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質疑意識,使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樂于質疑,對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和素質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要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質疑的內驅力;傳授方法,有的放矢,提高學生質疑的有效性;關注生成,精益求精,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文本;質疑;有效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8-0004-01
葉圣陶先生說:“善于讀書的人,一邊讀下去,一邊自會提出一些問題來?!惫P者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學生在質疑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其實,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善于讀書的人”。筆者認為只有真正尊重學生個體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才能讓學生真正有疑而問。
一、營造氛圍,寬松愉悅,激發(fā)學生質疑的內驅力
學生是活生生的情感個體,有其獨立的人格,但被長期形成的“師道尊嚴”的觀念所束縛。于是多數學生便成了課堂上的忠實聽眾,回答問題都很膽小拘謹,更不用說暢所欲言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了。因此,教師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尊重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敢于同教師對話,樂于同教師對話。當學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感到自身的價值,人格得到尊重時,才會把自己解放出來,激發(fā)質疑的內驅力。
二、傳授方法,有的放矢,提高學生質疑的有效性
1.抓標題。標題猶如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洞悉文章的靈魂。如《偉大的悲劇》,可以圍繞標題進行質疑:文章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悲劇,“悲”在哪里?為什么說悲劇是偉大的?這兩個問題其實就是深入學習文本的關鍵。
2.抓矛盾。文本解讀的實質是揭“密”、解“密”,其重心就是解讀文本的意蘊。教學中要讓文本解讀有效并深入,重要法門是抓住其中的矛盾處。《孔乙己》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提問:句中的“大約”與“的確”矛盾嗎,為什么?學生通過研讀,可以知道:“的確”是對“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約”又是對“孔乙己的確死了”的揣測。說孔乙己的確死了,是因為在當時封建社會的背景下,他的身份和地位肯定會被社會淘汰與淹沒,他不勞動,無法養(yǎng)活自己,而且還被打斷了腿,肯定會死;而說他大約死了,是因為事隔多年,無從考證,也沒人真正知道他的真實情況。所以,它們并不矛盾,還反映了孔乙己的精神狀態(tài)和性格特征,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冷酷無情。
3.抓結尾。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寫文章也是如此。引導學生抓住結尾處的關鍵語句進行質疑,就可能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泰格特《窗》的結尾是:“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毙≌f至此戛然而止,這位病人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以后會怎么樣呢?通過引導質疑,學生不難得出結論:①結尾出人意料,奇峰突起,給讀者新奇的閱讀體驗,耐人尋味;②使描述者(靠窗的病人)“無中生有”的想象力和描述本領得到強化,加深了讀者的印象;③使善惡美丑的對比鮮明突出,赫然展示了作者激濁揚清、懲惡揚善的思想傾向。
4.善聯想、比較。聯想拓展思維,比較方見真知?!短僖跋壬分杏羞@樣一句話:“從東京出發(fā),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名目。其次卻只記得水戶了,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如果記得‘水戶,那是因為明的遺民朱舜水的忠君愛國思想和高尚貞潔的人格曾一度感化了魯迅,那么離開日本很久了,作者為什么對‘日暮里還記憶猶新呢?你知道唐人詩句‘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寄托了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嗎?”通過引導質疑,學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魯迅當時身處異地的思鄉(xiāng)之苦,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他的濃濃愛國之情。
三、關注生成,精益求精,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質疑是教法,更是學法。教師若能抓住學生質疑后的生成,進一步引導學生有效質疑,就能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如《紫藤蘿瀑布》一文的主旨,其實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標題的深入質疑得以解決。初讀文本,引導學生對標題中的“瀑布”二字進行質疑:為什么把“紫藤蘿”說成“瀑布”呢?答案顯而易見:因為紫藤蘿的美麗和繁密。這時候,教師就得關注學生質疑后的生成,并繼續(xù)引導學生往深處進行質疑。如“瀑布”有怎樣的特點呢?流動。作者正是看到花兒由衰到盛的流動過程,引發(fā)了生命的感慨:“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由于人們的審美觀念與政治思想的影響,花兒凋零甚至被毀滅;但是,一旦有了合適的時機,花兒又盛開得美如瀑布。這樣,面對現實中的“生死謎,手足情”,作者才能如此達觀:不能老是讓悲痛壓在心頭,應該努力面對新生活,以昂揚的斗志投身到偉大的事業(yè)中去。教師鼓勵學生質疑的同時,關注質疑后的生成,點亮學生智慧的火花,對促進學生的有效質疑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語文課堂中提高學生文本質疑有效性的方法當然不止以上這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真正的主人,只有這樣,學生的質疑才是他們發(fā)自內心的思考,質疑才最有效。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