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寶偉+周婷麗
摘要團體心理咨詢被稱為“神奇的圓圈”,是一種切實可行且富有成效的咨詢方式。團體心理咨詢的研究和實踐結果證明,準備階段是團體心理咨詢的必要階段,影響著團體的形成、團體動力和工作成效。團體準備階段至少包括團體工作團隊的建立、團體的定位、場地的選擇、成員的招募和篩選幾個方面。探索每個方面的具體內容和工作方法,確保團體準備階段系統(tǒng)、規(guī)范、充分,可以為團體富有成效地開展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團體心理咨詢;帶領者;準備階段;專業(yè)且富有效能
分類號B84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7.008
1引言
團體心理咨詢被稱為“神奇的圓圈(Magic Circle)”(樊富珉, 何瑾, 2010)。在特定的時間、獨特的空間,團體帶領者、團體成員圍坐成一個圓圈,在帶領者采用獨特的工作模式和技術營造的團體動力場中,團體成員分享個人經(jīng)歷與故事、情緒和情感體驗、思考和領悟,咨詢師給予鏡射與干預,團體能量在不斷流動和碰撞,共同促使團體成員發(fā)生積極的改變。大量研究結果和實踐表明,在幫助那些有著共同的成長課題和類似心理困擾的人們時,團體心理咨詢是一種切實可行且富有成效的工作形式(Bernard, et al, 2008; Hoag & Burlingame, 1997; Shechtman, 2014)。Gladding(1990)說,團體咨詢是一種獨特的經(jīng)歷,它用各種微妙的和直接的方式影響著來訪者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幫助其成長和發(fā)展。
團體心理咨詢研究和專家一致認為團體開始前準備工作非常重要且深具價值,無論是認知型團體還是動力型團體,無論是結構式團體還是非結構團體,團體成員都能從團體準備中獲得受益(Budman, Demby, Soldz, & Merry, 1996; MacKenzie, 2001; Rutan & Stone, 2001)。Yalom認為:“治療團體及其成員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在第一次團體開始之前就被決定了。”(Bernard & MacKenzie, 2016);Gladding (1994)說,正確的準備和策略性的干預將使團體心理咨詢變得更加順利和富有成效。Burlingame等(2006)認為,團體準備可以更快地發(fā)展團體凝聚力,更少偏離團體任務及目標,增加出勤率,減少損耗,減少焦慮,更好地理解目標、角色及行為,以及增加對團體作為一種有效治療方法的信念。許多團體心理咨詢實踐證明,一個團體咨詢開展得成功與否,其前期準備非常重要,甚至于直接決定了團體咨詢的效果。
雖然團體心理咨詢的研究和實踐在國內已有二十多年歷史,但是有關團體準備的研究成果還很少見,其內容大多散見于對其他內容的探討中,不系統(tǒng),也很少有專門的論述;在團體心理咨詢實踐中,心理咨詢服務機構和團體心理咨詢師也沒有系統(tǒng)的團體準備的標準和要求,都是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摸索前進,還處于不系統(tǒng)、不規(guī)范階段,受咨詢師的經(jīng)驗和個人風格影響很大。
要想創(chuàng)建一個專業(yè)的、富有效能的團體心理咨詢小組,團體帶領者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路,為什么組建團體,是否需要協(xié)同咨詢師,帶領的是什么樣的團體,團體聚焦在什么主題,受眾是誰,在哪里帶領,怎樣篩選等等,即誰來做,和誰一起做,做什么,在哪里做,怎么做的過程,也就是說首先要解決好團體準備問題。團體準備階段至少包括團體工作團隊的建立、團體的定位、場地的選擇、成員的招募和篩選四個方面。
2團體工作團隊的建立
一個團體心理咨詢小組的成立和有效工作,需要一個工作團隊,包括團體咨詢師/協(xié)同咨詢師、團體協(xié)調人、觀察員等。
2 1團體咨詢師/協(xié)同咨詢師
在團體心理咨詢中,團體咨詢師是帶領者,猶如交響樂團的指揮一樣,是整個團體的靈魂,決定著是否能引領團體發(fā)揮最好的效能(樊富珉, 2005)。在團體心理咨詢的實踐中,大部分的團體都會使用兩位咨詢師協(xié)同帶領團體(Fall & Menendez, 2002; Yalom, 2005),兩位帶領者協(xié)同工作并且互為增色時,他們就發(fā)展出了協(xié)同增效模式,Roller 和Nelson(1991)稱作“1+1>2”(Fall & Menendez, 2002)。協(xié)同帶領者可以為團體計劃提供不同的想法;在團體工作中給帶領者提供支持;為團體帶來不同的觀點和信息來源;出色的協(xié)同帶領者會向成員演示有效的互動和協(xié)同工作的技巧;可以給帶領者反饋(Jacobs, masson & Harvill, 2009; Yalom, 2005)。但是,如果兩名帶領者彼此感覺不舒服,或不夠坦誠、相互競爭,或在談話風格、咨詢策略等方面差異太大,小組發(fā)展為有效團體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211資質和效能
資質是指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團體咨詢理論與實踐的學習和督導,達到行業(yè)組織規(guī)定的專業(yè)標準。美國團體工作者協(xié)會(ASGW)2000年修訂的《團體工作者訓練的專業(yè)標準》(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he Training of Group Workers)規(guī)定,一個合格的團體帶領者必須經(jīng)過團體工作的核心素質訓練和特定團體(包括任務促進團體、心理教育團體、心理咨詢團體和心理治療團體)的專門訓練,包括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和團體體驗(experiences)的訓練,同時《團體工作者實踐指南》(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2007 Revisions)規(guī)定了系統(tǒng)的實踐練習(Thomas & Pender, 2008)。目前,國內還沒有構建起有關團體工作者的訓練標準,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團體心理輔導與治療專業(yè)委員會正在加緊推進培訓課程體系和認證體系的建立工作。在目前條件下,要開展團體心理咨詢工作,團體帶領者需要擁有心理咨詢的資質和豐富的個體心理咨詢經(jīng)驗,需要接受過系統(tǒng)的團體心理咨詢培訓,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團體心理咨詢的實踐,接受團體心理咨詢專家的督導,以及了解和遵從專業(yè)倫理知識(樊富珉, 2005)。
除資質外,團體帶領者的個人修養(yǎng)和素質是團體發(fā)生效能的關鍵。Patterson(1985)認為,咨詢的關鍵不是咨詢師做些什么,而是他是誰。Appell(2014)認為,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能帶進咨詢關系中最有意義的資源就是他自己。林孟平(2005)認為成功帶領者的十一項特征是: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擁有自愛和自信;敏銳的自覺;具有自我肯定;投入并參與;個人的協(xié)調與表里一致;愿意做典范;愿意接觸和面對個人的需要;清楚了解個人的價值觀;信任小組過程的功能;保重自己,不斷更新成長;個人力量與勇敢。
212匹配度
兩個帶領者之間的彼此理解以及關系能力將對整個團體的進程產(chǎn)生非常大的影響。在團體開始之前,兩位帶領者要互相溝通交流,包括資質與專業(yè)背景、實踐與督導經(jīng)歷、彼此對團體的理解與勝任力等,也可以采用問卷來評估相互間的匹配程度,如協(xié)同帶領者感知維度問卷(Coleader Perception Dimensions)(Sheps & Smith, 2016)。通過兩位帶領者彼此互評,評估相互間的信任程度,增進相互了解;同時彼此寫一段對對方觀察的話語,討論交流,對有分歧和有爭議的部分進行事先充分探討,進一步深入了解對方,有利于共同開展工作。
當然,匹配并不等于完全一致,也不是說一個人服從另一個人。匹配是指兩個人的人性觀念、工作理念和工作風格能夠彼此接納,彼此成就,能夠促進團體工作的效果。在團體實踐過程中,有些團體帶領者之間沒有前期的溝通與交流,人性觀和工作理念存在較大差異,對工作過程中發(fā)生的分歧不做探討和處理,甚至在團體工作中和工作后沒有任何的溝通和交流。這些對團體成員帶來非常壞的示范,嚴重損害團體的工作效果。
213如何更好地協(xié)作
兩位團體帶領者經(jīng)常出現(xiàn)三個問題:競爭、太過親密、相互間缺乏了解和互動(Fall & Menendez, 2002)。由于被評價意識,兩位團體咨詢師在帶領團體過程中會存在相互間的競爭;同時由于個性的差異、對團體過程的理解和具體的干預技術不同,兩位團體領導者間還可能產(chǎn)生內在的沖突。如何面對競爭,怎樣應對沖突,這些都可能影響到團體成員在團體中的體驗,勢必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影響。團體領導者如何更好協(xié)作是在團體準備階段躲不開的議題,帶領者需要在合作之初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彼此信任,坦誠表達來面對和解決可能出現(xiàn)的競爭和沖突。
團體帶領者需要有團隊合作與協(xié)調意識。兩位團體帶領者可以在團體開始之前多交流,共同討論團體事宜,一起確定團體事務,比如團體設置、是否設置觀察員、觀察員的條件和職責、團體時間、地點、人數(shù)、主題、宣傳、招募、篩選以及測試等等。在共同處理團體事務過程中,彼此有意識地觀察和體驗對方的對人和團體的理解、應對困難的能力、合作和解決沖突的能力等。對于每一次出現(xiàn)的分歧和沖突,兩人應停下手中工作專門研討,討論沖突產(chǎn)生的原因、應對的措施、如果出現(xiàn)在團體中如何應對等;商定每次團體開始前、結束后、和兩次團體之間,都需要花時間一起討論和團體相關的內容,必要時也需要開放分享個人生活內容,方便彼此加深了解。兩個帶領者協(xié)同工作,準備階段就像兩個人開始“戀愛”一樣,需要多些相互之間的了解,為未來的共同合作打好基礎。
214專業(yè)知識和經(jīng)驗準備
團體開始之前,團體咨詢師需要搜集相關文獻資料,了解行業(yè)動態(tài)及他人所帶同類主題或相關主題的團體資料或經(jīng)驗,一方面充實自己的理論基礎和專業(yè)技術,另一方面學習他人經(jīng)驗以豐富自己的儲備,并做好團體計劃書,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數(shù)。
22團體協(xié)調人
在計劃開展一個團體之前,確定有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團體協(xié)調人是至關重要的(Bernard, et al, 2008; Lonergan, 2000)。協(xié)調人是團體開展機構、團體咨詢師和小組成員之間溝通的紐帶。團體協(xié)調人專心致力于提高團體服務,是發(fā)展團體項目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Whittingham & Frick, 2016)。協(xié)調人主要充當?shù)氖怯行У墓芾碚呓巧?,同時也需要擁有心理咨詢的知識和經(jīng)驗。
協(xié)調人參與團體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和咨詢機構管理者進行協(xié)調,獲取更多資源,落實團體帶領者的工作計劃,安排團體活動時間地點,設計宣傳海報,通過不同途徑進行有效宣傳,安排組員入組訪談,在團體開展過程中提供溝通協(xié)調和反饋服務等。
在當前團體心理咨詢的實踐中,很多團體帶領者往往單打獨斗,忽略協(xié)調人的重要性,導致團體帶領者常?;ㄙM很多時間放在管理和協(xié)調工作上,并且有時效果比較差,如沒有協(xié)調人進行有效的資源匹配常導致團體招募出現(xiàn)斷層,時間地點的安排常費周折,小組成員的訪談和日?;顒庸芾肀容^混亂等。
23觀察員
在開展團體咨詢過程中,為了培養(yǎng)新的團體帶領者,為了未來的團體帶領者能從有經(jīng)驗的帶領者那里學習,為了更清楚地了解團體動力及成員是如何利用團體的,有時會在團體成員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在團體中設置觀察員(Bieschke, Matthews, Wade, & Pricken, 1998; Bieschke, Matthews, & Wade, 1996)。觀察員隸屬于團體工作團隊。
231觀察員的選擇
觀察員的選擇應滿足如下條件:擁有資質的咨詢師和受訓的臨床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對團體心理咨詢有熱情;渴望未來利用團體這種形式服務他人;接受過比較系統(tǒng)的團體心理咨詢理論與實踐的訓練,了解團體動力和團體過程;具有一定的個體咨詢實踐經(jīng)驗積累;曾經(jīng)做過團體組員,體驗和經(jīng)歷過團體的完整過程。如果不具備上述條件,觀察員很可能會因為對團體缺少基本的素養(yǎng)而投射很多個人的東西在團體里面,并且在報告其對團體的觀察時也容易失去客觀性。
232觀察員的作用
觀察員需要從團體整體、團體成員的人際互動和成員個人成長三個層面來觀察團體,并能相對客觀地報告所觀察內容,提供自己的見解和團體視角,有助于帶領者更廣泛地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團體。
3團體的定位
31理論基礎
要開展一個團體咨詢小組,團體咨詢師要明晰自己工作所依據(jù)的理論基礎是什么,即帶領者用來工作的工作原理或解釋系統(tǒng)。Longergan認為團體帶領者依據(jù)某個理論基礎有三方面作用:首先,理論有助于帶領者整理浩如煙海、毫無頭緒的數(shù)據(jù);其次,理論為團體干預提供了新的想法;另外,咨詢師掌握理論知識,有利于增強自信,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團體成員了解理論也可以促進他們在團體工作進程中的投入(Bernard & MacKenzie, 2016)。Marmor(1988)發(fā)現(xiàn),熱衷于某個理論并對來訪者闡述這種理論的咨詢師,會比那些沒有對來訪者闡釋理論的咨詢師收獲更好的效果。兩位協(xié)同帶領者互相之間也需要相互理解對方的理論基礎和工作原理,以便更好地合作。
32工作目標
對團體領導者來說,團體咨詢的目標猶如一張地圖,團體領導者要以此為根據(jù)來引導組員;團體領導者務必清楚團體的目標,同時也要鍥而不舍地忠于目標工作(Jacobs, Masson & Harvill, 2009)。當咨詢師和小組成員都認同咨詢目標、咨詢任務、以及咨詢中關系或連接的質量時,才能構建起最強的咨詢同盟。當小組成員與團體的目標相契合時,小組成員才會在團體咨詢中表現(xiàn)得比較好,才可能產(chǎn)生現(xiàn)實的、積極的預期變化。
團體的工作目標受團體所依據(jù)的理論基礎的限制和指導,在理論基礎的框架下,團體帶領者要在組員訪談和團體形成時期與團體成員達成共識。
在實踐過程中,有些團體帶領者經(jīng)常帶領一些長程的團體,并且說沒有目標,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無論是長程團體,還是短程團體,都是需要有目標的,沒有目標的團體是盲目的,低效的。當目標還沒有很好地被確定或者領導者不遵循既定的目標時,團體通常是困惑的,令人厭煩的或無效的(Jacobs, Masson & Harvill, 2009)。
33工作對象
團體將要為什么樣的群體服務,每個帶領者在準備開展團體之前需要想好這個問題,如果是人際關系為主的團體,服務對象就是那些有人際困擾的群體,如果是自我成長為主的團體,服務對象自然是那些渴望自我探索的群體。工作對象的選擇還要考慮到所要服務對象的年齡、身份、問題類型等。對于工作對象的清晰定位有利于團體目標的實現(xiàn),對于帶領者開展工作也非常有幫助。
34工作形式
根據(jù)團體咨詢的結構化程度可分為結構式團體、非結構式團體和半結構式團體。根據(jù)團體的開放程度可分為開放式團體和封閉式團體。每種團體形式都有其優(yōu)勢,也有其弊端,沒有絕對的優(yōu)劣之分。團體到底要采用哪種工作形式,受團體帶領者的理論基礎、受訓背景、團體工作經(jīng)驗、成員的問題類型、團體目標等因素共同影響。
35基本設置
團體帶領者對于團體的時間、次數(shù)、頻率、邊界、場地、協(xié)議等內容要提前有所限制。清晰明確的設置會保障團體工作在限定的范圍內有章有序進行;如果沒有任何設置或設置不清,不僅帶領者自己混亂,團體成員也會迷茫,進而影響團體效果。
4場地的選擇
41安全且自由的空間
心理咨詢(包括團體咨詢)需要在特定的空間來工作。多拉卡爾夫把這個空間叫做“自由與受保護的空間(free and protected space)”。這種安全的與自由的空間是由場地、咨詢設置、咨詢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人格魅力等共同構建的。
如果場地過于寬闊、不隔音,或者密封壓抑,或者燈光過于幽暗,或者周圍有過多的噪音和其他干擾,都會十分影響成員的心理安全感和自我探索的動機,以及參與團體的積極性。
理想的小組聚會場所應具備的條件是自由、舒適、安全、沒有不必要的騷擾、保護隱私和足夠的活動空間(林孟平, 2005)。
42專業(yè)性
團體咨詢是成員心理探索的過程,是一項專業(yè)性的工作。如果在非正式的環(huán)境中工作會讓成員有不專業(yè)的感覺,不但感覺不到安全和信任,對咨詢師的專業(yè)性也會感到懷疑,所以團體活動的場地一定要選擇在專業(yè)心理機構內進行,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專業(yè)性和權威性,才能讓成員有一種信賴感和安全感,從而提升咨詢工作效果。
43方便性
場地是否方便到達也是在準備階段需要考慮的因素。如果過于偏僻或者不容易到達,將影響參加者的動力和心理舒適度,有可能會妨礙成員的參與度。建議首選交通比較方便容易到達的地點作為團體活動的場所。
5成員招募及篩選
51訪談
團體咨詢訪談是必要且必須的,一方面可以了解來訪者的需求、成長動機和目標,另一方面對咨訪雙方也是一個匹配的機會,至于幾次合適,需要根據(jù)情況來定,通常至少1次,一次50分鐘,如果需要,可以2~3次。雖然訪談相當耗費時間,但具有三個很珍貴的價值:(1)讓團體帶領者有效地作出評核,看看該申請人是否適合參加該小組。(2)帶領者可以藉此機會和組員有個別接觸。(3)帶領者有機會將小組的規(guī)劃、內容、組員資格和人數(shù)等告訴申請者。訪談可以增進咨訪關系,強化咨訪同盟,了解知情同意信息,降低參加焦慮(林孟平, 2005)。
52篩選
甄選組員和定向的程序是團體準備工作的重要事項(林孟平, 2005; Corey & Corey,1987)。Corey夫婦強調,篩選可以為申請人選擇一個適合的時間,參加一個適合的團體,而且,篩選也是一個協(xié)助成員定向的過程。Jacobs, Masson和Harvill(2009)認為,小組與組員要互相配合得宜,才能產(chǎn)生積極效果。
團體成員的一般選擇標準有如下幾點:最低水平的人際交往技能;參與治療的動機;對于從治療中獲益有積極期待;當前有心理上不舒適的感覺;有人際的問題;承諾改變人際行為;易于受到團體的影響(中等程度的迎合-依賴特質);愿意幫助他人(Bernard & MacKenzie, 2016)。而以下人員不適合參加團體:a精神疾病發(fā)作期患者;b 有傷人或自傷傾身者;c有嚴重反社會特質者;d過于退行或想法紊亂者;e 主要依賴否認、逃避、退行、回避、投射、沖突外化、移情表露等防御機制者;g 極度害怕自我暴露者;h 毒品濫用者;i 嚴重偏執(zhí)者;j無法忍受團體設置者;k不同意團體規(guī)則者;l對他人缺乏興趣者;m 智力低下者;n 言語表達能力不足者; o沒有心理學頭腦者;p嚴重身體疾病患者(Yalom, 2005)。
除排除標準外,帶領者需要從自己的感覺、成員的心理成熟度/心理發(fā)展水平、動機幾個方面來考量這個人是否適合進入團體,進入團體后和其他成員之間的匹配程度如何,從個人需求和團體整體的角度來確定是否決定允許入組。
53問卷測查
帶領者也可借助問卷測查的方式來篩選出需要的組員。主要問卷有:(1)團體治療問卷(The Group Therapy Questionnaire)(Burlingame et al, 2006), 自我陳述問卷,主要用于評估來訪者是否表現(xiàn)出極度的憤怒及敵意,社會抑制,物質濫用以及正在接受藥物治療。(2)團體篩選問卷(The Group Selection Questionnaire)(Burlingame et al, 2006),自陳問卷,主要用于識別那些在團體心理咨詢中表現(xiàn)很糟糕的個人,如對團體心理咨詢有不合適的期待,缺乏團體參與能力,以及社交技能不足等。(3)大五人格量表(NEO-FFI)(羅杰, 戴曉陽, 2011; Costa & McCrae 1992)。包括神經(jīng)質、外傾性、開放性、宜人性、責任心五個因子。主要評估來訪者的人格特質及其在團體中的適宜性(Bernard, et al, 2008)。(4)心理學頭腦評估程序(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assessment procedure, PMAP)(McCallum & Piper, 1990)主要用于識別來訪者內在沖突性的動力成分,例如愿望、焦慮、防御,并將這些成分與個體的困境聯(lián)系起來。(5)客體關系質量量表(quality of object relations, QORS)(Azim,
Piper, Segal, Nixon, & Duncan, 1991),用以評估成員與他人建立關系的模式及質量。(6)IIP-32人際問題清單
(Horowitz, Alden, Wiggins, & Pincus, 2000),主要用于測量組員的人際風格。
54教育準備
通過訪談篩選后,需要對已確定參加的成員進行開組前的教育準備,包括對所參加小組理論框架的解釋,主要設置及注意事項的告知,參加小組的行為指導等,讓他們對于即將參加的團體有足夠的認知和了解,這有助于他們主動參與其中。Yalom(2005)指出:在準備階段必須完成以下目標:澄清誤解、消除不切實際的恐懼與非理性的期望;預測團體治療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并盡量減少和避免這些問題;向病人提供一個認知框架,使他們能夠有效地參與到團體中。Bednar和Bauersby(1976)比較團體咨詢進行之前以不同方式的預備教育是否會對團體咨詢結果產(chǎn)生影響時發(fā)現(xiàn),接受行為指導為主的團體比說服解釋為主的團體在團體咨詢中更能激發(fā)成員表現(xiàn)出團體行為和凝聚力(樊富珉, 2005)。
55簽訂知情同意書和團體協(xié)議書
知情同意書,是團體成員表示自愿參加團體心理咨詢的文件證明。在知情同意書中,團體帶領者需說明團體的性質、目的、采用的工作方法、成員的權利和義務、可能的收益和風險等,團體申請人在充分理解這些信息后,在沒有強迫、不正當壓力和引誘的情況下,自愿做出是否參與團體的決定。
團體協(xié)議書,是團體帶領者與團體成員就有效地開展團體彼此需要遵守的規(guī)則形成一種共同約定。團體協(xié)議一般包括遵守時間、保守秘密、關系邊界、退出與補錄、交費退費、團體氛圍構建、成員態(tài)度和行為等方面的規(guī)則。
團體帶領者要向來訪者詳細介紹知情同意書和團體協(xié)議書,成員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或觀點。知情同意書和團體協(xié)議書一旦簽訂,表示成員已經(jīng)承諾為自己的成長擔負責任,團體合作初步形成。
綜上所述,要創(chuàng)建專業(yè)且富有效能的心理咨詢團體,首當其沖要解決好誰來帶領、如何工作、在哪兒工作、對誰工作等方面的問題,即要在團體工作團隊的建立、團體的定位、場地的選擇、成員招募和篩選四個方面做好充分準備,探索并明晰每個方面的具體內容和工作方法,確保團體準備階段系統(tǒng)、規(guī)范、充分,為團體下一步富有成效地開展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樊富珉(2005).團體心理咨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樊富珉,何瑾(2010).團體心理輔導.廣州:華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林孟平(2005).小組輔導與心理治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羅杰,戴曉陽(2011). ”大五”人格測驗在我國使用情況的元分析.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6), 740-742.
Appell, M. L.(2014). Selfunderstanding for the guidance counselor. Journa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42(2): 143-148.
Azim, H. F. A., Piper, W. E., Segal, P.M., Nixon, G. W. H., & Duncan,, S.(1991). The quality of object relations scale. Bulletin of the Menninger Clinic, 55(3),323-343.
Bernard, H. S., MacKenzie, K. R.(2016). 團體心理治療基礎. 魯小華,閻博,張英俊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Bernard, H., Burlingame, G., Flores, P., Greene, L., Joyce, A., Kobos, J. C., Leszcz, M., Semands, R. M., Piper, W. E., Mceneaney, A. S., & Feirman, D.(2008).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58(4),455-542.
Bieschke, K. J., Matthews, C. & Wade J.(1996). Training group counselors: The process observer method. The 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 21(3),181-186.
Bieschke, K. J., Matthews, C., Wade, J., & Pricken, P. A.(1998). Evaluation of the process observer method: Group leader, member, and observer perspectives. The 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 23(1),50-65.
Budman, S. H., Demby, A., Soldz, S., & Merry, J.(1996). Timelimited group psych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personality disorders: Outcomes and dropou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46(3),357-377.
Burlingame, G. M., Strauss, B., Joyce, A., MacNairSemands, R., Macenzie, K., Ogrodniczuk, J., et al.(2006). Core batteryRevised. New York: American Group Psychotherapy Association.
Corey, G. & Corey, M. S.(1987). Groups: Process and practice. California: Brooks/Cole.
Costa, P. T. & McCrae, R. R.(1992). Revised NEO——Personality Inventory(NEO PI-R) and NEO FirstFactor Inventory(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Fall, K. A., & Menendez M.(2002). Seventy years of coleadership: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TCA Journal, 30(2),24-33.
Gladding, S. T.(1990) Coming full cycle: reentry after the group. The 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 15(3),130-131.
Gladding, S.T.(1994). Effective group counseling. Greensboro,NC: ERIC/CASS.
Hoag, M. J., & Burlingame, G. M.(1997).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group treatment: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therapy, 26(3),234-246.
Horowitz, L. M., Alden, L. E., Wiggins, J. S., & Pincus, A. L.(2000). The Inventory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IIP-32). San Antonio, TX: The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
Jacobs, E. E., Masson, R. L., & Harvill, R. L.(2009). 團體咨詢:策略與技巧. 趙芳,楊靜慧,許蕓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Lonergan, E. C.(2000). Discussion of “group therapy program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50(1),43-45.
MacKenzie, K. R.(2001). Group psychotherapy. In W. J. Livesley(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pp. 497-526). N Y: Guilford Press.
Marmor, J.(1988). Psychiatry in a troubled world: The rela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and social rea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8(4),484-491.
McCallum, M.,& Piper, W. E.(1990). The psychological mindedness assessment procedur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4),412-418.
Patterson, C. H.(1985).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Foundations for an eclectic psychotherapy. California: Brooks / Cole Roller, B. & Nelson, V.(1991). The art of cotherapy: How therapists work together NY: Guilford Press.
Rutan, J. S., & Stone, W. N.(2001). Psychodynamic group psychotherapy(3rd. ed.). NY: Guilford Press.
Shechtman Z.(2014). Group counseling in the school. Hellenic Journal of Psychology, 11,168-183.
Sheps, A., & Smith, J.(2016). Coleader Perception Dimensions. AGPA Annual Meeting.
Thomas R. V. & Pender, D. A.(2008). Association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2007 revisions. The 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33(2),111-117.
Whittingham, M. & Frick, E.(2016). 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a successful group program in a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 lessons from the field. www.ASGW.com.
Yalom, I. D.(2005).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 李鳴譯. 北京: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Abstract
Group counseling, called “Magic Circle”, is a viable and efficient means to respond to a wide range of mental problems. The literature and practice in group counseling show that the stage of preparation is the necessary stage of group counseling,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and valuable. It affects the group formation, the group dynamics and the work effectiveness. The group preparation stage includ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orking team, the orientation of the group, the choice of the site, the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 of the members.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working methods of every aspect are explored to ensure the group preparation professional, standardized, sufficient,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ming effective work.
Key words: group counseling; group leader; preparation; professional and effective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