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淑玉
【摘 要】小學數(shù)學新修訂版教材推出使用已將近五年,筆者接觸新修訂版教材也將近四年了,對于新修訂版教材的使用,也有了一些粗淺的看法。用好新教材,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認真研讀教材中的情景圖,接近學生的生活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認真研讀例子,把例子由老教材的固定型例子轉化成開放型例子,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認真研讀例子,把簡單的例子詳細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教材研究;新教材
一、認真研讀教材中的情景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翻開新修訂版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題材都來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生活中有許多的教育資源,它們不僅能應用到實踐活動中,也對數(shù)學課堂教學資源有很大的補充作用。為此,在教學時,教師應盡可能將課本中所提供的情境變成活動的,以吸引學生的眼球,如有條件,最好能制作成動畫片,這樣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新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52-53頁“5的乘法口訣”的例子時,筆者把“五福娃”圖片制作成了動畫圖片,并配上旁白。由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特別喜歡動畫片的,并且現(xiàn)在很多小朋友的衣服上也有“福娃”的圖像,因此當學生們看到活潑可愛、蹦蹦跳跳的“五福娃”出現(xiàn)在屏幕上,并有禮貌地跟大家打招呼“小朋友們好!我是福娃貝貝,我是福娃晶晶,我是福娃歡歡,我是福娃迎迎,我是福娃妮妮”時,學生覺得特別親切,又特別可愛,所以就專注地看著屏幕了。很顯然,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這對接下來的新課學習起到了很大的幫助。接著筆者以送“五福娃”圖片為線索,一次送一套,每送一套學生就自己編一句乘法口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很高。筆者逐漸送,送滿5套為止,讓學生在“興致盎然”的氛圍中完成了“5的乘法口訣”的編寫,親身經(jīng)歷了編寫乘法口訣的過程,讓學生體驗到成功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這樣的教學與教師生硬地給出5句乘法口訣的教學相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使學生將5的乘法口訣的意義理解得更透徹,自然也就掌握得更加牢固了。
二、認真研讀例子,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舊版教材的例子一般是固定型的,不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發(fā)展。新修訂版教材將有些例子設計成開放型或半開放型的,在一個情境中提出的數(shù)學信息或多于或少于解決問題所需的信息,要解決的問題有時需要學生通過觀察自行提出來,學生自己選擇有用的數(shù)學信息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多數(shù)只提供一部分,還有些例子設計成固定型的。對于這些情況,教師在教學時應當有充分的準備,把握好教材的要求,摸清學生的底細,因材施教,一般的情況下能開放的就開放。
如教學新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教材第85頁例4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例子時,例題給出了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并標出了長方形的長、寬和正方形的邊長,筆者把例題設計成每人發(fā)一張長方形卡片和一張正方形卡片,要求學生先指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再讓學生自己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正方形的邊長來,應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探索周長,然后獨立計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鼓勵學生用多種算法計算,算完后四人小組互相交流算法,一組展示,其余補充、評價。在展示交流中讓學生充分展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對照圖形,說出每個算式各部分的實際意義,數(shù)形結合理解算理。引導學生理解不同算法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經(jīng)歷從特殊到一般的抽象過程,體會數(shù)學的抽象和簡潔。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時學生會想出:算法一:6+4+6+4=20(厘米);算法二: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算法三:(6+4)×2=20(厘米)。逐一評價表揚后,讓學生通過比一比、試一試體會到算法三比較簡便。計算正方形的周長時,學生會想出:算法一:5+5+5+5=20(厘米);算法二:5×4=20(厘米)。同樣,讓學生通過比一比、試一試體會出算法二比較簡便。進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以便在解決問題中靈活運用。這樣的開放性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fā)展。
又如在教學新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教材第58頁例5“乘加、乘減”的例子時,情景圖中畫有3架木馬上各坐了3人,另外一架木馬上坐了2人,問旋轉木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這個例子的意圖是讓學生發(fā)現(xiàn)有3個3,另外還有一個3少了1,一共是幾。在教學時,筆者讓學生先觀察木馬圖,然后計算一共坐了多少人,在這里,不限制學生用什么方法計算,只要算對就行,學生有的這樣算:3+3+3+2=11,有的這樣算:3×3+2=11,也有的這樣算:3×4-1=11。筆者對各種方法逐一評價表揚后,再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找出較為簡便的計算方法。通過開放性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創(chuàng)新精神也得到了培養(yǎng),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fā)展。
三、認真研讀例子,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新修訂版教材與舊版教材相比,文字量明顯減少,表面看比舊版教材簡單得多,教學似乎可以比原來輕松。其實,并不是這樣,不能按舊版教材的處理辦法,而應把例子詳細化,使之能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發(fā)展需要。一般的方法,可以在情景圖的基礎上增加引導的言語,向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加自主探究的容量,增加合作交流的分量,通過這樣的改造,例子就不再簡單,而變成適合學生的水平的例子了。如在教學新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材第75頁例2“8的乘法口訣”的例子時,筆者是如下設計的。
問:有一只活潑可愛的小狗蹦蹦跳跳地來到我們的課堂了,它是怎樣跳的呀?咱們觀察一下。課件出示小狗蹦蹦跳跳的動畫。(筆者把課件制作成動畫片)
提出要求:請你觀察小狗第一次是從0跳到了幾?每次跳的長度與第一次相同,第二次跳到什么位置,第三次呢?……為什么?(課件演示小狗在數(shù)軸上連續(xù)跳動的情況)
接著課件出示學校軍樂隊方隊,引導學生獨立觀察,理解圖意,提出問題。同桌合作完成小狗題,然后全班交流結果。
問:有誰會編口訣?
至此,例子教學進入高潮,這時再組織學生進行操作、討論、驗證,讓學生逐一編出8的乘法口訣來。通過增加這些內容,使學生經(jīng)歷了8的乘法口訣的編寫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了8的乘法口訣的意義,自然就比較牢固地記住了8的乘法口訣。
又例如在教學新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材第17頁例1“加法交換律”的例子時,雖然例子是非常的簡單,但是筆者是如下詳細設計的。
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運動嗎?(喜歡)那么,課余時間喜歡做什么運動呢?誰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李叔叔就特別喜歡騎自行車這項運動,他準備騎車外出旅行一周。我們去看看吧!(出示主題圖)誰來說說圖中告訴了我們什么數(shù)學信息呢?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呢?
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出: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還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出:李叔叔下午比上午多騎了多少千米?只要提出合理的問題我就給予學生肯定,接著筆者說:“馮老師挑出一個問題來編成一道解決問題讓同學們解決。”最后同學們獨立解答。
讓學生們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最后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學生們不僅能夠自己提出問題,還能夠自己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從中體會到了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比教師直接給出問題讓學生們解答這樣的做法起到了更好的效果。而且大部分的學生都是比較喜歡運動的,以運動為談話的主題,同學們都很感興趣,自然而然就會主動參與到談話的隊伍中,都想爭著把自己喜歡做的運動分享給大家,這樣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整節(jié)課同學們都在快樂中學習,樂此不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