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摘 要:新農村公路交通建設的發(fā)展直接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農村公路建設事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能否健康順利進行,事關廣大農村人口能否快捷方便出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增加政府對農村公路建設的財政投入,強化措施為農村公路建設管理提供組織和技術保障等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公路交通建設;問題;對策
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原因,農村公路規(guī)模難以滿足農村發(fā)展和農民出行的需求,農村公路的現狀并不樂觀。隨之而來的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新的主要增長點,正在取代城市成為我國交通事故的高發(fā)區(qū)域。因此,農村交通安全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目前我國農村公路交通建設的現狀
(1)目前農村公路存在通達率低、公路密度低,地區(qū)差異大。到2006年底,全國公路密度為36.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國仍有672個鄉(xiāng)鎮(zhèn)不通公路,89975個建制村不通公路,分別占全國鄉(xiāng)鎮(zhèn)總數的1.7%和全國建制村的13.6%。公路密度分為公路面積密度和公路人口密度。通過對世界部分國家的公路密度的對比,無論人口密度(14.4公里/人)還是面積密度(0.19公里/平方公里),我國均處于較低的水平。
(2)農村道路質量差,等級低,養(yǎng)護不到位,通達深度不夠,增加了通行困難。雖然農村、縣鄉(xiāng)道路建設突飛猛進,不僅道路里程、通行寬度增加。而且質量明顯提高,有些地方基本實現了黑色化、網絡化和等級化,部分路段甚至達到了國家三級公路的標準。但農村道路總體上處于較低水平,突出表現在:首先是道路等級較低,道路線型性較差,彎多、彎急,坡度陡,路面質量差,破損嚴重,多為混凝土或沙石路面。
(3)新農村道路建設中,政府公共財政投入嚴重不足,融資困難,資金缺口大,目前公路建設資金仍以國內貸款和地方自籌資金為主,以2006年為例,全年公路建設到位資金5481.85億元,同投資完成額相比,資金到位率為8%。到位資金中,國內貸款占40%,地方自籌占32.8%,所占比重比上年分別提高2.5個和0.9個百分點;國家財政預算內資金只占1.5%,車購稅占9%,利用外資占0.9%,企事業(yè)單位資金占7.8%,其他資金占1.9%,上年末節(jié)余資金占5.4%。由于主要以貸款修路為主,導致農村公路建設的成本高,嚴重影響了農村交通的發(fā)展。
2 原因分析
2.1 農村公路基礎設施缺乏
一是大部分農村道路交通安全設施標志、標線不全,道路設計不夠合理,道路開口隨意增多,占道路堆放東西等方面問題。二是農村道路等級低、抗災能力弱、養(yǎng)護維修不能落實到位以及道路本身線形不科學且路況差。
2.2 農村各類車輛車況差,管理混亂
當前在農村道路上通行的車型非常雜亂,有各種汽車、農用車、拖拉機、摩托車、人力三輪車、殘疾車、電動三輪車、電動自行車,可謂應有盡有。其中有不少是二手車、拼裝車、報廢車,加上車輛缺少檢修保養(yǎng),“只要能跑就行”的現象給安全帶來極大的隱患。由于受人力、物力的制約,中隊只能把有限的警力和裝備集中投放在主要道路交通管理,大量的農村道路根本無暇顧及,管理上存在著很大盲區(qū)。
2.3 事故處理程序、方法不完善,無法為人們提供指導性建議和預防措施
由于農村在交通管理上不夠重視,因此在對發(fā)生的事故分析及處理上也不夠及時,不夠程序化、規(guī)范化。這些都使得我們公安部門不能得到當地事故發(fā)生、處理情況的準確的統(tǒng)計資料,影響到對客觀基礎設施的改善的進程,并且預想通過正確處理交通事故所得到的結果來給村民一些指導性的建議及預防事故措施等設想都無法實施。
2.4 農民交通安全意識薄弱,交通法規(guī)知識欠缺
交通法律知識缺乏,沿線公民交通安全意識淡薄。由于農村道路沿線農民文化素質相對較低,交通安全意識淡薄,其交通行為存在著很大隨意性,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3 改進措施及建議
3.1 增加政府對新農村公路建設的財政投入
農村公路是服務于農業(yè)和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公共產品,應建立財政投入為主的農村公路交通投資機制。省(區(qū)、市)政府在農村公路建設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同時建立國家和?。▍^(qū)、市)級政府對農村公路建設較為穩(wěn)定的投資來源。逐步形成公共財政框架下政府為主、農村社區(qū)為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多渠道農村公路投資新機制。具體就是把農村公路、客運站點建設及公路維護管理投資納入政府財政預算。作為新農村公共財政支出的經常性項目和重點支持的公共設施,逐年加大投資支持力度。通過大路帶小路、重點路帶動農村資源開發(fā)。對于公路修建、公路項目地方稅費即征即返。
3.2 強化措施,為農村公路建設管理提供組織和技術保障
農村公路建設大面積鋪開,點多面廣線長,客觀上給農村公路建設管理增加了難度。建設期間,通鄉(xiāng)公路應嚴格按照管理規(guī)定和基本建設程序,由縣政府組建項目法人;對施工、監(jiān)理單位實行公開招投標和合同管理制,對工程實行社會監(jiān)理制;通村公路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由鄉(xiāng)鎮(zhèn)政府或村委會擔任項目業(yè)主,根據縣級交通部門批復的設計圖,從本地區(qū)確立的施工單位備選庫中,通過招投標程序擇優(yōu)選擇承包商。推選責任心強、為人正派的群眾代表監(jiān)督工程質量,交通部門提供業(yè)務培訓和技術指導,培訓工作應覆蓋到質量監(jiān)督人員和現場施工操作手。
4 結語
綜合上述,農村公路建設要以貫徹“建養(yǎng)并重,強化管理,保障暢通,促進發(fā)展”的方針,加大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投入力度,使農村公路得以健康發(fā)展,逐步實現農村公路建設、養(yǎng)護和運輸市場管理的制度化,保證農村公路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陳永德.道路交通事故的分析及預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2] 劉守國.交通事故分析與防治[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
[3] 裴玉龍,王煒.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及預防對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