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曉
摘 要 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可以增進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思維習慣。本節(jié)復習課中,引導學生構建思維導圖,完成對本章所學知識的回顧,將零散的知識融會貫通在一起,進而形成知識網(wǎng)絡。
關鍵詞 動物的主要類群 無脊椎動物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 教材分析
“動物的主要類群——無脊椎動物”是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的教學內容,本章內容包括“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線形動物和環(huán)節(jié)動物”“軟體動物和節(jié)肢動物”三節(jié)內容,主要介紹了無脊椎動物中的六種類群,分別從“代表動物及其他動物”“主要特征”和“與人類的關系”方面展開說明。其中重點是通過對比分析本類群多種多樣的動物特征,總結出這一種類群的主要特征,進而提煉出各種類群之間的進化歷程。提煉進化歷程難度較大且不易直觀感受,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引入了思維導圖,直觀形象地展示無脊椎動物進化歷程,為后面生物進化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2 教學目標
2.1 知識目標
概述無脊椎動物不同類群的主要特征;說明各類群間的進化歷程。
2.2 能力目標
通過構建關于無脊椎動物的“思維導圖”,提升對重要概念的獲取和理解能力。
2.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關注無脊椎動物各類群與人類的關系;形成熱愛生命的意識。
3 教學過程
3.1 情景導入
教師播放自制的“無脊椎動物”微視頻,視頻中包括水螅、蚯蚓、草履蟲、蟶、渦蟲、蛔蟲、蝗蟲等無脊椎動物的活動內容。教師引導:“通過觀察,你能把視頻中的動物歸為哪一種動物類群?”進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復習主題——“無脊椎動物”。
設計意圖:通過無脊椎動物微視頻展示,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期待,為后面的思維導圖構建做了較好的情感鋪墊。
3.2 構建導圖
3.2.1 初步構建
教師展示視頻中涉及的無脊椎動物圖片,引導學生對這些無脊椎動物按簡單到復雜順序進行排序。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會排成線形,例如:草履蟲→水?!鷾u蟲→蛔蟲→蚯蚓→蟶→蝗蟲,也有的學生會排成樹形,如圖1所示。
3.2.2 自主學習
學生初步排序后,教師請學生闡述排序的理由。此時,學生可以結合課本內容,從代表動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活環(huán)境、運動能力、生理特點等方面進行闡述。
3.2.3 合作交流
學生獨立闡述后,小組合作交流思考:“你認為哪一種排序(線形、樹形)更合理、更有說服力?并說明理由。”
師生總結:樹形結構更具合理性,大致可以體現(xiàn)“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進化歷程,從中更能直觀體現(xiàn)出不同類群間的進化關系。
3.2.4 充實思維導圖
以樹形結構為基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本章所學內容進行思維速射,提取出概括性詞語:無脊椎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軟體動物、節(jié)肢動物、主要特征等。請學生將以上概括性詞語的內容補充在樹形結構中,充實思維導圖。此過程中,教師要提示學生將自己已有的重要知識點簡潔明了的體現(xiàn)在思維導圖中,如圖2所示。
設計意圖:采用自主學習及小組合作形式構建思維導圖,學生可以體會思維發(fā)散的過程,更好地建立重要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在組內交流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思維不斷碰撞的樂趣,有利于知識點掌握匱乏的學生及時增補,知識面較廣的學生形成新的思維。
3.3 點撥提升
本環(huán)節(jié)采用了“闖關進行時”,以游戲模式貫穿始終,學生在驚險刺激的闖關環(huán)境中完成了對“無脊椎動物各個類群主要特征及與人類關系”的深入理解。
第一關——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
通過“慧眼識圖”活動,學生回憶腔腸動物的代表動物——水螅,然后結合水螅圖片,介紹它的結構及消化的特點。教師簡要評價后,引入一則煙臺晚報報道:一名嚴重腹瀉的男子被檢查確診為“豬肉絳蟲病”,據(jù)悉他是吃了不潔豬肉引起的。由上此引出扁形動物的重要知識點,同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希望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第二關——線形動物和環(huán)節(jié)動物。
教師運用圖片,引導學生回顧線形動物的代表動物——蛔蟲,請學生總結蛔蟲適于寄生生活的特征。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學觀點:“生物體的結構與它們的功能及生活環(huán)境是相適應的?!苯處熉?lián)系生活,提出問題:有些愛美女士口服蛔蟲卵達到減肥的目的。你的看法是什么?然后,教師出示跟蛔蟲外形非常相似的蚯蚓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理解它的呼吸和運動的知識。
第三關——軟體動物和節(jié)肢動物。
教師出示生活中常見的蛤蜊圖片,讓學生說出軟體動物的主要結構名稱以及主要特征,并嘗試分析蝸牛的呼吸器官是什么。學生釋疑后,引出蝗蟲的呼吸特點,并引導學生嘗試設計實驗以驗證自己的觀點,隨后簡要回顧以蝗蟲為代表動物的節(jié)肢動物類群(昆蟲、甲殼類、蛛形類、多足類)。此時,教師可以請學生多舉例并嘗試進行分類,以達到鞏固效果。
設計意圖:在沿海地區(qū),關于無脊椎動物的課程資源較多,教師可以廣泛引用學生身邊的資源,以圖片、情景、實驗等多種形式呈現(xiàn),也為學生在思維導圖中使用圖形、符號等形象的表現(xiàn)方式做好引導。
3.4 回歸導圖
通過“點撥提升”環(huán)節(jié),學生已經(jīng)深入理解無脊椎動物的進化過程,進而回歸自己的思維導圖,將本節(jié)課的收獲繼續(xù)充實到思維導圖中,還可能提出新的疑問。隨后師生共同交流解決或課下繼續(xù)探討,真正達到學以致用,從而更好地達成課標對教學內容的要求。
設計意圖:此部分內容以樹狀思維導圖形式呈現(xiàn)可以很好地體現(xiàn)知識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對知識可視化的同時將知識直觀化,最終內化成自己的結構性知識,達到長時甚至永久記憶的效果。
3.5 課堂練兵
本節(jié)課的練習題按難易程度分成了3個組,每組下設兩個小題,以“砸金蛋”的形式讓學生獲取題目,其中有些題目屬于綜合性質的,解答時需要對部分知識進行聯(lián)系。這就要求學生在構建思維導圖時要注意各個重要概念間的聯(lián)系,把握整體知識才會順利解答題目,充分體現(xiàn)了思維導圖的直觀性和全景性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構建思維導圖,學生對知識有了系統(tǒng)而深入的理解。
4 教學反思
本節(jié)復習課以思維導圖形式展開,整節(jié)課的教學思路清晰,整體性強,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模式,逐步完善思維導圖,并最終呈現(xiàn)出樹形結構,為生物進化歷程的總結奠定了基礎;思維導圖的引入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和記憶力,活躍課堂氛圍,激活學生思維火花,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