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存
而石碚也派人前往陳國,跟陳桓公說:“我們衛(wèi)國偏僻狹小,我又老了,沒能耐了。州吁和石厚這兩個人,橫行我們國家,殺了我們的國君。罪大惡極,請您趁這個機會將他們滅了?!标悋玫竭@個口信,就把州吁和石厚逮了起來,聽從衛(wèi)國對他們的處置。石碚于是迎立了逃亡在國外的衛(wèi)莊公的二兒子姬晉為國君,又和大家合計,將州吁殺了。而石碚也沒有給他兒子石厚求情的意思,反而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也將石厚正了法。
這就是“大義滅親”的故事。在古代,君臣家國屬于“大義”,自己的兒子,屬于“親”。由于這個“親”禍國殃民,有傷“大義”了。所以,在兩者的權衡之中,石碚選擇了前者,殺了自己的兒子。
錢鍾書先生的妻子,著名作家、翻譯家、外國文學專家楊絳女士在2016年5月25日以105歲高齡去世,各媒體紛紛以“楊絳先生”的稱謂予以報道。有人困惑:“先生”向來是對成年男性的一種普通稱呼,大家為什么不約而同稱她為先生呢?
其實,“先生”這個稱呼其實由來已久,用以稱呼女性是近代以來的事。搜索百度百科可知,在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先生”的稱呼針對著不同的對象。
孔孟時代,主要用以稱呼父兄或年長有學問的人。例如《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焙侮碳庖R融曰:“先生,謂父兄?!薄睹献印じ孀酉隆罚骸八螤緦⒅?,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將何之?”趙岐注:“學士年長者,故謂之先生?!?/p>
戰(zhàn)國時代,主要用以稱呼有德行的長輩。比如《戰(zhàn)國策·齊策三》:“孟嘗君宴坐,謂三先生日:‘愿聞先生有以補之闕者。”姚宏注:“先生,長老,先己以生者也。”先生的本意就是指出生比自己早、年齡比自己大的人,后外延為對有一定地位、學識、資格的人。
清初,曾經稱相國為“老先生”,到了乾隆以后,官場中已少用“老先生”這個稱呼了。
辛亥革命后,“老先生”這個稱呼又盛行起來。交際場中彼此見面,對老成的人,都一律稱呼為“老先生”。猶如現(xiàn)在某些地區(qū)對老師的泛稱。
但是這些稱謂說的都是男性,包括后起的尊稱教師、會計、賬房、算命師、風水師、說書、評彈等玄學或藝術工作者為先生,女性向來是不在其列的。
據著名語言學家刑福義先生考證,將女性稱為先生這一用法,大體上跟中國現(xiàn)代史同步。目前最為有說服力的權威文獻是毛澤東1936年9月18日寫給宋慶齡的信(《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慶齡先生左右:
武漢分別,忽近十年。每從報端及外來同志口中得知先生革命救國的言論行動,引起我們無限的敬愛。一九二七年后,只有先生與我們的同志們?!杏匈囉谙壬脟顸h中委之資格作具體實際之活動。茲派潘漢年同志前來面申具體組織統(tǒng)一戰(zhàn)線之意見,并與先生商酌公開活動之辦法,……同時請先生介紹與先生比較接近的諸國民黨中樞人員……與漢年同志一談,不勝感幸。
順問近安
毛澤東
“九一八”五周年紀念日
一信之中,一代偉人毛澤東對宋慶齡七稱“先生”,既見個人敬重之情,又含家國深遠之意。周恩來總理在邀請宋慶齡參加開國大典的信中,也稱她為“宋先生”;國民黨方面稱宋慶齡為“宋先生”就更普遍了。事實上,在那個時代,這種用法相當普遍。許多與宋慶齡同時代的知名女性,也經常被稱作先生,如何香凝(生于1878年)、許廣平(生于1898年)、冰心(生于1900年)、馮沅君(生于1900年)、沈祖棻(生于1909年)、張充和(生于1914年)、謝希德(生于1921年)、周與良(生于1923年)等。可見,即便從20世紀算起,稱女性為“先生”這一用法也有將近百年歷史了。
縱觀這些被稱作“先生”的女性,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她們身上這樣一些特質:都在各自領域取得了非凡成就;都曾從事與文化、教育相關的工作;都享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崇高的社會威望,相應的,年紀也都比較大。
眾所周知,在古代男權為主導的傳統(tǒng)社會,女性社會地位較低,受教育機會較少,往往受到歧視和壓迫,自然也就沒有被稱為“先生”的機會和可能。20世紀以降,女性地位不斷提高,杰出的知識女性代不乏人,那么,作為通稱的“先生”向女性開放,既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大標志。
“楊絳先生”的稱謂當之無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