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林
摘要:在小學品德的課堂上,所教育出來的學生,很多時候都是一些僅僅懂得書面知識的學生,實質的教學內涵他們并不理解,反而更多地認為品德課內容僅僅存在于課堂上。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對小學的課堂教學誤區(qū)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糾正方法。
關鍵詞:小學品德課堂 教學誤區(qū) 表現(xiàn) 糾正
一、小學品德課堂教學誤區(qū)表現(xiàn)
1.品德課并不是一門知識課
在很多小學生的眼里,思想品德課就是單純的考試課,其中的很多內容都需要自己用心地去記去背,但是并沒有要求深切的去了解,因而,學生在學習小學品德的時候,都不太在乎其中的內容,會抽出一部分時間對其中的故事進行閱讀,之后便不會對其他內容進行多余的觀看。而品德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在這樣的狀況下,這些品德修養(yǎng)內涵完全成為了知識性內容,僅僅能夠在學生的腦海里存在一段時間,用來應付考試,當考試結束后,學生對對其中的知識不予理睬,甚至完全的忘卻。如果完全地進行知識理論教學,實際的效用將很難發(fā)揮出來,品德課也失去了其教學的本質作用。
2.品德課也需要實踐
有一部分學校,雖然對學生進行了小學品德方面的重要教育,而且十分重視教師在其中的教導作用,要求教師細心的講解給學生一些思想品德教學知識以及相關的故事,以逐步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想道德,促使他們逐步成為新時期的高素質人才。但是,事與愿違,小學生對于教師的教導雖然很容易的聽了進去,如誠信、團結一類的內容,僅僅在課堂上教學并沒有太大的效用,一部分學生甚至產生了這樣的印象:品德課堂僅僅是一個學習的課堂,其中的各種思想品德內容也僅僅存在于書本當中,在現(xiàn)實當中很少有人做到。同時,教師所布置的思想品德作業(yè),往往需要學生找出一部分生活中的例子來,比如有的學生會寫某個人幫助了老奶奶過馬路、某個同學撿到了1分錢交給警察叔叔,這些都是過于傳統(tǒng)的觀念,雖然現(xiàn)在也十分值得推崇,但是現(xiàn)實的發(fā)展卻充分說明,這種做法不一定是對的,而且經常是學生們自己想出來的,沒有絲毫的實際意義。但是教師忽略了這樣的狀況,對于學生的作業(yè)沒有加以認真的理解,導致學生也在這樣的狀況下蒙混過關,整體的教學效果也沒有表現(xiàn)出來。
3.品德課的案例不明確
當前的品德教師,在學生選擇案例的時候,經常會選擇一些童話般的故事,如龜兔賽跑、小馬過河等,這些故事雖然充分迎合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給予了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但是將它們運用到品德課堂的教學當中,卻有著相當大的不適應性。首先,這一類的故事都是以動物為例的,而且這些動物的原型又是人,但是學生并不理解這一層含義,僅僅以為這是一個童話故事,而其中的道德宣揚也僅僅存在于童話的世界里,與現(xiàn)實毫無聯(lián)系。其次,其中的主人公分別為兔子、烏龜、小馬等,試問小學生又如何從這樣的故事中獲得生活中的一些感知呢?這些內容屬于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但是他們的發(fā)生環(huán)境都與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完全脫節(jié),甚至完全接觸不到,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過多的產生一些較差的印象,盲目的認為自己所學的內容是一些動物之間的趣味故事,對于自己并不適用。在這樣的想法當中,學生的學習效率不斷下降,整體的教學效果也沒有得到充分的彰顯。
二、小學品德課堂教學誤區(qū)出現(xiàn)的原因分析
現(xiàn)如今的小學品德課堂,之所以出現(xiàn)了相當多的教學誤區(qū),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忽略了品德課的實質內涵,和學生一起盲目的認為它就是一門知識理論課。同時,受到了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與家長都十分看重學生的成績,對于品德課堂教學的開展方向,也主要從學生的知識學習出發(fā),而對他們品德修養(yǎng)的培育和形成,并沒有太大的關注。而且,教師在整個品德教學的過程中,擔當著最為主要的示范作用,如果教師并沒有在平時的生活中與品德課堂上所宣揚的內容保持較高的一致性,很容易使得學生對這些教學內容失去信心。此外,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很難接觸到小學品德課本上所存在的各種教學知識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F(xiàn)如今的社會,無論是家長還是身邊的其他大人,都在忙著完成自己的工作,沒有其他的時間去給予孩子較多的品德上的指導。因而,學生接觸不到這些內容,只能夠認為這些教學內容是十分抽象的,并沒有真實的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當中,對于它的學習,也僅僅能夠從書本上和教師的教學中學習。由于缺乏一定的實踐內容,整體的教學效益相當?shù)?。長久下去,必然會對小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響,不利于孩子的科學成長。
三、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的糾正方式
1.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
在實際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品德課堂的存在,更多是為了幫助學生們成長,是為了給予學生們前進的方向,是為了給學生們的成長形成良好的筑基。但是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教育明顯忽略了這一部分的內容,即使有部分的教師注意到,也僅僅是以一些言傳進行教育,并沒有做到身教,實質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為了改變這樣的教學狀況,教師行道樹積極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不再把思想品德課堂當成一門應付考試的課程來看待,而更多地放在學生的成長上,設置一些能夠幫助學生成長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內容,使得學生逐漸對品德課堂形成較為良好的印象,進而提高整體的教學效果。同時,學生的學習觀念也能夠在這樣的狀況下,得到教師的正確引導,重新深層次的認識思想品德這門課程,深切的學習其中的品德內涵,而不再單純的將它視為一門考試課程。同時,除了對其中的故事有著一定的興趣之外,對于其他部分的內容也會加以深層次的研究,使得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穩(wěn)步獲得提升。
2.給予品德課一定的實踐
在品德課堂的教學當中,對于誠信、自立等內容的教學,長期都是一種理論知識型的教學,學生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整體的教育過程也變得十分模糊。品德課本身不應該完全的止步于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賦予一定的實踐色彩。由于課堂上的時間有限,品德課教師可以與其他教師結合起來,共同進行思想品德內容實踐。此外,教師還可以布置一定的課下作業(yè),比如在學習孝敬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孩子們?yōu)樽约旱母改富蛘郀敔斈棠倘ハ匆淮文_,督促他們加以認真地完成,經過這樣的實踐,學生能夠重新審視品德課堂上的內容,進而積極的進行學習,整體性的優(yōu)化教學效果,無形之中,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3.選擇一些貼近生活的案例
在進行品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所選擇的案例對于品德主題的教學有著最為直接的促進作用。教師在實際的案例選擇當中,應當考慮這些案例的適用性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努力搜集一些當代的與小學生周圍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例,促使學生不再認為這些案例遙不可及,也不再認為其中的思想內涵與自己毫無聯(lián)系,進而深層次的掌握其中的一些知識內容,整體的教學效果也會得到全面性的優(yōu)化。
四、結束語
小學品德課堂上的教學,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為了取得較為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對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加以改觀,給予品德課一些實踐內容,并選擇最為切實的生活案例,以實質性的推動整體教學效果的改善。
參考文獻:
[1]王世暉.思想品德課與課外閱讀的有效整合[J].教育革新,2015,(12).
[2]劉阿甜.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意義與策略研究[J].讀與寫,2016,(10).
[3]王之曉,陳小華,徐娜.農村小學思想品德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青春歲月,2016,(01).
[4]謝曉穎.以導行為突破口,構建思想品德生活課堂[J].內蒙古教育,2016,(03).
[5]瞿輝.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上鼓勵學生說真話[J].新課程,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