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鑫樹
摘 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痹谡n堂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準備是高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教學的難點。這里所說的教學準備,絕不是傳統(tǒng)人們所認為的那種教師個人的準備,如備課,而是需要從學生預習、教師備課以及情感準備三方面入手,全面實施。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準備;預習;備課;情感
充分的課前準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做好課前準備是非常重要的。從傳統(tǒng)意義上來說,課前準備就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所做的所有工作,包括教材的分析、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過程的設計、課件的制作等。然而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漸深入以及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教師的單項準備、課堂的單項灌輸已不再適應。在“以人為本”理念的號召下,教師應更加注重教與學之間的協(xié)同合作和發(fā)展。因此,現(xiàn)在的課前準備應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學生的課前準備——預習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一言堂”“滿堂灌”,學生在課堂上就如同一個盛放知識的容器,只是被動地接受,很少主動參與。有時候,即便有一小點參與的“火苗”,也很可能會被教師“匆忙的腳步”所淹沒。學生始終被教師的教材、課堂的圈子束縛著,不敢越雷池一步,這樣,不僅學習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都會被遏制。
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是為學生的學而服務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想方設法讓學生從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fā)展,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大膽地提問。在課前準備時,這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過程就是預習的過程。課前進行預習的學生,不僅能提前了解課堂教學的內容,降低課堂學習的負擔,而且還能在課堂上緊跟教師的步伐,協(xié)同一致,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相反,如果學生在課前沒有預習,那么在課上,他就會像一個無關的看客一般,總覺得老師講得快,自己反應慢,整節(jié)課結束之后,只留下非常模糊的記憶。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重視學生的課前準備、預習。
二、教師的課前準備——備課
對于教師而言,精心而全面的備課是上好一堂英語課的基礎和前提。然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的備課總容易陷入兩個極端:要么備課馬虎了事,認為備課就是簡單地寫教案,純粹按照教學大綱中的教學步驟來準備,缺乏對教材深入的理解和特色開發(fā),不僅教學呆板、枯燥,而且還脫離學生實際;要么就是備課過于認真,生怕有一點內容列不到,于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導致課堂滿滿當當,學生抓不住學習重點。
有效的備課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深入地反思和學習,及時認識到自己備課的錯誤并在日后的備課中加以改正。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備課:首先,教師要認真鉆研新課標和教材。對于教材來說,新教材的編寫內容更加注重英語的交際和運用功能,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并全面地了解新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新教材的優(yōu)勢,根據(jù)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對其進行合理、適度的加工和再創(chuàng)造,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內涵,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將“教材”教活。教師還要關注教材中的細節(jié)。英語教材中一幅插圖、一句提示語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教材中的一些細節(jié),深入研究教材,只有教師將教材吃透,才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提高教學效率;其次,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褒埳抛?,各有不同?!睂W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這種差異性,包括知識基礎的差異、興趣愛好等。只有符合學生實際的備課才是有效的備課。
三、師生的課前準備——情感
教學是相互的,教學情感的準備也是相互的。學生在和老師交往的過程中,對老師的知識素養(yǎng)、教學水平、人格態(tài)度等都會形成自己的看法。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判斷,選擇“敬愛”或“討厭”的不同情感反映。“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對于教師的這種情感會自然地遷移到英語科目的學習上。如果學生喜歡英語老師,那么他就會喜歡英語課,就會在課上積極地配合。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深入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尊重他們的隱私和自尊,讓教師在學生的眼中,不僅是可親可敬的師長,還是親密無間的朋友。此外,教學中,教師難免會批評學生,批評的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讓學生認識到錯誤,又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樣和諧、友愛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有利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有備才能無患,想要上好一堂英語課,想要實現(xiàn)高效的教學,離不開精心、全面且科學的課前準備。
參考文獻:
[1]王林云.有效英語課堂教學的追求[J].中國培訓,2013(1).
[2]吳珊福.淺談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的課前準備[J].海外英語,2014(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