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方杰
摘要:祥林嫂和苔絲分別是中西方兩位藝術大師魯迅和托馬斯·哈代刻畫的兩位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們都具有淳樸、善良、勤勞的美德,都希望憑借自己的雙手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都不甘于不公正的命運的擺布,她們短暫的一生,是悲慘的一生,同時又是不斷反抗的一生,分別代表了中西方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本文對介紹苔絲的悲劇和祥林嫂的悲劇的基礎上對她們的悲慘命運進行對比,從而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
關鍵詞:祥林嫂;苔絲;悲劇;對比分析
苔絲是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絲》的女主人公,這個被作者稱為“一個純潔的女人”的女人,公開的向維多利亞時代虛偽的社會道德挑戰(zhàn)。祥林嫂是魯迅小說《祝?!分械闹饕宋?,祥林嫂是舊中國勤勞、善良的典型婦女形象,但在中國封建社會她卻成為了一個受迫害、受鄙視、被封建禮教和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一、苔絲悲劇命運分析
(一)苔絲的社會悲劇
作者哈代生活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哈代親眼目睹了資本主義入侵農村致使農民破產的情況,他在作品中描寫了資本主義給農村帶來的災難,并且對農民的悲慘境遇寄予同情。 哈代由于自己所處的社會時代的局限,盡管他想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但是最終沒有成功。苔絲的悲劇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上演的。苔絲以其美麗、靈巧、勤勞純樸、善良剛毅,如果生活在一個公正合理的社會,建立一個美滿的家庭,過上普通百姓的日子是不難的,然而經濟的貧困、生活的艱辛把她一步步推向深淵,最終成了這個畸形社會的犧牲品。
(二)苔絲的性格悲劇
如果安琪在拋棄苔絲后不再回來找她,安琪從某種程度上對苔絲還是仁慈的,苔絲會一直生活在自責中,生活從此不會改變。但是命運偏偏喜歡跟苔絲開玩笑,當苔絲不能忍受貧困的折磨和失去愛人的痛苦,再次回到亞雷身邊后,安琪又重新出現在苔絲的生活中,他的出現令已經處在懸崖邊上的苔絲徹底墜入了悲劇的深淵。安琪的歸來把麻木中的苔絲驚醒了,在絕望中,她親手殺死了亞雷,追上安琪,過了幾天平靜歡樂的生活,最后被處以絞刑。至此,苔絲的悲劇命運的根源已經一目了然。在19世紀的英國,身為農民階級的一分子,苔絲受到了資本主義的種種壓迫,這些壓迫和凌辱最終使苔絲成為資本主義的受害者。
二、祥林嫂悲劇命運分析
(一)祥林嫂的社會悲劇
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是被魯迅作為中國勞動婦女最悲慘的典型來塑造的。魯迅先生深刻地觀察了中國封建社會千千萬萬不幸人們的命運而加以典型化的一個完整的悲劇性格。這個形象揭露了全部封建宗法社會的思想和制度———政權、族權、神權、夫權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這個真理 。通過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揭示了中國農村乃至整個中國社會幾十年黑暗落后的根源——整個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而推翻這個黑暗的制度,是中國人民的唯一出路,是中國的唯一出路。
(二)祥林嫂自身封建束縛
祥林嫂的思想里有深刻的“從一而終”的封建思想,精神上已經認定自己是個壞女人,遭報應。這無疑是讓她背上一個沉重的精神包袱。其次,強烈的負罪感和巨大的恐懼感深深壓在祥林嫂的心頭,飽受精神之苦的祥林嫂終于徹底崩潰,很快死于非命。祥林嫂作為舊中國農村婦女的典型,生活在舊社會最底層的她,幾經抗爭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反而被踐踏、被愚弄、被鄙視,而最終被吞噬。把善良的祥林嫂逼上死路的是比狼和疾病還要兇殘的封建禮教。祥林嫂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時代的悲劇。
三、苔絲和祥林嫂悲劇命運比較分析
(一)相似之處
1.生活在相同時代的社會底層
祥林嫂與苔絲都是農村勞動婦女。祥林嫂是生活在 20世紀初中國江南山村的農村婦女,給人做了童養(yǎng)媳,沒想到小她十幾歲的丈夫還病逝了,婆婆又把他賣到深山老林里給她的小叔子換娶媳婦。苔絲是一個生活在 19 世紀末英國西南部農業(yè)區(qū)貧苦的農家姑娘。她的父母有七個子女,父親既是酒鬼又不負責任,家里沒有住房、沒有家產,就連唯一賴以生存的馬也死了,為了全家的生計,她去認宗,遭受侮辱,又為了全家人的生存,她被迫又做了仇人的情婦。貧困的生活、坎坷的命運經歷,預示了她們必然會有一個相同的悲劇結局。
在兩部小說里,祥林嫂和苔絲都具有勞動婦女的共同特點:勤勞、樸實、善良、吃苦耐勞。兩位女性不但有勞動婦女的美好品德,還有勞動婦女健美的外貌。中西方兩位偉大的作家不約而同地展現了勞動婦女完美的品德及健美的外貌,表現了勞動婦女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統(tǒng)一,體現了兩位作家對勞動婦女的贊揚與肯定及對勞動婦女的審美價值取向。
(二)不同之處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女性一直處于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不能自主的地位,女人被視作賤人、愚人,女人的形象是空洞的、貧乏的,女人沒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識,一切唯男人馬首是瞻。女人一直在男人的陰影下生活,充其量不過是一個被役使甚至可以隨意買賣的物件,根本無法在平等的對話和交流的基礎上得到男性的理解和尊重。身處封建宗法制農村的祥林嫂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不僅在于她的坎坷經歷,而更多的是她對這種不幸的屈從和認同。她是封建倫理秩序下的犧牲品,但更可惱的是,她又不自覺地成為這種扼殺女性的倫理道德的捍衛(wèi)者和維護者。因此我們在同情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時,同時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苔絲自始至終在為自己的幸福而反抗,她在遭到亞雷的玷污后,之所以選擇離開是因為她清醒地認識到她不愛亞雷,當后來面對亞雷的再次糾纏,苔絲選擇的是逃避,反抗。苔絲后來的委身于亞雷是出于對家人的負責,而不是自己主觀上的屈服,所以當安璣?克萊又出現在苔絲面前時,潛藏于內心的對亞雷的仇恨像火山爆發(fā)一樣迸發(fā)出來“就是這個男人毀了我一生的幸?!?,所以一向善良的苔絲勇敢地拿起了桌上的餐刀,手刃亞雷。在不公正的資產階級法律下,苔絲被判絞刑。雖然苔絲也死了,但她的死是心滿意足的死,因為她終于手刃了仇人,并得到了自己所追求的愛情的幸福(在逃亡中和自己所摯愛的丈夫幸福地生活了一個星期)。苔絲的悲劇則鮮明地體現出了西方人的價值觀念和文化特質———個人價值本位的主體文化。
結語
祥林嫂和苔絲兩個女人命運悲劇,最關鍵的因素是時代過渡期女性所屬社會中的地位不公平的真實再現,通過兩個小說女主人翁的命運悲劇的探討,苔絲和祥林嫂這兩個人物都帶有濃重的社會色彩,他們的悲劇都是社會悲劇,都是社會暴力下的犧牲者,都是精神枷鎖下的奴隸。
參考文獻:
[1]楊月秋.論苔絲悲劇的偶然性與必然性[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11).
[2]程鵬.祥林嫂和苔絲之死——解析《祝?!泛汀短z》中的命運悲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03):24-26
[3]秀麗、孫穎.不同文化中女性的悲歌:祥林嫂和苔絲命運比較[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9(4).
[4]托馬期·哈代. 德伯家的苔絲[M]. 上海:譯林出版社,2001:72,81,107.
注釋:
[1]楊月秋.論苔絲悲劇的偶然性與必然性[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11).
[2]程鵬.祥林嫂和苔絲之死——解析《祝?!泛汀短z》中的命運悲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03):24-26
[3]秀麗、孫穎.不同文化中女性的悲歌:祥林嫂和苔絲命運比較[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9(4).
[4]托馬期·哈代. 德伯家的苔絲[M]. 上海:譯林出版社,2001:72,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