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儒武億詩歌中的襄陽描寫

      2017-06-27 03:34:44仝龍偉
      湖北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 2017年6期
      關(guān)鍵詞:鳊魚漢水襄陽

      仝龍偉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119)

      ?

      清儒武億詩歌中的襄陽描寫

      仝龍偉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119)

      清代學(xué)者武億在南下訪友途經(jīng)襄陽期間,曾寫過一組“記襄陽景物諸詩”,這些詩歌分別從“自然景物”“歷史遺跡”“地方特產(chǎn)”三個方面對襄陽進行了描寫,不僅具有一定的文學(xué)價值,同時也包含了其對相關(guān)歷史事物的考證,因而具有一定的歷史和學(xué)術(shù)價值。

      清代;武億;詩歌;襄陽

      武億(1745—1799),字虛谷,清代河南偃師縣(今河南省偃師市)人,乾嘉時期著名的漢學(xué)家、金石學(xué)家、方志學(xué)家。曾宦游京師,從學(xué)朱筠。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二月至次年七月任山東博山知縣,在任不足八個月便因觸忤和珅而被罷官,返鄉(xiāng)后“不復(fù)作出山之計”[1]70,嘉慶四年(1799年)卒于家,享年五十五歲。縱觀武億的一生,多數(shù)時間都宦游在外,其中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九月下澣,起行赴長沙,訪李樹谷”[2]505,此次南下拜會友人,武億從家鄉(xiāng)偃師出發(fā),經(jīng)魯山、襄陽、岳州等地,歷經(jīng)四十余日最后到達長沙。其詩集《授堂詩鈔》中所收有關(guān)此次旅途詩達數(shù)十首之多,其中描寫襄陽者總題為“記襄陽景物諸詩”,分別是:《漢水》《樊城》《魚梁洲》《層臺》《萬山》《峴山》《習(xí)池》《鳊魚》,這八首詩皆是五言古詩,每首七聯(lián)十四句。

      一、對自然景物的描寫

      此部分有《漢水》《魚梁洲》《萬山》《峴山》四首詩,都是對襄陽自然景物的描寫,具體如下:

      漢水

      吾興閱漢廣,滔滔渺南紀。
      導(dǎo)源出鮒嵎,沮洳汎沼沚。
      旁沿納眾流,東匯望淵瀰。
      只應(yīng)呼滄浪,便想清見泚。
      何為鴨綠名,被自謫仙李。
      使山濃如染,水亦成紈綺。
      長嘯千載下,試與還舊美。

      首聯(lián)中“漢廣”一詞出自《詩經(jīng)·周南·漢廣》篇,該詩每節(jié)最后四句皆為“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這首詩寫一個砍柴男子,追求一個女子而不可得,從而自歌自嘆,表現(xiàn)出一片癡慕之情。”[3]6武億在此用“漢廣”一詞,一是描述了漢水之寬廣,二是借助《詩經(jīng)》原意表達了自己當(dāng)時不得志的苦悶,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diào)?!疤咸稀币辉~寫出漢水之壯闊,并與“南紀”一詞俱出《詩經(jīng)·小雅·四月》篇“滔滔江漢,南國之紀”句,“南紀”一詞“后因以指南方”[4]642,武億此句化用《詩經(jīng)》原句,贊美了漢水之壯美。首聯(lián)整體以起興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在見到漢水時的激動和對漢水的直觀印象,用典貼切且符合實際,雖古樸而不失雄壯。第二聯(lián)中“鮒嵎”指的是鮒嵎山,“《山海經(jīng)》所謂漢出鮒嵎山也”[5]433,但“鮒嵎山”現(xiàn)實中究竟在何處,目前尚無定論?!熬阡病币辉~出自《詩經(jīng)·魏風(fēng)·汾沮洳》篇,孔穎達疏曰“沮洳,潤澤之處”,另《爾雅注疏》曰“‘下溼曰隰’者,謂地形庳下而水溼者……常沮洳名為隰也?!盵6]335可見“沮洳”當(dāng)指地勢低洼、水流淤積之處,“沼沚”泛指積水的洼坑。所以,第二聯(lián)首句寫漢水的源流,雖然所據(jù)非實卻反而更增其磅礴之勢,第二句則具體描述了漢水所呈現(xiàn)的形象。第三、四聯(lián)虛寫漢水沿途接納眾多支流,最后匯入大海的氣概。第五聯(lián)中“謫仙李”指李白,此處為了押韻而將“李謫仙”倒裝。李白《襄陽歌》中有句曰“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蒲萄初酦醅。”[7]369武億對李白將漢水的色彩比作“鴨頭綠”似不以為然,他認為漢水當(dāng)是“清見泚”。第六聯(lián)中武億對文人之士將山寫的“如染”,將水寫的似“紈綺”,從而失去山水本來之真面目而感到不滿。所以在第七聯(lián)也就是最后一聯(lián)里,武億“長嘯”并發(fā)出“還舊美”的呼喚,所謂“舊美”,即是樸質(zhì)的、未加修飾和雕琢的自然之美,這也反映了武億“崇古尚拙”的審美趣味。

      魚梁洲

      沔水隈沙曲,中有一洲橫。
      耆舊無人在,沙水郁瀠瀠。
      孰謂斯水窟,衡宇掩柴荊。
      司馬詣龐老,款款話平生。
      率爾成休暢,悠然太古情。
      當(dāng)時欲避世,今反傳其名。
      褰裳不可即,浩歌懷已盈。

      (用《襄陽耆舊傳》事,藻不妄抒。藕頤)

      魚梁洲“是由漢水、小清河、唐白河三條河流,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沖刷泥沙淤積而形成的江心洲島,位于襄城、樊城和襄陽東津之間?!盵8]190首聯(lián)中“沔水”即漢水之別名,全聯(lián)寫魚梁洲因“沔水”在此“隈沙曲”而成,并指出其具體位置。另外用“橫”字,寫出魚梁洲之形態(tài),絕非一般江心小島可擬。第二聯(lián)起興,寫出“耆舊”已無人在的悵惘。第三聯(lián)寫魚梁洲雖為“水窟”即水流交匯之地,但仍有“衡宇”和“柴荊”,意喻歸隱之士,為下文懷古敘事鋪墊。第四聯(lián)中“司馬”指司馬徽,字德操,東漢末年潁川人,“龐老”指龐德公,字尚長,東漢末年襄陽人,著名隱士。據(jù)載“德操少德公十歲,以兄事之,呼作龐公也”[9]39,二人當(dāng)屬至交。武億所用本事當(dāng)為“司馬德操嘗造公,值公渡沔,祀先人墓。德操逕入堂上……須臾,德公還,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9]39可見二人在日常交往中不拘常禮,頗得名士之風(fēng)。第五聯(lián)抒發(fā)了武億對這種“率爾”而成的“太古情”的稱贊。第六聯(lián)指出龐德公、司馬徽當(dāng)時欲避世但后世留名的事實。最后一聯(lián)中“褰裳”一詞有兩個含義,一出《詩經(jīng)·鄭風(fēng)·褰裳》篇,《毛詩正義》曰:“作《褰裳》詩者,言思見正也”[10]48;二出《水經(jīng)注·沔水》條“司馬德操宅洲之陽,望衡對宇,歡情自接,泛舟褰裳,率爾休暢?!盵5]447武億在此表達了向古人學(xué)習(xí)的意愿,但事實是“不可即”的,所以惟有“浩歌盈懷”的長嘆了。詩后小注為武億好友熊寶泰(號藕頤)所作,指出此詩用的是《襄陽耆舊傳》故事,而“藻不妄抒”一語指的是武億內(nèi)斂涵泳的詩歌風(fēng)格,此評語的確切中肯綮。

      萬山

      朝起視漢皋,連山綿成隊。
      激水蹙旋螺,逝與山潭匯。
      詞客賦以淫,艷傳交甫佩。
      不知此南國,化行久橫潰。

      游女儼如卿,豈有感尨吠。
      吾語雖近腐,要已盟諸內(nèi)。
      悠悠漢廣思,庶與此山配。

      首聯(lián)中“漢皋”即萬山之別稱,全聯(lián)言萬山在漢水之濱連綿不絕,宛如排列成對。第二聯(lián)中“山潭”當(dāng)指萬山潭,全聯(lián)形象地寫出漢水在萬山腳下激起的水波如“旋螺”般與萬山潭交匯。第三聯(lián)中“詞客”當(dāng)指較為純粹的文人之士;“交甫”為鄭交甫,相傳其于漢水之濱曾遇二神女,見而悅之,便欲請其佩。后人對此神話多有詠之且持贊美態(tài)度者,如阮籍《詠懷詩》曰:“交甫解環(huán)珮,婉孌有芬芳”[11]79等,但武億評價為“賦以淫”,這是理學(xué)思想在儒家正統(tǒng)知識分子審美意識中的影響所致,也正反映了“儒林”與“文苑”這兩條知識主線在清代知識分子身上的矛盾。第四聯(lián)是武億對男女野外隨意接觸這種現(xiàn)象的批評,認為這是“化行久橫潰”造成的。這是具有時代局限性,并帶有偏見意識的誤解。第五聯(lián)的首句直接采用蘇東坡《漢水》詩原句“文王化南國,游女儼如卿”[12]72;第二句中“尨吠”一詞出自《詩經(jīng)·召南·野有死麕》篇,《毛詩傳》曰:“尨,狗也,非禮相陵則狗吠”[13]47,可見此聯(lián)亦是武億對“游女儼如卿”的不滿。第六聯(lián)是武億的自我解剖,雖然此語“近腐”,但卻是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最后一聯(lián),“漢廣思”仍用《詩經(jīng)·漢廣》詩之意,并將其與《野有死麕》對比,認為《漢廣》所表達的比較“純凈”的男女之情方可“與此山配”。

      峴山

      陰陽宅萬物,迅于速置郵。
      瞥焉驚如駛,安望逆旅投。
      自有斯山麓,何人不遨游。
      睠念千載下,惟屬羊與鄒。
      狥名如元凱,妄冀谷成邱。
      斯山猶蹇臥,沉碑不可泅。
      去去君勿顧,墮淚誰為收。

      此詩前兩聯(lián)化用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7]1292一句,認為人生在世時光飛逝,無處可暫“投逆旅”。第三聯(lián)為轉(zhuǎn)折并承上聯(lián)之意,認為峴山是個好去處,自古以來“何人不遨游”。第四聯(lián)認為千年以來與峴山有關(guān)而真正留下美名者“惟屬羊與鄒”,這里“羊”指羊祜,“鄒”指鄒湛,據(jù)《晉書》載:“祜樂山水,每風(fēng)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嘗慨然嘆息,顧謂從事中郎鄒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歲后有知,魂魄猶應(yīng)登此也?!吭唬骸鹿谒暮#浪们罢?,令聞令望,必與此山俱傳。至若湛輩,乃當(dāng)如公言耳?!盵14]1020同書另載:“湛少以才學(xué)知名……深為羊祜所器重,”[14]2380可見羊祜與鄒湛既是上下級又是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第五聯(lián)中“元凱”指杜預(yù),據(jù)《晉書》載:“預(yù)好為后世名,常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刻石為二碑,紀其勛績,一沈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為陵谷乎!’”[14]1031此聯(lián)即是對“狥名”的杜預(yù)的諷刺。第六聯(lián)承上聯(lián)之意,峴山依舊在,并未如杜預(yù)所言變?yōu)椤肮取?,而沉入水底之碑亦不可“泅”矣。最后一?lián)為轉(zhuǎn)折,據(jù)載羊祜逝后,“襄陽百姓于峴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yù)因名為墮淚碑?!盵14]1022所以武億勸人“勿顧”,因為怕感動而“墮淚”卻無人可收,言下之意表達了對羊祜的崇敬之情。

      二、對歷史遺跡的描寫

      這部分有《樊城》《層臺》《習(xí)池》三首詩,都是對襄陽歷史遺跡的考察,具體分析如下:

      樊城

      山甫舊食采,東畿依鄙酂。
      不知隔千里,僻在沔水岸。
      河陽有陽樊,斯邑近可案。
      迨后傳異聞,杜欽語漫漶。
      亦云就封齊,與此涉河漢。
      酈氏據(jù)何語,或亦有所竄。
      撫懷聊自捫,昔人豈我謾?

      該詩是對樊城名稱及“樊城”具體位置的考證,也可看作是一條詩歌形式的學(xué)術(shù)札記。武億在詩題下所作小注認為,《水經(jīng)注》中“樊”是仲山甫(也作“仲山父”,周宣王時大臣)的封地。首聯(lián)中武億認為仲山甫的食采應(yīng)當(dāng)在“東畿”附近,“東畿”即洛陽附近地區(qū)。第二聯(lián)對千里之遙、“僻在沔水”之岸的“樊城”表示疑問。第三聯(lián)指出“河陽”(包括今河南省黃河以北的焦作等地區(qū))有一個“陽樊”,這個“陽樊”當(dāng)是“樊”最早命名的地方。武億在詩下小注里舉出兩條例證,一為“韋昭注《周語》”(即《國語解》)說仲山甫的“食采”在“樊”,這個“樊”在何處?第二條例證給出答案:《左傳》記載晉文公曾幫助周襄王穩(wěn)固了王位,周襄王便把“樊邑”這個地方賜給了晉文公;《毛詩正義》在引用《左傳》的這則材料時,作出一個結(jié)論,即“樊”當(dāng)在東都(即洛陽)附近。而仲山甫當(dāng)周宣王時期,晉文公當(dāng)周襄王時期,前者要早于后者,既然后者已名“樊”,那應(yīng)當(dāng)是襲前者之名,所以《周語》所云“食菜于樊”的“樊”就是《左傳》所云“王賜之樊邑”的“樊”,也就是《毛詩正義》判斷的位于“東都之畿內(nèi)”的“樊”。至此可以肯定,最早的“樊”是仲山甫的“食采”,位于今洛陽附近。但為什么遠在千里之外、“僻在沔水”之岸的樊城也叫“樊”呢?武億猜測:難道真如《水經(jīng)注》所言這里是仲山甫的“所封”,所以便把新“就封”之地因襲舊“食采”的名字來命名了?第四、五聯(lián)對漢代杜欽的說法也提出疑問。據(jù)載,杜欽曾對外戚王鳳說:“仲山父異姓之臣,無親于宣,就封于齊。”[15]2677武億認為杜欽的說法“漫漶”而無根據(jù),與此前諸家的說法相差太大,不啻“涉河漢”。第六聯(lián),武億對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樊,仲山甫所封也”的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其沒有根據(jù)或者其所據(jù)材料有所竄亂而致誤。最后一聯(lián)是武億對“樊城”考證之后的感想,認為古人的記載在態(tài)度上應(yīng)當(dāng)是不會有問題的,即“昔人豈我謾?”但年代久遠,對此復(fù)雜情況也只能是“撫懷聊自捫”了。

      層臺

      這是一首典型的詠史詩。首聯(lián)中“景升”指劉表,“靈帝崩,代王叡為荊州刺史。是時山東兵起,表亦合兵軍襄陽”[16]210,后來李傕、郭汜入長安,“欲連表為援,乃以表為鎮(zhèn)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jié)”[16]211,所以說劉表“據(jù)州牧”;官渡之戰(zhàn)時,劉表“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16]212,對袁、曹雙方持觀望態(tài)度,對謀士韓嵩的苦心勸說,不僅不從,反認為其是曹操的說客,“大怒,欲殺嵩”[16]213。所以,《三國志》評論道:“表雖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類也。”[16]213因此,武億評其“生雄猜”。第二、三聯(lián),武億反問劉表在“岧嶤”之上建筑層臺“胡為哉”,對劉表此舉頗不為然。第四聯(lián)諸事,據(jù)《水經(jīng)注》載:“(沔)水南有層臺,號曰景升臺,蓋劉表治襄陽之所筑也。言表盛游于此,常所止憩,表性好鷹,嘗登此臺,歌《野鷹來曲》?!盵5]448第五聯(lián)中“猘子”一作“猘兒”,在此指孫策;“犬”一作“豚犬”,在此指劉琮?!度龂尽放崴芍⒁秴菤v》語:“曹公聞策平定江南,意甚難之,常呼:‘猘兒難與爭鋒也?!盵16]1109又“(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dāng)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16]1119曹操的兩句話既是對孫氏兄弟的極力稱贊,又是對毫無抵抗便歸附自己的劉琮表示不屑。武億用此典故,意在說明他對劉表在外交、家教兩方面的失誤而感到遺憾和不滿。第六聯(lián)中“禰生”指禰衡,“獨一鶚”出自孔融為推薦禰衡而向漢獻帝所上的疏文“鷙鳥累伯,不如一鶚”[17]2653-2654,說明禰衡卓絕超異;“爪距”指鳥類的喙和足,此句指禰衡雖為“鶚”,但仍難逃被“摧”的命運。全聯(lián)表達了武億對劉表僅有禰衡這一個人才但仍不能珍惜卻使其最后被殺而感到憤憤不平。最后一聯(lián)對全詩總結(jié),表達了對劉表的不滿,站在層臺之上,詠史抒懷,惟興起“斯哀”!

      習(xí)池

      往聞習(xí)侍中,宅畔規(guī)池小。
      楸竹夾遠曲,蓮芡覆深杳。
      漾月閃微暝,蒸霧失將曉。
      斯乃水仙窟,于焉盪輕矯。
      留以待季倫,醉懷浩欲渺。
      酩酊歸去來,屣脫浮埃表。
      是處盡高陽,何為懸一沼。

      習(xí)池即“習(xí)家池”,又名“高陽池”,為東漢襄陽侯習(xí)郁所建。首聯(lián)內(nèi)容即《水經(jīng)注·沔水》條所載:“(沔水)又東入侍中襄陽侯習(xí)郁魚池。郁依范蠡養(yǎng)魚法作大陂,陂長六十步,廣四十步,池中起釣臺……又作石洑,逗引大池水于宅北作小魚池?!盵5]448第二聯(lián)亦是化用《水經(jīng)注》原文“楸竹夾植,蓮芡覆水?!盵5]448第三、四聯(lián)是對習(xí)池自然風(fēng)光的描寫。第五聯(lián)中“季倫”指山簡,“字季倫,……永嘉三年,出為征南將軍,都督荊、湘、交、廣四州諸軍事,假節(jié),鎮(zhèn)襄陽?!盵9]378又“簡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輒醉,曰:‘此我高陽池也!’有童兒歌曰:‘山公出何許?往至高陽池。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盵9]379由此可見,第五、六聯(lián)用此本事,“屣脫”一詞也很好地表現(xiàn)出山簡醉后之灑脫。最后一聯(lián),“高陽”一詞出自《史記》中酈食其之語:“吾高陽酒徒也。”[18]2704(這也是習(xí)池又名“高陽池”的原因)后世也用為放蕩不羈之意;武億用該詞,意在表示習(xí)池周圍盡皆可令人神情陶醉之地,何必僅僅拘于這“一沼”池水呢?

      三、對地方特產(chǎn)的描寫

      這部分僅《鳊魚》一首,試分析如下:

      鳊魚

      斧斤赦散木,鼎鑊漏鳴雁。
      有生材不材,同一保憂患。
      吾忽感斯魚,幾為世所羨。
      縮項解畏人,斷槎走逆篡。
      身世費周防,尚遭老饕嫚。

      峴潭黝且深,勿徒依遠岸。
      試起蘇髯翁,輟筯同斯嘆。

      鳊魚是襄陽地區(qū)的特產(chǎn),所謂“峴山下漢水中,出鳊魚,肥美?!盵9]278在首聯(lián)里,武億認為“散木”可以躲過“斧斤”的砍伐,“鳴雁”可以避免“鼎鑊”的烹煮。在第二聯(lián)里,武億認為這種現(xiàn)象與世間萬物的“材不材”有關(guān),并且這是一個矛盾體。相較“散木”而言,參天大樹當(dāng)是“材”了,卻要遭受“斧斤”之禍;而“鼎鑊”所烹煮者相較于“鳴雁”而言當(dāng)是“不材”者,但也要遭受被烹煮的命運。所以“材”與“不材”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而是“同一保憂患”的。第三聯(lián)認為鳊魚的命運可能是被“世所羨”的。第四聯(lián)解釋其原因,鳊魚頭部是緊縮的,所以看起來像是“畏人”的樣子,而每當(dāng)人們“以槎頭斷水”[9]279來采捕時,都能通過“逆篡”而“走”,從而逃脫數(shù)罟之禍。第五聯(lián)指的是鳊魚對自己的“身世”即身家性命頗費細致周密的防范,但仍免不了被端上餐桌被“老饕”肆意所“嫚”的結(jié)局。第六聯(lián)指鳊魚的生長環(huán)境“峴潭”之水不僅“黝”而且“深”,另外也不僅僅只是“依遠岸”。言下之意是,鳊魚自身的努力以及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皆不能改變其最后之命運。所以在最后一聯(lián)里,武億假想若是蘇髯翁(即蘇東坡)在吃到鳊魚時,恐怕也要放下筷子“同斯嘆”。這句話含義頗深:蘇東坡是一位著名的“老饕”,對于珍饈美味嗜之甚深,但在面臨鳊魚時竟能“輟筯”而嘆,何也?因為相較于鳊魚,蘇東坡的命運顯得更加“不合時宜”和“命途多舛”;既然蘇東坡能為命運而“輟筯”,和“我”一樣“同斯嘆”,那豈不是說明“我”命運的困厄與蘇東坡比較起來只有過之而無不及。綜合來看,武億用鳊魚興起對命運的悲嘆,全詩比喻貼切,用典穩(wěn)妥,是其“物格”人格化以及詠物抒懷方面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武億的這組“記襄陽景物諸詩”,雖然其名為“景物”,但筆者還是盡量按照其主要描寫對象將其分為“自然景物”、“歷史遺跡”以及“地方特產(chǎn)”三個部分。這幾首詩用典頗多,但出處卻較為統(tǒng)一,主要集中在經(jīng)史或是具有地方志書性質(zhì)的著作,比如《詩經(jīng)》《三國志》《晉書》《襄陽耆舊記》等;其用典方式也較為常見,或為直接引用,或為摘詞而成典故,所以校讀起來古意盎然、韻味深厚。基于其文學(xué)價值、歷史價值和學(xué)術(shù)價值,這些詩歌也已成為襄陽歷史文化在特定歷史時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1] 江 藩.國朝漢學(xué)師承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 陳鴻森.武億年譜[J].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五本,第三分,2014:477-574.

      [3] 褚斌杰.詩經(jīng)選[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

      [4] 趙應(yīng)鐸.漢語典故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5] 酈道元.水經(jīng)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6] 郭 璞,邢 昺.爾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 李 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7.

      [8] 襄樊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襄樊年鑒2007[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8.

      [9] 習(xí)鑿齒.襄陽耆舊記校注[M].武漢:荊楚書社,1986.

      [10] 孔穎達.毛詩正義[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2.

      [11] 徐 陵,吳兆宜,程 琰.玉臺新詠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7.

      [12] 蘇 軾.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3] 陳 奐.詩毛氏傳疏[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4.

      [14] 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5] 班 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6] 陳 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7] 范 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8]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責(zé)任編輯:陳道斌)

      Descriptions of Xiangyang in Wu Yi’s Poems

      TONG Longwei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Wu Yi had traveled through Xiangyang during his trip to the south, during which he wrote a series of poems, which named “poems describing the scenery of Xiangyang”. They discribed Xiangyang from three aspects: natural scenes, historical relics and local products. These poems have great literary value, meanwhile, they made textual research into some related historical things, so they are of some historical and academic value.

      the Qing Dynasty; Wu Yi; poems; Xiangyang

      2017-04-29;

      2017-06-08

      仝龍偉(1989— ),男,河南洛陽人,陜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

      I226.7

      A

      2095-4476(2017)06-0016-05

      猜你喜歡
      鳊魚漢水襄陽
      襄陽市第七中學(xué)
      成才(2023年13期)2023-10-24 08:46:50
      碧血丹心鑄青史 漢水浩蕩祭英魂
      襄陽銷售打響春耕攻堅戰(zhàn)
      歌曲:龜山蒼蒼漢水湯湯
      聰明的鳊魚
      郭靖夫婦為什么沒能守住襄陽
      聰明的鳊魚
      “被利用”未必是件壞事
      七月鳊魚漁事
      廣東飼料(2016年7期)2016-12-01 03:43:35
      漢水謠
      戲劇之家(2015年23期)2016-01-12 19:09:53
      大城县| 皮山县| 抚松县| 三穗县| 成武县| 巨野县| 石渠县| 山丹县| 潼关县| 华阴市| 南投县| 嘉荫县| 阿拉善左旗| 玛纳斯县| 富阳市| 潢川县| 玉山县| 重庆市| 墨脱县| 永寿县| 彩票| 红桥区| 镶黄旗| 土默特左旗| 新野县| 公主岭市| 怀宁县| 利辛县| 河西区| 贺兰县| 天全县| 裕民县| 贺州市| 阿拉善右旗| 修武县| 永宁县| 河北区| 金湖县| 汉阴县| 昌邑市| 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