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海
摘要:情感教育是提升學生社會情感品質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從情感教育方式在小學語文中的應用角度分析思考,提出了一些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的實踐方法,以期推動情感教育模式的發(fā)展和進步。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教育;思考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育模式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學生的教育較為形式化和功利化,僅以最終成績最為教學目標,并且教學過程缺乏靈活性,忽略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與語文課本中存在的情感因素,造成學生與教師關系疏遠并且在學習語文課文時容易出現情感認知偏差方面的問題。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小學語文目前存在的問題,增強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課程改革中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思路,在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中加入了情感教育,要求語文教師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并在將情感教育融入于教學過程中,以達到更好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目標。
一、情感教育具有的意義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對豐富多彩的外界充滿了好奇心與求知欲,因此他們對周圍事物充滿探索的欲望,但小學生受到社會經驗、認知能力以及實踐深度的限制,對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不強,從而也嚴重地影響了身心健康成長,因此在語文課堂中注入情感教育,引導小學生情感發(fā)展,從而培養(yǎng)小學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陶冶小學生的情操、豐富小學生情感的情感世界,這樣也是人文素養(yǎng)教育中加強對小學生情感教育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
所謂觸景生情,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fā)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以及它所要表達的情感。因此,在學生正要接觸作品時,教師一定要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在飽含激情的狀態(tài)下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幾句導語、一首歌、一幅畫或一段視頻等等。如,在教學《瀑布》時,為了讓學生對瀑布有一個直觀、全面、形象的認識,在開始上課時,筆者播放了瀑布的一段視頻為導入,當瀑布的壯麗景象出現在學生面前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大家都被這大潮神奇壯麗的自然景觀所震撼,擁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筆者調動了學生的情感,讓他們沿著這條情感軌道走近課文,走近錢塘江,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品析文本,品味情感
小學語文中的文章盡管簡單易懂,但小學生要準確地掌握文章中的思想內涵是具有一定的困難性,因此這就離不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準確把握小學生思想情感,進而找準語文文章情感的抒發(fā)點,把情感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努力實現語文教學和小學生思想之間產生共鳴,實現情感教育的目的。
如,《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書寫了在冬天的晚上,小女孩光著腳丫賣火柴的場景十分的悲慘與凄涼,作者通過雪花的飄落與自然環(huán)境烘托出小女孩這一悲慘的命運,這部分使得許多讀者身臨其境感受當時情景,教師在講這個部分的內容時,尤其是小女孩所看見的五次場景,從而上升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教師引導小學生在理解課文之后,進而揭示出資本家對人們的迫害,以小女孩作為典型的勞苦大眾中悲慘命運的代表,引出小學生對現在美好生活的珍惜,再通過聯(lián)系作品中主人翁的生活情況,用童話故事這一形式向學生講述一些現實道理,針對性地揭示與引導小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從而達到啟發(fā)他們的情感作用。
情感深深滲透在文章中的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之中,在品賞詞句時,教師要抓住文中的關鍵句,講清深層內涵和蘊意,讓學生“披文入情”,體會文章的“味”,與作者產生感情共鳴。如,抒情散文《海濱仲夏夜》一文中,作者對大海的描寫實意是在表現人的生活,是潮聲,更是心聲、時代聲。在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遠,反復使用“涌”、“閃爍”、“滾動”等動詞,生動地展現了大海波濤洶涌的壯闊景觀。作者盡情描繪大海的神奇,為大海的動感重重涂上了一層雄渾的色彩。飽含激情的筆觸,使學生頓感大海的宏偉,激發(fā)了學生積極向上的心志,使學生品味到大海有激情噴薄的一面,也有柔和秀麗的一面。
(三)朗讀課文,體會情感
朗讀是表達情感的途徑,情感的表達是朗讀的前提,因此說“三分詩,七分讀”。文章所蘊含的感情,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反復朗讀,才能讓學生體會出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內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多一點感情指導,通過教師范讀和學生有感情地反復朗讀,體會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
如,《草原即景》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為一體的感人之作,教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草原的迷人景色。在有了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自讀自悟、美讀品悟,使學生的情感被激發(fā),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
(四)延伸閱讀,體驗情感
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fā)展。情感教育也是如此,這是一個長期積累、厚積薄發(fā)的過程,而這遠遠不是有限的課堂教學與教材所能夠達成的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在立足課堂教學,在搞好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開辟更為寬廣的閱讀空間,帶領學生沖破教材、教參的牢籠,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與橫向發(fā)展。
如學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引導學生來閱讀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或是不同作者同一題材的文章,讓學生來深刻體會作者不同的寫作風格與情感。需要注意的是,課外閱讀的主體依舊是學生,但并不是與教師無關,教師要做好指導工作,要為學生提供一些適合的書籍,并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愛來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以體現閱讀的自主性與獨立性,這既是學生理解文本的提升,又是提高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同時教師要做好檢查與督促作用,以讓學生保質保量地完成課外閱讀。
總之: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情感培養(yǎng)關鍵時期,在小學語文中開展情感教育不僅可以加強師生之間良好情感關系的建立,還對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理解有著就很強的推動性作用。所以小學語文要勤于思考、積極探索,更好的將情感教育融入于語文課堂當中,促進學生的情感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益.試論小學語文情感教學的展開[J].好家長,2015(16).
[2]王樹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淺談小學語文情感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