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月
【摘 要】 鑒于目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教師群體單兵作戰(zhàn)的弊端和學生為了完成繁雜的課業(yè)任務,疲于應付各種教輔材料的現(xiàn)狀,教育專家們一直在探尋、在摸索一種有效地解決途徑?!缎抡n程標準》告訴我們: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對學習至關重要。導學案正是發(fā)揚教學民主,將教師集體備課的成果延伸、擴展到學生群體,讓學生借助于它“做事”的有益嘗試和實踐。實踐證明,導學案的研究使用不僅使教學研究日常化、真切化、生活化,有效促進教師間的同伴互助、個性張揚,而且對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也著實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關鍵詞】 自主;合作;主動建構
【中圖分類號】 G64.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7)13-00-0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p>
實踐證明,“導學案”的研究使用,不僅實現(xiàn)學生的主動建構和自主發(fā)展;同時又可有利促進傳統(tǒng)備課模式的改革,為教師之間分工合作、同伴互助、共享資源提供載體。
那么,我們如何設計導學案呢?下面是我在實踐教學中的一點嘗試,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首先,我認為導學案的編寫應遵循六大原則,即主體性、導學性、實踐性、探究性、層次性、創(chuàng)新性的原則。既要凸顯學生的主導地位,教師的導學作用,又要給學生搭建實踐和研究的平臺,同時要面向全體同學,分層施教,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其次要注意“導學案”的編寫過程既要增加個體的責任意識,同時又要充分調動每位教師的參與的主動性,一般的流程是:主備個人獨立構思寫成草案(初稿)——集體合作交流宏觀研討形成共案(正式稿)——結合個體教學實際微觀修正形成精案(實施稿)。
1、導學案中的應涵蓋如下主要內容,即:
(1)學習的“三維目標”、重點、難點;
(2)鼓勵學生自學的情景創(chuàng)設和學習策略的指導;
(3)學生梳理知識、建構知識體系的學法設計和發(fā)展思維的問題情境;
(4)檢測學習效果的材料;
(5)學習過程的四助環(huán)節(jié):“課前自助”、“課內互助”和“課上補助”和課外續(xù)助”要做到精細雕琢。
2、具體實施內容:
(1)課前自助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為了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使學生不僅知道預習,還要知道預習什么,更要獲得“怎樣預習”的技能,為課堂學習做好充分準備,提高課堂學習的針對性和效率。如在文中劃出新詞、聽錄音或標出音標試讀、晨讀要求、或按要求調查、收集課堂討論或活動的材料等。
(2)課內互助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整個導學案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包括檢查、建構、延伸、拓展等內容,旨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由知識到能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課堂學習內容的動態(tài)生成和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檢查與建構:主要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通過師生互問探討,從提問質疑到合作探究、啟發(fā)引導、解決問題。
延伸與拓展:此環(huán)節(jié)將通過語言實踐交流、學習方法交流、情感體驗交流、語言知識歸納等途徑,引領學生觀察典型例句,歸納建構重要方法,由實踐上升為理論,再用理論指導實踐,通過情境表演和體驗,培養(yǎng)學生進行語用遷移、用語言做事等,感受成功或進步。
(3)課上補助
即結合本課教學目標,設立相應的檢測內容,體現(xiàn)基礎性、層次性和情境性
(4)課外續(xù)助
①課外獨立作業(yè):這一環(huán)節(jié)將設立分層練習:分A、B、C三級,做到面向全體,關注不同層次學生學力水平。
②自我反思:這一環(huán)節(jié)將設立“教師反思得失、學生反思收獲與問題”欄目,使學生養(yǎng)成主動思考、善于反思的好習慣。
下面我們再談談導學案應該如何使用
1、學生方面:
學生要仔細閱讀“導學案”上的內容,在其引導下,課前獨立看書、自學、思考和探究,對教材首先有一個初步了解,解決部分問題并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完成第一次教學,并記下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收獲、疑惑和困難,準備在第二天課上交流、討論第二天課上提出問題和疑慮,與同學們合作交流,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并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適當做些有關方法、規(guī)律等的筆記,寫好自我反思,以便今后復習時加以強化;一章或一單元結束后,將自己的各科“導學案”進行歸類按順序整理,并裝訂成復習資料,貼上封面,在封面上作好本章內容、方法、要點的歸納。
2、教師方面:
在用“導學案”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要進行基于問題情境的教學,從不同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估計一些預案,以求變式施教;充分利用好學案上“課堂學習”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學時尤其要關注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讓學生暴露思維過程中的困難、障礙和錯誤;教學時必須以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為出發(fā)點,教學重在“學”,“教”應服從“學”。努力做到:“能讓學生觀察的要讓學生觀察;能讓學生思考的要讓學生思考;能讓學生表述的要讓學生表述;能讓學生自己動手的要讓學生自己動手;能讓學生自己推導出結論的要讓學生自己推導出結論”,這也正是新課改所倡導的理念。
總之,“導學案”是把教師的教案與學生的學案有機結合,形成一種優(yōu)化“學與教”過程的方案。設計“導學案”進行教學,目的是為學而教,以學定教,使學生從“學會”逐漸發(fā)展到“會學”;把課前自主學習與課上合作探究相結合、學生提問質疑與教師啟發(fā)點撥相結合、基礎知識學習與語言技能培養(yǎng)相結合;在尊重學生主體的同時,也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落到實處,始終把“有效”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努力方向,因此,導學案的深入研究和開展不僅會持續(xù)培養(yǎng)學生主動建構,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一定會有利促進教師的研究能力和專業(yè)水平,從而提高實施新課改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
2、《大學外語自主學習理論與實踐》徐錦芬著
3、《教育心理學》馮忠良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