對照組B中的患者接受常規(guī)保守治療,接著觀察和分析兩組的治療情況。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臨床表現(xiàn)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研究價值。
在接受手術之后,需要完成早期的腸蠕動恢復,待治療后1個月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包括嘔吐、腹脹、惡心、腹痛、排便和停止排氣等。在接受檢查之后,相應的病患體溫均保持正常范圍,但是其臨床體征卻出現(xiàn)了一系列腸梗阻的不良問題,其中存在腸鳴音減弱的患者有19例,出現(xiàn)嘔吐和惡心癥狀的患者有29例,存在腸鳴音消失表現(xiàn)的有6例,存在氣過水聲表現(xiàn)的有2例;在對患者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的時候,相應的中性粒細胞和白細胞計數(shù)均有所提高;在做腹部位X線平片檢查的時候,小腸存在氣脹或者腸ā問題的有56例患者;在CT檢查的過程中,患者大都存在腸管擴張、塌陷和積氣等表現(xiàn)。
1.2 方法:針對試驗組A和對照組B中的患者而言,試驗組A采用保守治療聯(lián)合手術治療,對照組B中的患者接受常規(guī)保守治療,下面就兩組具體的治療方法進行詳細地分析:①試驗組A中患者的治療方法:給予維持電解質、酸堿度和水的平衡,采用減壓治療的方法來處理胃腸道,同時對腸道外部進行外治療,接著即可采用手術治療來抑制其腸道梗阻問題。②對照組B中患者的治療方法:給予其腸道修復等手術治療,接著再給予抗生素治療[2]。
1.3 統(tǒng)計學處理:在本研究中所記錄的各組數(shù)據(jù)均借助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3.0來進行處理,其他相關參數(shù)以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意義。
試驗組A中患者接受治療治療后,16例成功治愈,10例緩慢治愈,2例治療無效,1例死亡,總有效治愈率為92.8%;對照組B在接受常規(guī)保守治療之后,12例成功治愈,9例緩慢治愈,7例治療無效,3例死亡,總有效治愈率為75%,兩組的差異顯著(P<0.05),具有研究價值,具體的治療效果見表1。
表1 試驗組A和對照組B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n(%)]
術后早期腸梗阻實際上是臨床中常見的一類急腹癥,具體可以劃分成麻痹性腸梗阻、術后早期腸梗阻,或者嵌頓腸壁血腫、腸管扭轉和粘連帶壓迫等所引發(fā)的機械性腸梗阻,所以需要注意做好該類疾病的診斷工作,否則很容易因不準確的診斷而影響患者病重加重,甚至可能會引發(fā)死亡問題。而在具體的臨床診斷中,我們先要觀察患者的惡心、腹脹、嘔吐、腹痛、排便和停止排氣等體征癥狀,同時要對患者的腹部進行CT檢查、血常規(guī)和X線片檢查等檢查,待各種病狀檢查清楚之后方可加以治療[3]。
在對術后早期腸梗阻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我們一般需要采用傳統(tǒng)的保守治療,待傳統(tǒng)治療手段無法治愈這些患者之后,需要轉換為手術治療,其治療效果要遠優(yōu)于傳統(tǒng)中的治療效果,可以顯著提升病患的治療效果,這在提升術后早期腸梗阻方面具有優(yōu)異的成績。特別是如果一味地強調早期手術治療,那么勢必會因大量不必要的手術而影響術后早期腸梗阻病癥的治療效果,甚至會因梗阻部位的不易處理而損傷腸管、引發(fā)細菌感染,也會擴大手術的范圍,從而可能再次引發(fā)腸梗阻問題。因此,一定需要在經歷一段時間的保守治療之后再進行手術治療,從而全面確保術后早期腸梗阻治療的質量。因此,只要患者在早期不存在腹膜炎或者腸壞死等問題,那么就必須要避免過早的手術治療,以待患者在接受一定時間的常規(guī)治療之后再接受手術治療。
綜上所述,術后早期腸梗阻主要是因為在患者經受腹部手術之后的預防保養(yǎng)工作不合理所引發(fā)的腸梗死問題。針對術后早期腸梗阻患者的治療而言,可以先采取常規(guī)保守治療,待無效之后可以再進行手術治療,這樣的治療效果更加明顯,相應的并發(fā)癥和后遺癥問題也比較少,具有很強的臨床推廣價值。但是待患者接受過腹部手術之后,一定要做好術后的防御措施,全面提升該類疾病的防御工作,確保患者的質量。
[1] 查儀斌.術后早期腸梗阻的診斷與治療分析[J].中外婦兒健康, 2011,23(7):209-210.
[2] 胡喆,李志華.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122例治療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學院學報,2015,18(9):1279-1281.
[3] 時文曉.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治療(36例分析)[J].當代醫(yī)學, 2013,17(7):98-99.
R574.2
B
1671-8194(2017)14-00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