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人追問的地鐵安全問題,到一個公眾皆可托付的安全環(huán)境,到底需要走多久?
西安地鐵三號線號稱“西安最美地鐵”,平穩(wěn)與安全問題卻引發(fā)社會關注。3月13日,一名自稱陜西奧凱電纜公司內(nèi)部員工的“深喉”在天涯爆料:西安地鐵3號線使用的電纜質(zhì)量不過關。舉報人列出了電纜的具體規(guī)格,指出了危害性以及涉事的系統(tǒng)內(nèi)官員。事件立馬引起多家媒體介入。3月17日,西安市政府正式宣布,啟動對地鐵電纜問題的調(diào)查。3月20日晚,西安市政府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公布抽檢的5個樣品均不合格。西安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呂健表當眾鞠躬表達歉意,并承諾用最短時間,對問題電纜全部更換。
奧凱徹底栽了。幾天前還堅決否認舉報內(nèi)容的奧凱電纜責任人王志偉面對鏡頭下跪、悔罪,愿意接受法律制裁。他終于承認,“總價4000萬元左右的電纜,其中3000多萬元的電纜存在質(zhì)量問題”。
西安市地鐵3號線開建于2012年,奧凱公司恰恰也成立于2012年,只比地鐵開工早2個月。2014年,奧凱公司還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注冊了“萬勝”商標。就是這么一個成立不到五年,正式生產(chǎn)運營不到三年的企業(yè),且在成立之初的兩年間,四次被質(zhì)量技術監(jiān)督部門行政處罰劣跡斑斑的情況下,何以能夠拿下西安地鐵三號線工程,何以能夠頻頻擊敗行業(yè)老牌企業(yè),成為近些年該領域的標王,而且結交的都是“中字頭”的大客戶?又何以能夠在順利中標西安地鐵三號線一期工程一年后即獲得了陜西省工商局頒發(fā)的省著名商標稱號?究竟是誰把奧凱扶上馬?又是誰為奧凱保駕護航送一程?交通運輸領域中的招投標問題如何徹底轉變?“問題電纜”又折射出怎樣的“監(jiān)管虛設”和“責任短路”?所有這些人們心頭巨大的疑問,所涉及的不僅僅是責任認定及追究,更是安全環(huán)境如何構建的根本問題。如果不對其中的貓膩進行徹查,不管住可能存在的權錢交易,不堵住令人生疑的尋租漏洞,那么就算補救了一條地鐵線的安全,也難以真正筑牢安全的堤壩。畢竟人命關天,切莫等到釀成像“7·23”那樣的事故之后,才想起殷鑒不遠。
(圍繞著西安地鐵電纜事件的所有權力鬼祟,正在被一點點掘開,鋪陳于陽光之下。3月28日,西安市紀委公布了第一份問責名單,包括西安市質(zhì)監(jiān)局稽查總隊總隊長黎軍、原西安市地鐵辦副主任唐宏波在內(nèi)的12人,都在問責之列。)
媒體評點:城市公共安全是群眾安居樂業(yè)的基本保障,也是政府部門應該提供的基本公共產(chǎn)品。追究責任比公開道歉更為重要,制度建設也遠比危機公關更為根本,唯有針對安全隱患追查到底、問責到底,并以制度建設堵住漏洞,才能真正確保安全。社會公眾有理由期待西安在有了公開處理、不遮掩的良好開端后,能夠在追究責任和制度建設上做更多努力。唯有如此,才能讓城市更有安全感,讓開往春天的地鐵始終運行在安全的軌道上。(馬想斌《人民日報》)
話題拓展:公共利益與公共安全;“制度虛設”和“責任短路”;斬斷背后的黑色利益鏈條;堵住制度漏洞才有公共安全;警醒與反思……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光明網(wǎ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