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達柳
摘 要:新課程改革比較注重的是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的社會化以及教學水平的評價化,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言語、行為以及個人素質對新課堂教育的影響非常大,同時教學方式與教學能力對教育質量與成效的影響也非常大。為了加快農村中學語文教學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能力,首先要努力實現三個轉變,分別是教師內涵的轉變、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學思維的轉變,內容針對如何適應新課程改革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兩點優(yōu)化建議。
關鍵詞: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新課程改革
在新課程改革中,重點強調了教學改革的方向是以提升師生互動關系、促進教學新穎多樣、實現社會化教學意義、滿足現代社會發(fā)展要求、提高學生自我學習意識、加強學生實踐與自我保護能力為主。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習成績的良莠之分,而對學生的生活、身心成長等缺少關心,導致學生即便學習成績好,實際的知識運用能力也很差。因此,要想改進教學觀念,適應現代新課程教學改革,促進師生綜合能力、身心素質共同進步,就要懂得轉變,懂得創(chuàng)新。
一、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1.教師內涵的轉變:教書匠——教育家
一位語言學家說過:教學實際上就是指教學生學習知識,而這種知識并不是單指書本中現成、死板的知識,而是具有探究、思考、實踐意義的知識傳教給學生,并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正確的認識知識。在農村中學中,部分語文教師對教學的真諦并沒有真正意會,仍是以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實施教學計劃,對教學材料研究不夠深入,以照本宣科為教學材料整理的基本手段,對教學沒有極高的熱情,認為這只是一個維持生活的工作,按時上下班,把應該完成的任務(現成的知識講給學生)做完即可,對學生的理解與接受程度缺少調查與關心,最終因為教師個人的思想觀念左右教學方式,導致教學質量一直無法提高,卻找不到真正的原因。
新教育改革過程中,要求教師從傳統的過于死板的教書匠轉變成為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以學生健康成長為中心的教育家,提高教師內涵修養(yǎng),掌握更為科學的教學方法,實現從能教到會教的大進步,豐富對知識的認知與了解,精通專業(yè)知識,加強實踐性的知識研究。
2.教學模式的轉變:課堂教授型——指導策劃型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保姆式教學形式非常明顯,由教師一人對整個課堂進行講、問、答,而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就是以聽、記、背為主,是記憶性的機器,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打破舊的傳統模式,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參書),省去機械傳輸所造成的大量時間的耗費,成為學生各種理解碰撞、質疑創(chuàng)新的一方舞臺。
3.教學思維的轉變:機械模仿——創(chuàng)造性思維
授之以漁,把學習知識的規(guī)律和方法教給學生,通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方式獲得知識。語文教學無非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這幾種能力的提高,無一不是靠學生自己的反復實踐活動。教師要“推”學生一把,讓他們下水自己游,告訴要領,還要隨時把握水中情況,以便指導;而學生之間互相糾正與彼此豐富,更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二、進一步做好兩個優(yōu)化
1.優(yōu)化教學實施及反饋體系
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一般包括教學實施和反饋兩個相互依存的過程。它們都是以學生為主體,針對這兩個過程的不同特征,我們應分別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飽——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層次教學原則。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堂結構、教學情景,使全體學生人人有壓力,個個有動力。激發(fā)他們的成就感、自信心,進而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教師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氣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學全過程。
2.優(yōu)化教學評價體系
在應試教育中,對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是升學率的高低,學校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就是分數。于是考試成了教師的指揮棒,分數成了學生的存在價值。這樣,人為地加大了師生的雙方心理負擔,嚴重違背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應徹底摒棄唯分論、唯升學率論,由看誰的課講得好到看誰對學生指導得好,由看誰對問題分析得透到看誰的學生學習效率高,這樣才能使教學過程得到最優(yōu)化的過程。
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方法、觀念等改革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重要指導地位,在教師的正確指導與教育下,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素質水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并學以致用。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自身的素質、專業(yè)教學水平以及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也有明顯的提升,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更應該盡快適應新課程改革教育環(huán)境,從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教學思維以及優(yōu)化教學實施、反饋、評價體系等方式中提高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張保民.淺談課程改革下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上旬,2015(3).
[2]葉文華.淺談新課程改革下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現狀分析及策略[J].新課程·中學,2016(10).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