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桂秀
摘 要:從事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三十多年,經歷了基礎教育英語課程的改革,教材的多次改版,教法的不斷更新,其間深切地感受到教師在教學觀念與教學行為上有了變化,課堂教學也有了成效。但同時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量的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新課堂理念脫節(jié),學生負擔過重,課堂低效等。
關鍵詞:農村;初中英語;有效教學
一、教師對“雙基”內涵的理解、把握以及進行篩選、提煉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是課堂生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fā)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為今后繼續(xù)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發(fā)展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確價值觀,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從課程標準的性質中,可見,基礎教育的本質是奠基。中國傳統(tǒng)教育是“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知識是基礎,智慧是知識的遷移,沒有知識就沒有智慧。因此,傳授基礎知識是基礎教育不可動搖的理念?;A知識的真意是指智慧含量較高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結構?;炯寄苁腔局R實踐的延伸,是進一步學習必備的、共有的以不變應萬變的“不變”。“雙基教育”的要義是質,是少,“過重負擔”的要害是量、是多,由量、多轉化為質、少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教師對“雙基”內涵的理解、把握以及進行篩選、提煉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這將教師備課應做的、教師的主導作用實質性內涵省略了,教學中轉嫁給了學生,是教師素質不高使然,教師的素質決定教學質量。
二、教師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是使課堂得以升華、學生能力得到提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課改提倡開放式教學,教材和教學都鼓勵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不直接提供標準答案,希望學生收集資料并尋求解答。資料在哪里?首先想到的是上網查詢,再就是圖書館。這對地處城鎮(zhèn)或家庭條件優(yōu)越的學生不是問題,但對那些條件差或父母受教育水平低的學生來講,不要說上網,連電腦都沒有,更不要說有圖書館。這就對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在備課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目標教材采用“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相結合的編寫思路,以“話題統(tǒng)領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語法結構為表述話題內容和實現與話題內容相關的交際功能服務。單元內容的設計采用分層結構和循環(huán)遞進的方式,每個單元主要分為Section A和Section B兩部分。Section A是基本的教學內容,著重聽說訓練,兼顧語法學習;Section B在Section A的基礎上將話題進一步拓展,除聽說外,著重訓練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技能,幫助學生靈活運用所學語言進行輸出。教材的單元結構體現了“先聽說、后讀寫、再評價”的教學思路。但有的教師沒有認真研讀教材的編排體系,比如,教學內容是Section A(1a-1c),在最后都要設計一個寫作訓練,一節(jié)課聽、說、讀、寫的技能都有體現,好像是很完整,很成功的。殊不知,這就是教師沒有鉆研教材的體現,Section A是基本的教學內容,著重聽說訓練,兼顧語法學習,1c在教材中的地位多數還是處于半控制性的口語輸出,是對1b內容的鞏固和強化,學生基本的語言架構都沒建立起來,就要求學生用所學內容寫一篇短文形式的筆頭訓練,這樣做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而把閱讀教學上成口語教學,很多的閱讀微技能沒有在課堂上得以體現。由此可見,正確處理好聽說訓練與筆頭訓練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我認為,還應重視閱讀與寫作的結合,閱讀有助于寫作,閱讀能力是由各種閱讀微技能構成的,教師應把握好閱讀技能培養(yǎng)和語言學習的平衡,不能把閱讀篇章的功能僅僅定位為語言知識的學習,絕對摒棄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的錯誤觀念。教師可以根據每篇文章的特征,有針對性地設計閱讀技能訓練活動。
三、采用“任務鏈”式的活動設計,靈活多樣,提高學生參與的質和量
新目標體現了“任務型語言教學”思想,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重視學生對語言學習過程的參與和互動。采用不同層次的“任務”的形式來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用語言做事情”來學習和使用英語。學生運用能力的獲得是在大量的機械操練后才能有的。因此,在讓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之前必須經過大量的機械操練,對所學的句型要練到能脫口而出?!叭蝿真湣庇兄诮档驼Z言學習的難度,幫助學生順利達成語言目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
農村學校班級大,學生多,每個班都在50人以上。要使每個學生在45分鐘內都有一次機會單獨地練習對話或句型是不可能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面向全體,關注并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正確處理好個別與整體的關系。因此,我在課堂上宣布:“老師提出的問題,大家可以舉手要求發(fā)言,但老師不一定點舉手的同學說?!被蛘咦寣W生提問老師,通過這樣的處理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教學活動的參與度。
四、重視學習策略指導,采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新目標重視學習策略的指導,在聽、說、讀、寫各項技能訓練和語言知識訓練中都滲透了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如聽前、讀前的預測,聽中、讀中的推理和判斷、詞匯猜測等。教材還優(yōu)化了Self Check部分的活動,除了提供單元學習成果檢測活動外,更側重引導學生歸納所學知識,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材中設計了很多結對活動和小組活動,不僅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操練新語言,還為學生提供了合作學習的平臺。然而,教學中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主導”不是壓抑、代替,而是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作為教師,要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達成度就必須設計好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把握好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節(jié)奏,使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活動落到實處,讓學生知識的獲取通過自主、探究、協(xié)作等有效的學習過程達成,而不是老師的滿堂灌。
五、采用積極評價,促進學生參與,重視小結歸納,鞏固學習成果,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老師在課堂上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fā)現語言規(guī)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tài)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但任何的改革,都必須有效果。一堂課的目標達成應貫穿課堂的始終,單純以幾道檢測題來評價目標達成度,是非常片面的。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合作能力、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作業(yè)情況等來綜合評價學生,并通過評價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展,不斷給予學生鼓勵。
2013年10月第一版的教材改版后,對農村中學的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有效的課堂教學改革是以研究為基礎的,僅就學習主體的研究,就有很多等待我們去做。
參考文獻:
[1]譚熔.對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學現狀的一點思考[J].中學生英語(初中版),2011.
[2]李少蘭.農村中學生英語成績偏低的原因及解決對策[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