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佳
教學內容與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民國初年的社會與政局》選自華東師大版高中歷史教材第五分冊第六單元《中國民主革命的轉折》中的第一節(jié)。本課既講述了民國初年中國社會移風易俗的同時也存在諸多陳規(guī)陋習。同時涉及了辛亥革命后,民國雖然取代了專制王朝,但共和政體并未真正建立。政治舞臺出現了專制獨裁和復辟帝制的鬧劇。民國初年的中國處于歷史社會的轉型期,歷史發(fā)展曲折而復雜。
2.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他們有較好的形象思維,但理性思維能力有待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強,對歷史現象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學生通過民國初年的移風易俗與政局沖突理解當時的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有較大難度,教師應在教學中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并進行啟發(fā)式教學。
基于教學內容與學情分析,筆者給本課的教學主旨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民國。民國初年中國社會移風易俗的同時也存在諸多的陳規(guī)陋習;政局上袁世凱實行專制獨裁乃至復辟帝制,整個社會呈現動蕩的局面??偟膩碚f,新舊并存,社會轉型。中國社會要實現真正的民主共和需要思想上的徹底改革。
教學思路與教學設計
莫理循曾任《泰晤士報》駐華首席(1897—1912),中華民國總統(tǒng)政治顧問(1912—1920),親歷了近代中國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他留下來的大量圖片、通訊與日記成為研究這一段中國歷史的重要史料。關于本課教學,筆者的整體設計思路是:以澳大利亞人莫理循的角度來看民國初年的社會與政局,抓住民國初年的社會轉型這一教學主旨。
導入:由莫理循赴湖北、四川、貴州和云南四省的《護照》引出對莫理循的簡單介紹。教師講述從莫理循留下來的日記、圖片、報道等史料,輔之其他史料來學習本節(jié)課。
設計意圖:學生從護照中提取歷史信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民國初年的社會與政局。
環(huán)節(jié)一:民國初年的社會習俗的變革
1.展示莫理循在旅行中拍攝的兩張女子纏足的照片及其所著《一個澳大利亞人在中國》的一段史料。進而設問:莫理循對中國女子纏足的態(tài)度是什么?展示兩張女子纏足與女子放足對比的照片及選自蔣夢麟《西潮》的一段史料。教師設問:導致女子放足的原因是什么?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史料提取信息,認識到莫理循對纏足陋習持批判態(tài)度。同時讓學生感受女性纏足是封建禮教和男權奴役的象征,殘害了廣大婦女;學生了解到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禁纏足的政令,并讓學生感受從生理和心理上對女子進行了一次大解放。
2.展示莫理循收藏的兩封信封及兩張照片,教師設問:(1)除禁纏足外,民國初年社會習俗變革的內容還有哪些?(2)這兩封信封及兩張照片可以印證什么?
(3)透過以上社會習俗的演變過程,體現這時期中國社會什么趨勢?導致這些社會習俗變革的原因是什么?
設計意圖:學生認真閱讀材料并聯系教材回答問題,鍛煉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讓學生了解民國初年社會習俗變革的其他內容,理解民國初年中國社會習俗的進步及導致社會習俗變革的原因。
3.展示選自《大總統(tǒng)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令》一段史料、“1912年革命軍在街上為路辮 ”的圖片,及夏衍回憶錄《懶尋舊夢錄》的一段材料。教師設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信息沖突呢?這說明民國初年習俗改革有可能存在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學生閱讀相關史料與圖片,在教師的鼓勵下,從中引出推論。讓學生感受民初移風易俗的社會變革并不如我們想象的簡單、徹底。民國初年的社會習俗的變革不能過于理想化,當時的舊規(guī)陋習比比皆是。社會習俗的變革任重而道遠。
環(huán)節(jié)二:民國初年的政局
1.展示莫理循收藏的明信片及選自《泰晤士報》發(fā)表《莫理循博士論中國》的一段史料。教師設問: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后,中國發(fā)生了哪些歷史事件?
設計意圖:學生依據教科書整理出這時期發(fā)生的歷史事件。莫理循被聘為中華民國總統(tǒng)政治顧問后對中國充滿期望,然而現實卻是專制獨裁、復辟鬧劇,讓學生感受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對比
2.刺殺宋教仁與二次革命。
教師講授:袁世凱一心要建立獨裁統(tǒng)治,派人暗殺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孫中山號召革命黨人興師討袁,發(fā)動“二次革命”。由于力量懸殊,“二次革命”失敗。
展示《北京的莫理循》及《江西討袁軍公啟》的兩段史料,教師設問:(1)兩則材料對二次革命分別是什么態(tài)度?(2)造成這種態(tài)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對教材內容歸納及對有關史料的分析,通過兩段史料的解讀,讓學生體會立場不同,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評價也就不同。
3.袁世凱復辟與護國運動。
展示莫理循保存的投票“參觀券”及“朝賀典禮”的禮節(jié)單,并展示六段不同的材料,教師設問:這些人對袁世凱稱帝的態(tài)度分別是什么?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投票“參觀券”及“朝賀典禮”的禮節(jié)單感受袁世凱稱帝的倒行逆施;通過閱讀史料和小組討論,讓學生了解袁世凱復辟帝制的不得人心及莫理循對中國政局的失望。
4.軍閥割據
展示北洋軍閥時期軍閥割據形勢示意圖及沈泊塵的漫畫《南北之爭》(1918年),教師設問:作者想要揭示什么時代特征?教師展示莫理循給倫敦的庫壽齡信件,講授護國運動勝利后,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時期。
設計意圖:以直觀而富有情趣的漫畫引發(fā)興趣,引導學生分析漫畫揭示的時代特征,知道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時期;通過閱讀莫理循日記,讓學生感受莫理循對中國的未來感到絕望。
5.出示陳獨秀《舊思想與國體問題》的一段材料。教師講授:民國初年的社會現狀與辛亥革命所喚起的希望形成了巨大落差。
設計意圖:學生認真思考并得出:共和制之所以不能實現,在于缺少一場對舊思想、舊文化的批判。引出下節(jié)課《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環(huán)節(jié)三:總結
解讀油畫《北大的鐘聲》
設計意圖:欣賞油畫,并提取歷史信息。以北大為例總結民國初年新中有舊,舊中有新,社會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