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慧蘭
摘要:蝸桿和蝸輪組成的傳動副常用于減速傳動機構(gòu),以獲得較大范圍的傳動降速比,是兩軸空間成90°的交錯運動最佳運行機構(gòu),其傳動平穩(wěn)、噪聲小、降速比大,被廣泛應(yīng)用。車削大模數(shù)的多頭蝸桿會遇到很多難題,文章重點對六頭蝸桿的車削工藝難點與技巧進行研究分析,以提高車削技術(shù)和操作效率。
關(guān)鍵詞:六頭蝸桿;車削工藝;車削技巧;蝸輪;減速傳動機構(gòu) 文獻標(biāo)識碼:A
中圖分類號:TG511 文章編號:1009-2374(2017)10-0097-03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7.10.048
1 圖樣分析
(1)蝸桿是改變速比快慢最有效的傳統(tǒng)部件,是電機高速轉(zhuǎn)動的連接部件;(2)根據(jù)多線蝸桿使用要求,保證內(nèi)孔與齒形同軸度要求是多線蝸桿加工的工藝保證;(3)多線蝸桿的分度誤差是加工工藝的重要著眼點;(4)測量分度誤差應(yīng)使用單針或三針測量的方法;(5)使用工藝手段保證輔助工裝的質(zhì)量和精度;(6)粗車蝸桿時由于導(dǎo)程大、齒形深、切削面積大、要求剛性好,故采用一夾一頂?shù)难b夾方式,可大幅提高效率、增強工件剛性;(7)粗車齒形時采用垂直裝刀法安裝粗車刀、彌補因?qū)С探窃黾佣a(chǎn)生的切削力變化給刀具前后角造成的影響,防止產(chǎn)生切削振動和扎刀現(xiàn)象;(8)精車蝸桿采用兩頂尖裝夾的同時,還需采用帶限位的撥盤以提高裝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9)精車齒形時為保證精度和分度誤差采用最低轉(zhuǎn)速和點動方法利用慣性減速,底線—齒根圓實際位置尺寸要求定位零線為徑向刀尖的不變刻度值;(10)為保證切削順利選擇植物油做切削油可有效提高精車效率和精度。
2 蝸桿車削主要參數(shù)
六頭蝸桿導(dǎo)程:
分度圓處導(dǎo)程角:
車削與測量所需參數(shù):
蝸桿齒頂圓直徑:
蝸桿分度圓直徑:
蝸桿齒根圓直徑:
軸向齒頂寬:
軸向齒根寬:
3 蝸桿車削工藝流程
(1)材料正火處理;(2)用三爪卡盤夾毛坯外圓,伸出長度80mm,車端面、鉆中心孔,車夾頭;(3)調(diào)頭,劃線車總長至167.5m,鉆中心孔;(4)一夾一頂車外圓至Φ43mm;(5)夾Φ43mm外圓,頂另一端中心孔,車臺階軸外圓至Φ28mm,長度車至Φ50mm;(6)頭夾Φ43mm外圓,鉆孔,精車孔至Φ;(7)將車好孔的零部件加熱后將定位心軸(堵頭)壓入孔內(nèi),用三爪卡盤夾Φ28mm一端,活頂尖頂堵頭車大外圓至Φ42mm;(8)在Φ42mm外圓上劃六條導(dǎo)程線和六條齒頂寬線;(9)利用劃線分頭粗車軸向蝸桿;(10)利用小刀架分頭半精車蝸桿;(11)利用專用分度盤分頭,兩頂尖裝夾精車蝸桿;(12)用中心架修研中心孔,兩頂尖裝夾精車各外圓至尺寸要求。
4 蝸桿車刀刃磨
4.1 粗車刀的刃磨
(1)粗車刀刃磨時除考慮順刀面主后角在原后角的基礎(chǔ)上加大一個螺旋升角,而背刀面的后角不可磨出與理論后角相同的角度,否則背刀面的切削功能將喪失;(2)刀具刃磨時必須磨出法向裝刀對應(yīng)達到刀具的角度,即前低后高的形狀,使背刀面盡可能形成正前角或盡可能小的負前角;(3)刀具刃磨時,需磨出不小于20°的圓弧形徑向大前角,達到切削省力的作用。
由于蝸桿有較大的螺旋升角、齒形較深、切削面積大等特點,所以在刃磨粗車刀時要適應(yīng)工件加工余量大、切削深度大、切削輕快防止振動等,必須合理選擇車刀幾何參數(shù)。蝸桿要保證切削順利、進刀精確、速度快,應(yīng)做到“刀刀滿負荷、趟趟不跑空”,還要保證多線蝸桿的尺寸、形位精度。
4.2 半精車刀的刃磨
第一,半精車采用單面(順刀面)車削的方法,為此刀具的刃磨可采用順刀面按理論給定的度數(shù)刃磨,而背刀面可磨出大的負角以提高整體刀具的強度。
第二,由于在蝸桿齒面各點直徑不同,為此反映到齒根圓處和齒頂圓處的導(dǎo)程角大小也不同,故磨刀時刀尖部分的斜度要大些,而頂圓部分適當(dāng)可適當(dāng)小些,具體可參照下列數(shù)據(jù):(1)齒根處導(dǎo)程角:,;(2)齒頂處導(dǎo)程角:,;(3)分度圓處導(dǎo)程角:1,。
可見,刀具左側(cè)后角應(yīng)在刀尖處磨成,即。這樣刀具的后角實際上是變化值,不然按分度圓處導(dǎo)程角刃磨,可能會造成在壓槽深處刀具后角值不夠,刀具后角與工件齒形側(cè)面摩擦,無法切下切屑,會造成啃刀現(xiàn)象。在外圓處刀后角可磨成。
第三,半精車刀具后角的刃磨方法。
由圖2可知,刀具刃磨后角如下:,可取。(1)刀具刃磨時,其后角是變化的,蝸桿其齒深上各點的直徑不相等,它們各點處的導(dǎo)程角均不相同;(2)圖顯示牙槽底處的導(dǎo)程角為,其主后角為(),副后角為();(3)圖顯示分度圓處的導(dǎo)程角為,其主后角為,副后角為;(4)圖顯示齒頂圓處的導(dǎo)程角為,其主后角為,副后角為。
導(dǎo)程角的變化說明:模數(shù)較大時,須考慮導(dǎo)程角的變化對刀具后角的影響,即后角不是一個固定值,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斜面,且刀具后角在刀尖處最大,刀具后刀面是傾斜加旋轉(zhuǎn)的斜面。
4.3 精車刀的刃磨
蝸桿精車刀刃磨時刀頭寬度略小于齒根槽寬,軸向前角選擇0°。
5 工裝保證與車削技巧
5.1 粗車刀的安裝
蝸桿粗車刀必須按法向切削原理安裝,特別是六線大導(dǎo)程的螺紋車削中,由于螺旋升角在順刀面和背刀面差別很大,故容易造成背刀面出現(xiàn)嚴重的負切削現(xiàn)象,對刀具的壽命產(chǎn)生嚴重的影響。
5.2 精車刀的安裝
蝸桿精車刀水平裝刀。精車刀安裝對刀采用投影原理對刀,必須選用標(biāo)準樣板或萬能角度尺校驗。
5.3 定位心軸(堵頭)
定位心軸(如圖3)作用是利用工藝手段保證Φ外圓與蝸桿同軸,定位心軸為工藝工裝。
5.4 粗車技巧
用螺紋尖刀劃第1條導(dǎo)程線,以第1條線痕為基準向前搖小刀架移動一個軸向齒距(9.42mm)劃第2條導(dǎo)程線,以第2、3、4、5條線痕為基準依次向前搖小刀架一個軸向齒距劃第3、4、5、6條導(dǎo)程線。以右邊第1條導(dǎo)程線為基準,刀尖對準中心搖小刀架一個齒頂寬(2.52mm)距離,開車劃第1條齒頂寬線,依次順序劃出第2、3、4、5、6條齒頂寬線、、、、。
可使用30°左右的梯形螺紋車刀粗車蝸桿,不用小刀架分頭時可移動大拖板在兩齒頂寬線右側(cè)2mm處開始采用順刀面向左趕刀下刀車削左端,留劃線痕跡,完成六條螺旋槽齒根圓的粗車,要求尺寸一致。
5.5 半精車技巧
半精車分頭精度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精車的精度質(zhì)量。為此,蝸桿半精車不可再使用劃線方法完成,而要采用百分表與量塊合用分線方法進行蝸桿半精車。
如圖4所示,采用橫向進刀的方法半精車第1線蝸桿左順刀面面,以面為基準并確定零線位置,中刻度盤調(diào)到零位—向前搖小刀架一個軸向齒距(9.42mm),當(dāng)橫向進刀至中刻度盤零位時,左順刀面面半精車結(jié)束;以左順刀面、、、面為基準向前搖小刀架一個軸向齒距(9.42mm),完成、、、順刀面的半精車。調(diào)頭采用小刀架軸向趕刀的方法,從面起半精車面—半精車面—半精車面—半精車面—半精車面—半精車面。
用齒厚游標(biāo)卡尺測量控制法向齒厚,留1mm精車
余量。
5.6 精車技巧
六線蝸桿精車必須使用分度盤分頭,用兩頂尖裝夾精車蝸桿。分度的定位銷為錐銷,屬無間隙配合。與半精車類似,先精車面,面車削最大厚度對照表如下:
將工件調(diào)頭,精車面,并用單針測量方法采用小刀架趕刀精車,其他、、、、面同樣采用趕刀和單針測量的方法的進行精車。
5.7 車削難點
六線蝸桿由于導(dǎo)程比較大,車削過程中由于導(dǎo)程角大造成背刀面呈較大負前角,切削過程易出現(xiàn)下列問題:(1)大的負前角造成切削力增大;(2)切削熱增加,切削變形加??;(3)刀刃部分由原來的切削變?yōu)楣蜗鳎尩冬F(xiàn)象加?。唬?)可以看到背刀面的刀刃切削中處于嚴重負前角狀態(tài),螺旋角越大負前角越大。
為避免因負前角切削造成上述問題,為此工藝路線必須調(diào)整為將背刀面調(diào)改為順刀面的正前角切削。
6 蝸桿精度測量
由于齒厚游標(biāo)卡尺本身精度比較低,因此使用它測量法向齒厚很難保證其測量精度。為此,采用單針測量的方法可間接保證六線蝸桿的螺距誤差。
6.1 六線蝸桿粗車的測量
采用目測看劃線的方法車削,車削中以留有齒位劃線痕為目測的標(biāo)準。
6.2 六線蝸桿半精車測量
采用齒厚游標(biāo)卡尺以留有1mm精車余量為測量的目的。
6.3 六線蝸桿的精車測量
由于齒厚游標(biāo)卡尺本身精度等級偏低,精車測量采用單針測量為測量手段:
綜上,計算可得單針測量。
由于蝸桿分度圓公差值較大,使用單針測量的目的不在于控制公差的大小,而在于控制多線周節(jié)公差的一致性盡可能地好,這樣才可有效控制因分線而造成的螺距誤差,避免“大小牙”現(xiàn)象。
7 結(jié)語
蝸桿是機械傳動機構(gòu)中的重要部件,它以最少部件可達到設(shè)計降速比的傳動效果。由于蝸輪副傳動平穩(wěn)且噪音極小,要求蝸桿加工中必須具備良好的工藝工裝方可保證精度。
參考文獻
[1] 張銳忠.普通車工技能訓(xùn)練與鑒定指導(dǎo)[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
[2] 晏丙午.高級車工工藝與技能訓(xùn)練[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
[3] 陳望.車工實用手冊[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
[4] 北京第一通用機械廠.機械工人切削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
(責(zé)任編輯:蔣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