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師用提問的方式來刺激學生言語反應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促使學生積極進行語言實踐和英語思維的動力。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增強提問的趣味性,關注提問的創(chuàng)新性,注重提問的層次性,體現(xiàn)提問的互動性,從而實現(xiàn)英語課堂教學的高效。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課堂提問;技巧
[中圖分類號] G633.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6004101
課堂提問是師生之間交流活動的核心。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問不僅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手段,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檢查學生獲得知識的情況,還能調節(jié)課堂氣氛,溝通師生情感。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課堂提問需要一定的技巧。
一、增強提問的趣味性
趣味性的問題能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積極思維。為此,教師應根據(jù)初中教材和初中生心理特點,提出富有趣味性、啟發(fā)性和充滿生活氣息的問題。例如教學“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第二課時時,我先拋出問題:If I show you a movie,what will you feel?問題一出,馬上激起學生極大的興趣,然后我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1.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2.What is your favorite movie? 3.Who is your favorite movie star? 4.Why do you like him/her?學生都能充分運用所學語言知識發(fā)表個人看法,基本都能形成一篇很好的口頭作文。接著我又給學生設置懸念:There is a girl called Jane. She is as old as you.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kind of movies she likes or dislikes?在學生充滿好奇心的情況下,我順利展開Section A短文教學。如此張弛有度的提問使原本很機械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學習勁頭十足,課堂效率倍增。
二、關注提問的創(chuàng)新性
課堂提問的本質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提問設疑時,教師要在問題的形式、內容、伸縮性和難度等方面綜合考慮,設計出有新意且有思維含量的問題,例如:是“‘I am a letter.”還是“‘I is a letter.”?這個問題,問在be動詞,而意在主語“I”指字母而非指人。這種創(chuàng)新的方式,把理論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打破思維定式,使學生信服且記憶深刻。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探索性和創(chuàng)新性問題,可以促使學生學會思考和歸納,獨立追求問題的答案。如:“Eye exercises (be) necessary for us students.”學生回答后再加以延伸,引發(fā)更深入的思考:“Doing eye exercises (be) necessary for us students.”
三、注重提問的層次性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難易適中、要求不同的問題,使他們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樹立起自信心,因此問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和針對性。對于一些不敢開口回答問題或基礎薄弱的學生,可多用“Yes or No”問句、選擇問句、True or False判斷形式,并適當給予一些提示和鼓勵性評價,這樣既能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又能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對于中等生,教師應多選擇“When... What... How... Where... Who...”等特殊疑問句,以此督促他們通過獨立思考做出回答,鍛煉他們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而對于反應敏捷、知識豐富的優(yōu)生,教師應側重設計具有一定難度和挑戰(zhàn)性的歸納推理型問題,不尋求唯一答案,以幫助他們開發(fā)思維,發(fā)展推理能力。同時對較難問題要注意引導,把大問題分解成若干較容易的小問題。如教學“Where is the post office?”這一單元,重難點句型是如何問路和指路。在教學中,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和教材相符的路線,讓學生根據(jù)模擬語言環(huán)境進行句子的操練??梢圆捎锰釂柗ㄖ鸩椒治鲞^渡:1.“詢問目的地”的表達;2.“怎樣到達目的地”的表達;3.“被詢問人也不知怎樣到達目的地”的表達;4.到達目的地后的交際用語。這樣,“寬問”引路,“窄問”搭橋,既能有效地突破難點,又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應用語言的能力。
四、體現(xiàn)提問的互動性
教師在課堂上要盡力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設計出能讓學生動起來的問題,做到教師啟動,師生互動,學生主動?,F(xiàn)行初中英語教材中常見的Pairwork和Groupwork就是最好的互動形式。當然,教師要針對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抓住要領性問題,從而更好地開展設疑解疑的互動。例如,在教學“help yourself to”這一短語時,我展示了一個請客人吃蘋果的畫面,自然地引出“Help yourself to some apples.”這一表達方式。為集思廣益,我馬上提出:Do you have other expressions similar to it?學生熱情高漲,紛紛開動腦筋想答案。幾分鐘后,經(jīng)互相啟發(fā)和補充,他們提出了“Would you like some apples?/Shall I get some apples for you?/What about some apples?/Why not have some apples?”等十余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一個問題調動了所有學生的思維,既有師生互動,也有生生互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總之,教學是一個不斷“設疑”、“質疑”、“釋疑”再“設疑”的過程。為了設疑激趣,問題要巧而精;為了設疑創(chuàng)新,問題要活而新;為了設疑增信心,問題要適當而富層次性;為了設疑增互動,問題要結合情境而富真實性。這樣,英語課堂的問題設計才能置學生于“欲罷不能”的學習境地,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