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對我國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理解
      ——基于對Physical Literacy的解讀

      2017-06-22 12:19:07陳思同
      體育科學 2017年6期
      關(guān)鍵詞:個體概念身體

      陳思同,劉 陽,唐 炎,陳 昂

      CHEN Si-tong1,LIU Yang1,TANG Yan1,CHEN Ang2

      對我國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理解
      ——基于對Physical Literacy的解讀

      陳思同1,劉 陽1,唐 炎1,陳 昂2

      CHEN Si-tong1,LIU Yang1,TANG Yan1,CHEN Ang2

      1 前言

      2016年5月6日,國務(wù)院辦公廳發(fā)布了《關(guān)于強化學校體育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以下簡稱“27號文件”)。從內(nèi)容上來看,“27號文件”是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wù)院關(guān)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zhì)的意見》(以下簡稱“7號文件”)的延伸和細化。與“7號文件”的綱領(lǐng)性和指導性不同,“27號文件”在很多方面都體現(xiàn)了強化學校體育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具體措施,如明確提出了要加強體育教師的隊伍建設(shè);完善考試評價辦法,改變過去傳統(tǒng)進行學生體質(zhì)健康測試的單一手段,從與體育活動相關(guān)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全方面評價等措施。而最值得學界重視的是,“27號文件”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作為未來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標志著體育素養(yǎng)由學術(shù)概念轉(zhuǎn)向?qū)嵺`操作的序幕正式拉開。

      盡管國家政策從宏觀層面定位了未來我國學校體育的發(fā)展方向,強調(diào)了“體育素養(yǎng)”的地位和價值。但是,我國學界對“體育素養(yǎng)”的研究仍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在過去的近30年中,一些學者對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先后有多位學者對“體育素養(yǎng)”的概念提出了多種解釋[3,9-11,28,40,43,46]。迄今為止,我國學界對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界定尚無相對統(tǒng)一的表述,還曾出現(xiàn)過混淆的現(xiàn)象,也有研究泛化了該概念本應(yīng)有的特性。另一方面,近年來有關(guān)體育素養(yǎng)概念在實操層面的研究也逐漸展開。以于秀等[39]為代表的學者較早設(shè)計并開發(fā)了體育素養(yǎng)的測評工具,在實際中進行了應(yīng)用。但是,陳思同和劉陽[1]在比對了加拿大體育素養(yǎng)的測評體系后指出,我國的體育素養(yǎng)測評工具主要存在研制程序不完善、測評指標欠科學和體育素養(yǎng)總評指標缺乏三大問題。

      Physical Literacy這一概念自提出以來,經(jīng)過近30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得到了相對廣泛的認可[56,60]。在理論研究方面,英國學者Whitehead[108]最早從學術(shù)層面提出了Physical Literacy這個概念,引起了歐美學者的關(guān)注和探討。Physical Literacy是Whitehead基于哲學層面的研究,通過整合人的身體、認知、情況和行為等維度對身體活動的新思考。2010年,Whitehead及其團隊所出版的專著Physical Literacy:Throughout the Life Course[107]系統(tǒng)全面闡述了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成為了學術(shù)界研究Physical Literacy的經(jīng)典專著。隨著歐美學者研究的深入,不同學者以Whitehead對Physical Literacy概念的研究為理論基礎(chǔ),對Physical Literacy概念進行了更為全面的概念解析[60,72]。盡管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對Physical Literacy概念的解讀不同[91,102],但是這些研究基本都以Whitehead的研究為理論基礎(chǔ),因此,本文將Whitehead所提出的Physical Literacy概念視為是這方面研究的源概念。隨著Physical Literacy理論研究的推進,其實踐研究也在逐步推行中,其中,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代表,美國已于2014年將Physical Literacy納為體育課程的總目標[96],加拿大也于2015年研制出兒童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的測評工具[1,78]。

      本文旨在回顧我國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研究,并解讀Whitehead提出的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為我國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發(fā)展提供借鑒。

      2 我國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回顧

      我國學者對體育素養(yǎng)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這一時期,隨著素質(zhì)教育理念的興起[16,29],一些學者對體育教育應(yīng)該如何實施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真知灼見[9-11],體育素養(yǎng)的概念在此熱潮下誕生。

      2.1 概念的界定

      不同研究對體育素養(yǎng)的定義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目前我國有5種較為主流的定義。賴天德[9-11]認為,“體育素養(yǎng)是指體育的文化水平,主要包含體育意識、身體基本活動能力、基本運動能力、基本體育知識以及從事體育鍛煉、體育娛樂與體育欣賞的能力等”。在此基礎(chǔ)上,有研究認為,“體育素養(yǎng)是人的各種體育精神要素及其品質(zhì)的綜合,包括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技能、體育個體性、體育品德和體育行為”[3]。此外,還有學者對體育素養(yǎng)的概念以描述現(xiàn)象的方式進行了界定,余智[40]認為,“體育素養(yǎng)是在先天遺傳素質(zhì)的基礎(chǔ)上,通過后天環(huán)境與體育教育的影響所產(chǎn)生的,包括體質(zhì)水平、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行為、體育技能、體育個性、體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近幾年,一些學者對體育素養(yǎng)的概念重新進行了考察。他們以詞源辨析和形式邏輯的方式界定了體育素養(yǎng)的概念:“體育素養(yǎng)是指個體以先天遺傳素養(yǎng)為基礎(chǔ),通過家庭、學校體育教育及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對身體文化和精神文化內(nèi)在追求的綜合性文化塑造?!保?8]除了上述這些較為綜合的概念外,還有學者從單方面定義了體育素養(yǎng),如張洪潭[43]以運動技術(shù)視角提出的“體育素養(yǎng)指以運動技術(shù)為基礎(chǔ)的操作性知識水平和實踐成果”。這一界定僅從運動技術(shù)角度剖析了體育素養(yǎng),偏向操作層面,略顯單薄。

      綜上所述,我國關(guān)于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界定的視角和出發(fā)點有所不同,尚未統(tǒng)一。在諸多的提法中,賴天德的研究成為了后續(xù)許多研究的藍本和參照,他的“體育素養(yǎng)是指體育的文化水平”的觀點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可[3,39],可以被視為我國該領(lǐng)域研究的源概念。一些學者在賴天德的基礎(chǔ)上對體育素養(yǎng)的概念進行了不同視角的研究,豐富了此領(lǐng)域的研究成果。先前的研究還表明,體育素養(yǎng)是一個綜合性概念,與個體的身體、心理、社會、情感和行為等不同維度相關(guān)。

      2.2 本質(zhì)與內(nèi)涵屬性

      雖然我國關(guān)于體育素養(yǎng)的概念在表述上還未形成統(tǒng)一,但是,我國學者在概念界定上基本都認同體育素養(yǎng)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包含了多方面的內(nèi)容[3,9-11,28,40,46]。

      按照邏輯學的角度,體育素養(yǎng)的屬概念臨近文化素養(yǎng)[28],它的種差則是與體育有關(guān)的特性。而文化素養(yǎng)是素養(yǎng)的一種,是一種綜合能力。因此,我國學界所提的體育素養(yǎng)的本質(zhì)是有關(guān)體育的一種綜合能力。有必要指出的是,這里的體育是指體育教育。

      表 1 我國體育素養(yǎng)內(nèi)涵屬性的代表性研究Table1 Representative Researches Related to Attributes of Chinese Ti Yu Su Yang

      關(guān)于體育素養(yǎng)的特性有不同的提法(表1)。由于周建東的研究對體育素養(yǎng)的特性的歸納較為模糊、抽象,并未提出明確的屬性,在其提出的五大要素下,還能細分一些屬性,因此,該項研究不納入歸納。比較發(fā)現(xiàn)(表1),體育意識和體育知識是各項研究基本認可的屬性,這是大多數(shù)研究的共識,只是在表述上有所區(qū)別。體育意識是個體對體育的感覺、思維和判斷的綜合[40],是體育素養(yǎng)的重要特性。體育知識是個體對體育的認識水平的一種反映,能促成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意識。兩者是體育素養(yǎng)概念應(yīng)有的特性。

      運動參與、體育行為或者運動參與素養(yǎng)是多數(shù)研究較為認同的體育素養(yǎng)的特性。實際上,三者均是要表達“個體要有參與體育活動或運動的行為”之意。相比之前的研究,馮古首等[3]率先提出了這一特性。這一觀點強調(diào)了體育素養(yǎng)對個體行為的作用。一方面,“體育”本身就是建立在肢體的運動之上,個體的體育或運動行為是體育素養(yǎng)水平高低最直觀的體現(xiàn);另一方面,從效果的角度來講,體育活動或運動的行為對身體健康的促進作用已經(jīng)得到了論證[71],鼓勵或促進體育活動和運動的行為的發(fā)生,應(yīng)該是未來體育教育的重要導向。從課程設(shè)計的角度來講,運動參與已經(jīng)是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要求個體通過體育學習后,具有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態(tài)度和行為。課程目標明確強調(diào)了運動參與的地位,將其列為第一大目標。與此同時,現(xiàn)代體育科學研究采用了大量的行為學研究范式,針對如何改變個體的活動模式,促進身體活動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因此,個體的行為成為了現(xiàn)代體育學者研究的關(guān)注點。綜上所述,體育活動或運動的行為是體育素養(yǎng)特性之一,通過行為模式反映個體體育素養(yǎng)水平的高低。這里的體育活動和運動表達的意思相似,為了統(tǒng)一表述,將這一特性總結(jié)為體育行為。

      關(guān)于運動技能、體育技能、運動能力、基本運動能力等不同表述的討論,實際上表述的意思相同,即個體在體育行為中通過身體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首先,需要肯定的是這種能力與體育素養(yǎng)存在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實證研究已經(jīng)表明,運動技能或運動能力與體育行為[55,73,77,81]和健康產(chǎn)出[55,68,98,99]之間存在明確的關(guān)聯(lián)。同時,運動技能、體育行為以及健康效果是體育教育育人的三個主要目標。學生通過體育學習,一是為了掌握運動技能,二是為了維持適當?shù)捏w育行為,三是促進健康。從體育教育的目標和運動技能對其他特性的作用而言,運動技能也應(yīng)該是體育素養(yǎng)的特性。在體育素養(yǎng)的語境下,運動技能和體育技能所表達的內(nèi)涵較為一致,都指向身體在運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綜合能力。因此,統(tǒng)一表述,將體育技能作為體育素養(yǎng)的特性之一。

      體質(zhì)基礎(chǔ)或體質(zhì)水平是相對較新的研究觀點,也被視為體育素養(yǎng)的一個特性[28]。但是,從體質(zhì)的概念來看,這一提法值得商榷。“體質(zhì)”是我國特有的詞匯,與西方語系的“physical fi tness”相似。體質(zhì)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明確的界定,指“人體的質(zhì)量,它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的基礎(chǔ)上表現(xiàn)出來的人體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等綜合的、相對穩(wěn)定的特征。包含身體發(fā)育、身體機能、身體素質(zhì)和運動水平、心理發(fā)育水平、適應(yīng)能力五方面”[8]。從體質(zhì)的定義來看,“體質(zhì)”與“體育素養(yǎng)”有著相似的特性,主要是在心理和適應(yīng)方面,與體育素養(yǎng)的特性有重復的地方。但是,現(xiàn)階段的體質(zhì)概念在理解和操作上都偏向人體的生理層面,與身體形態(tài)、運動素質(zhì)和生理機能相關(guān)。同時,提高學生體質(zhì)健康水平是近年來學校體育工作和體育教育實踐重點關(guān)注的方面。兒童青少年體質(zhì)健康已經(jīng)成為評價學校體育工作,體育與健康課程效果的核心內(nèi)容。盡管體質(zhì)概念的內(nèi)涵較為豐富,但是目前的體質(zhì)仍以人體的生物層面為主,與體育素養(yǎng)在人身體維度方面的水平有所契合。綜合上述考慮,體質(zhì)基礎(chǔ)或體質(zhì)水平是體育素養(yǎng)的特性之一,鑒于體質(zhì)健康存在一定的遺傳因素,在表述上建議用“體質(zhì)水平”作為體育素養(yǎng)的特性。

      關(guān)于體育素養(yǎng)的其他屬性,如體育道德、體育個性、欣賞體育比賽的能力等,這些屬性在以往的研究中(表1)都是體育素養(yǎng)的屬性。但是,這些屬性是否合理仍需要思考。這些概念在轉(zhuǎn)化到操作層面的研究時存在不足,如體育道德,至今仍沒有較好的操作定義和測量工具。此外,更為重要的是,一個概念尤其是學術(shù)概念應(yīng)保持其“相對獨立性”,避免概念的泛化。從目前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屬性來看,已經(jīng)由原來的具體概念變成了較為寬泛的構(gòu)念,以“基本生存要素”為例,這一要素包含了更多具體的屬性,如飲食、睡眠等。因此,為了避免概念的泛化,加強操作研究的連貫性,本研究認為上述的元素不適宜作為當下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屬性。

      從當前的研究來看,不同研究對于體育素養(yǎng)的特性提出了基本相似的構(gòu)成,但是體育素養(yǎng)究竟應(yīng)該包含哪些特性,還需要進一步探索。但是,應(yīng)該看到,當前我國學界對于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認知還存在定義不清晰、屬性不明確、理念和價值過于局限在體育學科當中,未能突破到關(guān)乎人類發(fā)展的生存當中。相對而言,國外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發(fā)展有很多值得我國學界借鑒的地方。

      3 Physical Literacy概念的提出、解讀、漢化與價值

      Physical Literacy是指“個體在一生中維持適當水平身體活動所需的動機、信心、身體能力、知識和理解”[107]。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社會發(fā)展和教育改革對體育教育和體育運動的影響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體育概念的分化和異化。面對這些問題,Whitehead希望以新的視角解決由體育概念的分化造成的功能演變和困惑。由此,她將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在哲學層面上歸納為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以建立和發(fā)展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

      3.1 Physical Literacy概念的提出

      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西方發(fā)達國家逐步陷落于“由身體活動不足帶來的人口健康危機”和“體育教育的發(fā)展偏誤”之中。當時,西方發(fā)達國家正處于肥胖率和超重率加速增加的情形之中[52,59,67,75,84,88,89],這一嚴重的不良趨勢給西方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健康和經(jīng)濟負擔[62]。同時,由于社會發(fā)展的變革,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身體活動不足和久坐行為的增加導致了慢性疾病發(fā)病率的上升[47,53,74,86,93]。尤其是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不足會影響未來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更是引發(fā)了社會的擔憂。由于發(fā)展定位的偏誤,使得西方發(fā)達國家將體育教育工作定位于發(fā)展高水平的競技運動,重視學生中具有運動天賦的精英選手,而忽視了普通學生的運動訴求[107],造成了教育的公平失衡,也偏離了體育教育促進兒童青少年的運動與健康的初衷[49]。Whitehead在其專著Physical Literacy:Through a Life Course中闡述了提出Physical Literacy的4個主要原因[107],其中3個原因與當時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社會背景有關(guān):1)兒童青少年發(fā)育階段的運動不足會影響他們的體質(zhì)健康[71]、認知能力[21]和學業(yè)成績[87]等;2)發(fā)達國家因身體活動不足造成的人口健康問題寄望通過身體活動促進的方式得到緩解;3)包括英國在內(nèi)的發(fā)達國家,體育教育工作偏向高水平的精英競技運動,忽視了對普通大眾學生的運動促進。有鑒于此,Whitehead以新的視角對身體活動在哲學層面上進行了思考,希望通過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基于當時的社會背景,Whitehead結(jié)合自身對哲學理論的研究,尤其是一元論、現(xiàn)象學和存在主義兩大哲學理論[106],以及這兩大哲學流派的理論契合點——具身性(embodiment),結(jié)合體育教育的相關(guān)理論,提出了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在西方哲學的發(fā)展過程中,一元論的價值已經(jīng)得到了世界哲學界的認可。其中心觀點認為:人的身體和思維是相互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這為Whitehead提出Physical Literacy,強調(diào)身體的價值奠定了最根本的理論基礎(chǔ)。而現(xiàn)象學是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chuàng)立的,其中心思想可以簡述為:個體通過自身的經(jīng)驗去感知外部世界[2,24]。現(xiàn)象學的問世吸引了大量后續(xù)研究。一些學者在此基礎(chǔ)上又發(fā)展了“存在主義”[25]。存在主義的精髓可以理解為:個體創(chuàng)造了自我并且與外部世界進行交互[25]。這兩種哲學理論都認為:個體是“與周圍環(huán)境所產(chǎn)生的一切交互作用的結(jié)果。而交互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就是人類在各方面維度,如身體、思維等的具體維度的體現(xiàn)”。這種新的抽象概念被西方的先哲,如海德格爾、梅洛龐帝和薩特等人發(fā)展成為了具身性,也稱具體認知。它立足于反笛卡爾二元論的哲學立場,經(jīng)過現(xiàn)象學和存在主義的理論整合,發(fā)展成為一種新的哲學觀點[14,15,32,34]。隨著認知科學的發(fā)展,具身性的科學理論研究框架逐漸發(fā)展起來,成為了認知科學發(fā)展的一個新方向[32,35]。具身性的中心觀點認為,抽象思維的認知活動根植于身體的活動之中。也就是說,身體是我們的人類認知活動的主體[15,35],具有認知價值和作用[15,32-35]。這樣的理論對于教育行為而言,尤其是身體的教育(體育教育),意在強調(diào)身體不是進行認知和獲取知識的障礙,突出身心一體和心智統(tǒng)一的教育立場[33],重新定位身體的價值和作用。

      Whitehead以這些哲學理論為基礎(chǔ)逐步發(fā)展了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首先,Whitehead質(zhì)疑身心二元論提出的“身體是一個獨立的機器,與心智(思維)是割裂的”的觀點。因為,二元論在當代哲學體系中面臨的困境已經(jīng)被證實[34]。因此,她贊成“身心是相互融合的”一元論觀點。其次,西方哲學認為“具身性”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基礎(chǔ)[31,65],是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具身性強調(diào)身體(感官系統(tǒng)和運動系統(tǒng))是參與認識的,不同的身體意識會帶來不同的身體體驗,進而產(chǎn)生不同的認知。近幾年來,有關(guān)“具身性”的研究從哲學思辨逐步過渡到實證研究,已經(jīng)在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中證實了“具身性”的存在及作用[36,70,76,110]。因此,“具身性”突出了身體的價值,意在強調(diào)[31,34,35]:1)身和心是統(tǒng)一的;2)人的身心連接是通過身體的感官感覺和運動體驗建立認知;3)人對客觀世界的知覺依賴于身體作用于世界的活動,身體的活動影響著人對世界的認識;4)心智是具體的,它建立在身體結(jié)構(gòu)和運動體驗的基礎(chǔ)上,和身體、外界環(huán)境融合為有機的身心連接整體。與此同時,Physical Literacy的提出還蘊含相關(guān)的體育教育理論知識。從提出方式來看,Whitehead在博士階段的研究就是運用存在主義和現(xiàn)象學的理論基礎(chǔ)對體育教育進行思考[107]。也就是說,她是運用兩大哲學體系的思想試圖解決體育教育中的實際問題。這與體育教育理論產(chǎn)生了直接聯(lián)系。由此,Whitehead以一元論、現(xiàn)象學和存在主義以及具身性,結(jié)合體育教育的相關(guān)理論發(fā)展了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

      3.2 Physical Literacy概念的解讀

      明晰概念是理解Physical Literacy的首要前提。從理解上講,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由于其抽象的哲學理論背景不太易于理解,因此對其概念的辨析尤為重要。

      從詞源上看,Literacy——素養(yǎng)是一個普遍的概念。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對“素養(yǎng)”一詞的解釋是:“素養(yǎng)不僅僅是閱讀和寫作,還關(guān)乎我們在社會中如何進行交流溝通,并且包括與知識、語言和文化這三者相同的社會實踐和社會關(guān)系。”[104]以人類生存的角度來看,個體只有處于死亡狀態(tài),素養(yǎng)才會消失??梢钥闯觯八仞B(yǎng)”是生命過程中關(guān)乎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綜合能力。Physical,中文譯為“身體的”,是一個形容詞。在Physical Literacy這個術(shù)語中,Physical作為對Literacy的修飾詞,限定了Physical Literacy的性質(zhì)。從字面上理解,Physical Literacy是“有關(guān)身體的素養(yǎng)”。結(jié)合Physical Literacy的定義,“Physical Literacy describes as motivation,confidence,physical competence,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that individuals develop in order to maintain physical activity at an appropriate level throughout their life”(個體在一生中維持適當水平身體活動所需的動機、信心、身體能力、知識和理解)[107]??梢钥闯觯琍hysical Literacy首先沿襲了Literacy的特性,關(guān)乎個體的整個生命過程(throughout their life)。這表明,Physical Literacy伴隨著人類的出生到死亡,與人類的生存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其次,Physical Literacy的理論基礎(chǔ)——具身性表明,身體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方式,突出了身體對人類生存發(fā)展的重要性。在當前的學術(shù)體系中,能夠以身體作為媒介參與認識世界的過程,并且對身體的認識到達哲學層面理解的事物,“身體活動”是最為契合的“事物”。哲學意義上的“身體活動”的價值是人類通過肢體的一系列運動產(chǎn)生對外部世界的感知,進而得到關(guān)于外部世界的經(jīng)驗,反饋于自身,滿足我們在身體、精神等方面的需求。這正是具身性的價值所強調(diào)的,通過身體認識世界,進而對自身加以改造,對心智加以發(fā)展。再次,Physical Literacy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人類的身體活動(individuals develop in order to maintain physical activity at an appropriate level)。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是一個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的人體運動[50]。經(jīng)典的社會生態(tài)學模型闡述了影響身體活動的因素[50],如人際關(guān)系、身體素質(zhì)、運動技能等。因此,維持身體活動一定建立在心智和身體綜合交互上。Whitehead對Physical Literacy的定義強調(diào)了維持身體活動的動機、信心、身體能力、知識和理解。這表明,身體活動的維持需要身心連接多方面的整合。綜上所述,Physical Literacy的本質(zhì)可以理解為“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維持身體活動所需的綜合能力”。

      進一步分析Physical Literacy的內(nèi)涵屬性(表2),可以看出其包含6項內(nèi)涵特性(包含一項附屬特性,Aa項),涉及到身體、心理、社會、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維度。Whitehead對六大特性進行了的論述。

      首先,特性A,Whitehead從動機角度闡述了Physical Literacy是利用個人的運動潛能創(chuàng)造高質(zhì)量生活的生命過程(by the motivation to capitalize on innate movement potential to make a signif i 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quality of life)。這種動機潛能是與生俱來的,適合所有人群,但因他們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而異(will be particular to the culture in which they live)[107]。在這種動機潛能背后,是人類建立在具身性上對身體的信心,通過參與身體活動產(chǎn)生積極的生存態(tài)度,提高生活質(zhì)量。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動機已經(jīng)被視為是影響身體活動的決定因素[50,82,92]?,F(xiàn)有的研究表明,動機水平的高低能夠預(yù)測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水平[94,97,112]。此外,身體活動的動機水平對于不同年齡段人群的身體活動也存在預(yù)測效應(yīng),能夠在身體活動的干預(yù)中起到關(guān)鍵的作用[51]。追蹤研究則表明,兒童青少年早期的身體活動水平與成年時期的身體活動水平相關(guān)[101]。因此,動機對于身體活動有重要的作用。就Physical Literacy中的動機屬性而言,該屬性旨在幫助個體認識具身維度,肯定自身身體的能力,進行足量的身體活動。

      特性B強調(diào)了運動(move with poise,economy and confi dence)對Physical Literacy的重要性。人體運動是人類利用、管理身體具體維度的媒介,如肌肉系統(tǒng)是管理身體部位在物理和社會環(huán)境里實施能力的媒介。有必要提及的是,這里的人體運動既非普通人群所認為的“跑跑跳跳”,也非以具體項目,如籃球、足球等為導向的活動,而是指任何身體部位產(chǎn)生動作效果的運動形式。因此,這里的“運動”所指范圍較大,從細微的手指活動——寫字、繪畫等,到全身的肢體運動——跑步、攀登等。因為,運動(movement)是用身體活動來應(yīng)答人類具身性需求的具體形式[107]。從Whitehead的分析來看,這種“運動”的范圍和形式廣而多,強調(diào)的是身體管理,以適應(yīng)不同的環(huán)境。在人類的動作發(fā)展中,對身體的管理,主要可以通過平衡和身體的動作控制達到整個軀體的管理[64]。因此,Physical Literacy的這項內(nèi)涵屬性表明了身體管理的重要性,也強調(diào)了一些關(guān)鍵動作能力的不可缺失性。

      特性C表明個體在參與運動或身體活動時所需具備的判斷、識別和應(yīng)答能力(“reading” all aspects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107]。Whitehead將這一特性形象地稱為“閱讀”(reading)。這一特性本質(zhì)上是對外界環(huán)境的情況做出決策以更好發(fā)揮運動潛能,實現(xiàn)具身性的價值。這里的外界環(huán)境包含了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108]。具備Physical Literacy的個體都應(yīng)該能準確判別和應(yīng)答這些環(huán)境對身體的挑戰(zhàn),應(yīng)對自如。該項屬性側(cè)重于個體對外界環(huán)境的判斷,通過合理的判斷及應(yīng)答以滿足不同的身體活動需求。事實上,Whitehead這里所強調(diào)的則是個體需要能夠在不同環(huán)境下通過合理的認知,創(chuàng)造身體活動的條件,保持合適的身體活動水平。此外,通過這種合理的認知,個體最終能夠應(yīng)答環(huán)境的變化,最終達到完成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程度。

      特性D是對具備Physical Literacy的個體在情感方面的表述。通過豐富的身體活動經(jīng)歷,個體能夠產(chǎn)生良好的自我感覺以及自信(an articulate intera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will engender positive self-esteem and self-conf i dence)。這種感覺源自個體具身維度與外界環(huán)境的有效交互。通過有效的交互,個體的能力通過不同形式,如語言、認知等,進而對身體運動產(chǎn)生自信、自尊和良好的自我感覺(如愉悅感)。結(jié)合現(xiàn)有的實證科學,Whitehead對這一特性的闡述意在強調(diào)通過身體活動建立積極的自我情感?,F(xiàn)有的科學證據(jù)表明,充足的身體活動能夠?qū)η榫w和心理健康帶來積極的作用[48,85,105],進而能夠帶來更好的認知。一方面,Physical Literacy的“身體和心智”并重的觀念相吻合;另一方面,實證科學的數(shù)據(jù)也證明,“身體”的優(yōu)化能夠促進“心智”的優(yōu)化,一定程度也印證了具身性的哲學意義。因此,特性D體現(xiàn)了Physical Literacy“身心兩健”的價值。

      特性E旨在說明身體對人際溝通的作用。在身體運動中,人與人非語言的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成為人際溝通關(guān)注的重點。通過個體某方面的具身維度,如:眼神、肢體動作等,實現(xiàn)與他人的交流,成為重要的人際溝通手段。具備Physical Literacy的個體能夠通過觀察他人具身維度的表現(xiàn),判斷他人的處境以建立有效人際溝通的關(guān)系。特性E體現(xiàn)了Physical Literacy的“遷移價值”:通過積極有益的身體活動,尤其是身體維度方面的交流,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從哲學層面上講,身體作為感受經(jīng)驗和傳遞信息的基礎(chǔ),能夠通過動作表達自身的感情,并與他人建立交互關(guān)系。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對他人肢體動作等的判斷,可以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信息。因此,通過身體活動建立人際溝通關(guān)系,是Physical Literacy所涉及情感維度的有益價值。

      特性F強調(diào)具備Physical Literacy的個體能夠?qū)\動的元素和效果進行自我分析,以明白運動和健康的具身維度,達到以運動促健康的目的。具備Physical Literacy的個體能夠理解運動對健康的益處,掌握為健康運動的基本原則。特性F的價值則在于個體需要掌握促進身體活動的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判斷自身情況,促進健康的能力。身體活動作為近年來體育學者大量研究的科學命題,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巨大的健康價值。就身體活動和健康之間而言,只有規(guī)律的、強度適宜的身體活動才能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58,83,111]。而如何運用好這些現(xiàn)有的知識,則是Physical Literacy所強調(diào)的。因此,F(xiàn)屬性強調(diào)利用合理的運動與健康知識更好地指導個人進行身體活動,從而真正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

      3.3 Physical Literacy概念的漢化

      在本研究搜集到的可以考證的中文文獻中,Physical Literacy概念最早見于2014年一位體育學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作者將Physical Literacy譯為“體育素養(yǎng)”[41]。隨后,汪曉贊[19]也將Physical Literacy譯為“體育素養(yǎng)”。也有研究將Physical Literacy譯為“身體素養(yǎng)”[42],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理解和翻譯方式帶來的表述差異。兩種表述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視角。將Physical Literacy譯為“身體素養(yǎng)”,是對Physical Literacy進行字面直譯所得出的中文翻譯。Physical Literacy譯為“體育素養(yǎng)”則是基于對“體育教育應(yīng)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的考察[19]。那么,Physical Literacy的中文翻譯應(yīng)該為何,是“身體素養(yǎng)”還是“體育素養(yǎng)”,這一問題應(yīng)嘗試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方面,基于前文對Physical Literacy的本質(zhì)和內(nèi)涵特性的分析,Physical Literacy的本質(zhì)可以理解為“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維持身體活動所需的綜合能力”。隨著學界對“體育”理解的發(fā)展[45],體育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身體活動[12,17],這與Physical Literacy存在一定程度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Physical Literacy作為身體活動在哲學層面上的思考,在漢語的環(huán)境下可以將其視為是對“體育”的一種理解。此外,在當前我國的學術(shù)體系中,能夠以身體作為媒介參與認識世界的過程,并且對身體的認識到達哲學層面理解的事物,“體育”是最為契合的。我國學者對“體育”的研究從最早建立體育學科到現(xiàn)在重視實證科學,都主張“身體”和“心智”并重的研究思路[5,6,13,22,23,26,36]。這種“身心合一的體育思想”,旨在通過體育促進人達到“身心兩健”,最終達到促進全人發(fā)展的目的。另外,Physical Literacy的內(nèi)涵特性也透露出濃厚的“體育”色彩。表2中的A、Aa和B三項,其共同的關(guān)鍵詞就是運動(move,movement)?!斑\動”作為一個具有動詞性質(zhì)的名詞,在不同學科中,如物理學、化學等都有相對應(yīng)的內(nèi)涵。在“體育”這一事物中,運動是體育的核心和基本手段[18]?!斑\動”這一概念是想表達兩種含義:一是指專門體育項目的稱謂,如籃球、排球;二是指所有體育領(lǐng)域的共同特征,身體活動[18]。作為Physical Literacy的重要核心元素,運動作為身體的動作形式,構(gòu)成了與體育的聯(lián)系。因為沒有運動的體育無法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體育[18]。特性C、D和E都通過“運動”,構(gòu)建了身體與他人交互、與環(huán)境交互,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事實上,體育所要最終實現(xiàn)的就是達到“身心兩健”的目的。最后一項特性F,則是對運動有關(guān)知識的綜合,表現(xiàn)在個體對運動、身體等方面的綜合認知。這些與運動、健康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在我國學術(shù)界,通過“體育”一詞都全部納入,與“體育”存在強有力的聯(lián)系。因此,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建立在對身體的哲學認識上,Physical Literacy的內(nèi)涵特性有著強烈的“體育”色彩。鑒于此,Physical Literacy的中文翻譯為“體育素養(yǎng)”是可以采納的。

      表 2 Physical Literacy概念的內(nèi)涵屬性Table2 Attributes of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Literacy

      另一方面,Whitehead提出并發(fā)展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與體育也息息相關(guān)。首先,Physical Literacy的提出是Whitehead在其博士階段研究中,以存在主義和現(xiàn)象學對體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的思考及啟示[109]得到的一個新概念。也就是說,Physical Literacy的提出是源于對體育教育的一種新思考,與體育教育存在關(guān)聯(lián)。其次,Whitehead提出Physical Literacy也是為了代替“成為受過體育教育的人”(being physically educated)這一口號[108]。“受過體育教育的人”從理解上,偏重教育,有被動接受的意思[42]。改為Physical Literacy能夠突出個體的主動學習性,強調(diào)個體的重視和參與。同時,因為該表述強調(diào)“受過”,僅僅注重這一過程。而對于“受過”之后應(yīng)該達到什么樣的程度沒有導向性的預(yù)期。改為Physical Literacy,能夠反映體育教育應(yīng)該將個體培養(yǎng)到什么程度,給體育教育活動明確了目標。再次,Whitehead在經(jīng)過研究后提倡體育教育應(yīng)該把培養(yǎng)個體“成為具備Physical Literacy的人”作為目標[106],提升了體育教育的現(xiàn)實價值。

      此外,有必要指出的是,翻譯成“身體素養(yǎng)”會造成理解上的偏頗。因為“身體素養(yǎng)”會給人以注重身體功能的感覺,使得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停留在生物學層面,也會在概念上造成回歸二元論的誤解。從Physical Literacy的特性及其特性之間的關(guān)系來看,Physical Literacy對人的作用不止于身體,還有對行為、情感、社會和心理維度方面的作用。實際上,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是體育教育實踐的產(chǎn)物。作為教育的一部分,體育教育也具有對人全面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從Physical Literacy的定義、本質(zhì)和特性來看,既有對生理維度的目標,也有對心理維度和社會發(fā)展等方面的目標。因此,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將Physical Literacy翻譯為“體育素養(yǎng)”更為合適。

      3.4 Physical Literacy的價值

      Physical Literacy概念的核心理論基礎(chǔ)“具身性”賦予了這一概念更為豐富的價值。首先,“具身性”的核心觀點就是“身體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媒介”。這一觀點凸顯了身體的價值,強調(diào)身體對于人類的發(fā)展不止是具有生物層面的“強健體魄”的作用,更對心理的感受起到關(guān)鍵基礎(chǔ)性的作用。Physical Literacy以此為基礎(chǔ),也意在表明運動或體育活動不僅對人的身體產(chǎn)生作用,還會對心智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Physical Literacy概念更進一步地排斥二元論的“心高于身的等級結(jié)構(gòu)論”。這也是Whitehead質(zhì)疑二元論的基本理論支柱之一。其次,Physical Literacy是“維持身體活動所需的綜合能力”。該表述隱含了與我國學術(shù)界類似的終身體育思想。終身體育思想的要義就是“個體在一生中要適當?shù)貐⑴c身體活動,保持體育鍛煉的習慣”[20]。體育活動作為身體活動的一種形態(tài),是現(xiàn)代人追求積極健康生活,提高生存質(zhì)量的必需行為。就Physical Literacy的本質(zhì)來看,身體活動的維持不僅是一種生活形態(tài),更是為人類的生存發(fā)展提供了優(yōu)化身體的機會。因此,Physical Literacy隱含著終身體育思想的價值。此外,Physical Literacy在教育系統(tǒng)中作為體育課程目標深化了體育教育的作用,使得體育課程作為一種教育載體,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以新版的美國體育課程標準National Standards & Grade level Outcomes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簡稱K-12)為例,課程目標以5條標準為線索,形成5部分的內(nèi)容范疇[42,96]。標準中的5個方面涉及身體能力、知識理解、認知情感、行為參與和社會適應(yīng)。從Physical Literacy的教育目的出發(fā),體育教育對人全方面的培養(yǎng)不再停留于簡單的生物學層面。因此,Physical Literacy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強調(diào)身體的價值、蘊含終身體育思想和促進個體全面發(fā)展3個方面??傮w而言,Physical Literacy的價值對人類生命歷程中促進生存和發(fā)展的質(zhì)量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4 對我國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啟示

      國外體育素養(yǎng)的概念突破了停留在“體育”之內(nèi)的理念和價值,其本質(zhì)“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維持身體活動所需的綜合能力”,將“體育”的價值延展到對人類的整個生命過程;其維度涉及身體、行為、情感、心智等多個方面,從哲學層面將體育所能夠?qū)崿F(xiàn)的價值整合到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中,其蘊含的強調(diào)身體的價值、蘊含終身體育思想和促進個體全面發(fā)展進而促進人類在生命歷程中提高生存和發(fā)展的質(zhì)量等,對于我國學術(shù)界重新認識體育素養(yǎng)的概念有理論層面的價值。因此,在借鑒Physical Literacy概念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我國關(guān)于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相關(guān)研究,體育素養(yǎng)的概念可以被理解為:人類在生命過程中獲得利于全人生存發(fā)展的運動要素的綜合,包括體育意識、體育知識、體育行為、體育技能、體質(zhì)水平。這些屬性中,體育意識是指個體參與利于生存發(fā)展的運動的動機;體育知識是指個體獲得的利于生存發(fā)展的運動的知識;體育行為是指個體的利于生存發(fā)展的運動模式;體育技能是指個體在利于生存發(fā)展的運動中展現(xiàn)的動作能力;體質(zhì)水平是指個體體質(zhì)健康水平,反映個體身體形態(tài)和身體機能等方面的情況。

      5 結(jié)語

      國內(nèi)、外體育素養(yǎng)概念是近30年來,各國學者關(guān)注的研究熱點。在不同學者的努力下,國內(nèi)、外體育素養(yǎng)概念及其相關(guān)研究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但是相比之下,我國的研究稍顯滯后。一方面,我國學界關(guān)于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和統(tǒng)一,對于體育素養(yǎng)的基本理論問題仍無明確的定論;另一方面,我國的相關(guān)實踐研究尚無重大突破。相比美國的K-12標準[96]、加拿大的CAPhysical Literacy體育素養(yǎng)測評體系[1,78],我國在實踐層面對體育素養(yǎng)的研究仍然偏少,未能取得實質(zhì)性進展。英格蘭、加拿大、美國等8個國家(地區(qū))已經(jīng)在各自的轄區(qū)開展了大范圍的社會行動[103],旨在幫助民眾普及體育素養(yǎng)概念,提高民眾體育素養(yǎng)水平,促進健康生活方式。2016年,我國教育界正式出臺了關(guān)于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報告[44]。該報告將“健康生活”納入到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內(nèi)容中[44]。作為包含健康元素的體育素養(yǎng),也應(yīng)該在發(fā)展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過程中發(fā)揮應(yīng)有的作用。上海市教委最新制定的《上海市學校體育十三五規(guī)劃》明確提出“全面評價學生體育素養(yǎng)水平”的指導方針,是目前為止國內(nèi)首個提及“體育素養(yǎng)”的地方性規(guī)劃。

      Physical Literacy在我國學術(shù)界的時間較短,學界尚處于基礎(chǔ)的摸索階段,對這一概念的理解還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同樣,我國對體育素養(yǎng)的概念也處于發(fā)展認識的階段,更需要進一步系統(tǒng)探討。無論是Physical Literacy還是我國本土的體育素養(yǎng)的概念,體育教育界對這兩個概念的探索仍需要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為后期的研究提供堅實的學理基礎(chǔ)。

      [1] 陳思同,劉陽. 加拿大體育素養(yǎng)測評研究及啟示[J]. 體育科學,2016,36(3):44-51.

      [2] 鄧曉芒. 胡塞爾現(xiàn)象學導引[J]. 中州學刊,1996,18(6):65-70.

      [3] 馮古首,王勇慧. 體育素養(yǎng)教育模式研究[J]. 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1999,14(2):24-26.

      [4] 高鵬飛,周小青. 社會距離與行業(yè)失范:學校體育課程價值的反思[J]. 體育與科學,2016,37(3):63-68.

      [5] 胡科. 體育:可能世界的身體籌劃[J]. 體育學刊,2016,23(4):1-6.

      [6] 胡科. 體育本質(zhì)研究的迷思與轉(zhuǎn)向[J]. 體育學刊,2015,22(5):5-10.

      [7] 黃春林. 大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yǎng)現(xiàn)狀及培養(yǎng)對策[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24(Supplement 1):74-75.

      [8] 江崇民,張一民. 中國體質(zhì)研究的進程與發(fā)展趨勢[J]. 體育科學,2008,28(9):25-32,88.

      [9] 賴天德. 關(guān)于深化學校體育改革的若干問題[J]. 體育科學,1990,11(3):7-11,20,93.

      [10] 賴天德. 試論素質(zhì)教育與學校體育改革(上)[J]. 中國學校體育,1998,18(1):64-66.

      [11] 賴天德. 試論素質(zhì)教育與學校體育改革(下)[J]. 中國學校體育,1998,18(2):62-64.

      [12] 劉媛媛. 身體?感性?自由——體育本質(zhì)新詮釋[J]. 體育科學,2007,27(11):70-73.

      [13] 律海濤. 吳蘊瑞體育思想及其核心價值[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2):25-28.

      [14] 馬德浩,季瀏. 體育的身體之維:基于梅洛?龐蒂哲學的思考[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8(4):76-79,94.

      [15] 孟偉. 如何理解涉身認知?[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23(12):75-80.

      [16] 潘懋元. 試論素質(zhì)教育[J]. 教育評論,1997,13(5):6-8.

      [17] 任杰,劉卓. 體育的本質(zhì)和功能[J]. 體育學刊,2002,9(4):5-7.

      [18] 唐炎,宋會君. 體育本質(zhì)新論[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19(2):36-38.

      [19] 汪曉贊,尹志華,HOUSNER L D,等. 美國國家體育課程標準的歷史流變與特點分析[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41(2):8-15.

      [20] 王則珊. 終身體育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4,17(1):9-13.

      [21] 溫煦. 體育鍛煉對青少年認知能力和學業(yè)表現(xiàn)的影響: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J]. 體育科學,2015,35(3):73-82.

      [22] 吳貽剛,王瑞平. 論吳蘊瑞體育思想的當代價值[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2(1):13-15,30.

      [23] 吳蘊瑞,袁敦禮. 體育原理[M]. 上海:上海勤奮書局,1933:136,144,162.

      [24] 吳增定. 現(xiàn)象學與“對世界的信任”——以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為例[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4(4):44-52.

      [25] 肖舉梅. 薩特存在主義哲學觀及其體現(xiàn)方法[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26(7):293-295.

      [26] 徐本力. 從“身心一統(tǒng)體育教育思想”到“全腦體育教育思想”——兼論吳蘊瑞、袁敦禮“心身一統(tǒng)體育教育思想”的形成、內(nèi)涵與價值[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4):81-85.

      [27] 陽藝武. Physical Literacy:內(nèi)涵解讀、中外對比及教學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6,40(4):73-78,94.

      [28] 楊獻南,鹿志海. 形式邏輯視角下的體育素養(yǎng)概念辨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9(2):89-92.

      [29] 楊銀付. 素質(zhì)教育若干理論問題的探討[J]. 教育研究,1995,16(12):35-39.

      [30] 姚頌平,肖煥禹. 身心一統(tǒng) 和諧發(fā)展——上海體育學院首任院長吳蘊瑞體育思想論釋[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5):1-5.

      [31] 葉浩生. “具身”涵義的理論辨析[J]. 心理學報,2014,37(7):1032-1042.

      [32] 葉浩生. 具身認知:認知心理學的新取向[J]. 心理科學進展,2010,18(5):705–710.

      [33] 葉浩生. 身體與學習:具身認知及其對傳統(tǒng)教育觀的挑戰(zhàn)[J].教育研究,2015,37(4):104-114.

      [34] 葉浩生. 身心二元論的困境與具身認知研究的興起[J]. 心理科學,2011,34(04):999-1005.

      [35] 葉浩生. 西方心理學中的具身認知研究思潮[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0(4):153-160.

      [36] 葉浩生. 心智具身性:來自不同學科的證據(jù)[J]. 社會科學,2013,35(5):117-128.

      [37] 葉浩生. 有關(guān)具身認知思潮的理論心理學思考[J]. 心理學報,2011,43(5):589?598.

      [38] 易劍東. 冬奧會背景下中國奧林匹克認知偏誤及其辨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42(5):1-9.

      [39] 于秀,孫夕鷺,劉海燕. 城市學生體育素養(yǎng)評價指標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31(5):1-5.

      [40] 余智. 體育素養(yǎng)概念研究[J]. 浙江體育科學,2005,27(1):73-76,84.

      [41] 查茂勇. 大學生體育素養(yǎng)評價指標體系構(gòu)建及自測量表編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45-46.

      [42] 張赫,唐炎. 美國2013版《K-12體育教育標準》的特征及啟示[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5,34(2):115-119.

      [43] 張洪潭. 參與競爭重于獲取優(yōu)勝[J]. 體育與科學,2000,21(3):1-5,57.

      [44] 核心素養(yǎng)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J].中國教育學刊,2016,38(10):1-3.

      [45] 周建東,于濤. “體育學”概念研究之研究 [J]. 體育學刊,2017,24(1):1-6.

      [46] 周建東. 體育素養(yǎng)的文化根源及其教育理念[J]. 體育科學研究,2016,20(1):14-18.

      [47] ARMSTRONG N,BALDING J,GENTLE P,et al. Patterns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11 to 16 year old British children[J]. BMJ Clin Res,1990,301(6745):203-205.

      [48] B?CKMAND H M,KAPRIO J,KUJALA U M,et al. Physical activity,mood and the functioning of daily liv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among former elite athletes and referents in middle and old age[J]. Arch Gerontol Geriatr,2009,48(1):1-9.

      [49] BAILEY 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 schools:a review of benef i ts and outcomes[J]. J Sch Health,2006,76(8):397-401.

      [50] BAUMAN A E,REIS R S,SALLIS J F,et al.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why are some people physically active and others not? [J]. Lancet,2012,380(9838):258-271.

      [51] BRUNET J,SABISTON C M. Exploring motivation for physical activity across the adult lifespan[J]. Psychol Sport Exerc,2011,12(2):99-105.

      [52] BURKE G L,JACOBS JR D R,SPRAFKA J M,et al. Obesity and overweight in young adults:The CARDIA study[J]. Prev Med,1990,19(4):476-488.

      [53] CASPERSEN C J.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Med Sci Sports Exerc,1987,17(4):277-289.

      [54] CASTELLI D M,BARCELONA J M,BRYANT L. Contextualizing physical literacy in the school environment:The challenges[J]. J Sport Health Sci,2015,4(2):156-163.

      [55] CATTUZZO M T,HENRIQUE R D S,Ré A H N,et al. Motorcompetence and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 tness in youth:A systematic review[J]. J Sci Med Sport,2014,19(2):123-129.

      [56] CHEN A,SUN H. A great leap of faith:Editorial for JSHS special issue on physical literacy[J]. J Sport Health Sci,2015,4(2):105-107.

      [57] CHEN A. Operationalizing physical literacy for learners:Embodying the motivation to move[J]. J Sport Health Sci,2015,4(2):125-131.

      [58] COMMITTEE OF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Report [M]. Washington: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08:8.

      [59] DIETZ JR W H. Obesity in infants,children,and adolesc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 Identif i cation,natural history,and aftereffects[J]. Nutr Res,1981,1(1):117-137.

      [60] EDWARDS L C,BRYANT A S,KEEGAN R J,et al. Definitions,foundations and associations of physical literacy:A systematic review[J]. Sports Med,2017,47(1):113-126.

      [61] ENNIS C D. Knowledge,transfer,and innovation in physical literacy curricula[J]. J Sport Health Sci,2015,4(2):119-124.

      [62] FLEGAL K M,GRAUBARD B I,WILLIAMSON D F,et al. Cause-specif i c excess deaths associated with underweight,overweight,and obesity[J]. Jama,2007,298(17):2028-2037.

      [63] FRANCIS C E,LONGMUIR P,BOYER C,et al. The 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Development of a model of children’s capacity for a healthy,active lifestyle through a Delphi Process[J]. J Phys Act Health,2016,13(2):214-222.

      [64] GALLAHUE D L,OZMUN J C.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Infants,Children,Adolescents,Adults[M]. Illinois Urbana Champaign:Social Sciences & World Languages,1998:256.

      [65] GARDNER H. 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J]. Ann Dyslexia,1986,37(1):19-35.

      [66] GIBLIN S,COLLINS D,BUTTON C. Physical literacy:importance,assessm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J]. Sports Med,2014,44(9):1177-1184.

      [67] GRAY D S. Diagnosis and prevalence of obesity[J]. Med Clin North Am,1989,73(1):1-13.

      [68] HANDS B,LARKIN D,PARKER H,et al.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hysical activity,motor competence and health-related fi tness in 14-year-old adolescents[J]. Scand J Med Sci Sports,2009,19(5):655-663.

      [69] HASTIE P A,WALLHEAD T L. Operationalizing physical literacy through sport education[J]. J Sport Health Sci,2015,4(2):132-138.

      [70] HUANG X,DONG P,DAI X,et al. Going my way? The benef i ts of travell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J]. J Exp Soc Psychology,2012,48(4):978-981.

      [71] JANSSEN I,LEBLANC A G.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health benef i 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 tnes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youth[J].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10,7(40):1-16.

      [72] KEEGAN R,EDWARDS L,JONES A,et al. Physical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Australian youth:A current concern: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definitions,foundations and associations of physical literacy[J]. J Sci Med Sport,2015,19(Supplement 3):e62.

      [73] KHODAVERDI Z,BAHRAM A,STODDEN D,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ual motor competence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mediating roles of perceived motor competence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 tness[J]. J Sports Sci,2016,34(16):1523-1529.

      [74] KILBOM A I. 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Extreme Physical Inactivity:A Review[C]. Rotterdam: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Work with Display Units,1987:219-228.

      [75] KIRSCHENBAUM D S,STALONAS JR P M,ZASTOWNY T R,et al.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adult obesity:Attentional controls and a 2-year follow-up[J]. Behav Res Ther,1985,23(6):675-682.

      [76] LANDAU M J,MEIER B P,KEEFER L A. A metaphor-enriched social cognition[J]. Psychol Bull,2010,136(6):1045-1067.

      [77] LOGAN S W,WEBSTER E K,GETCHELL N,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damental motor skill competence and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A systematic review[J].2015,4(4):416-426.

      [78] LONGMUIR P E,BOYER C,LLOYD M,et al. The 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methods for children in grades 4 to 6 (8 to 12 years) [J]. BMC Public Health,2015,15(1):1-11.

      [79] LUNDVALL S. Physical literacy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education – A challenge and a possibility[J]. J Sport Health Sci,2015,4(2):113-118.

      [80] WHITEHEAD M.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literacy[J]. Eur J Phys Educ,2001,6(2):127-138.

      [81] O’ BRIEN W,BELTON S,ISSARTEL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 physical activity,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and weight status[J]. J Sports Sci,2016,34(12):1159-1167.

      [82] OWEN K B,SMITH J,LUBANS D R,et al.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rev Med,2014,67(10):270-279.

      [83] PATE R R,PRATT M,BLAIR S N,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a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J]. J Am Med Ass,1995,273(5):402-407.

      [84] PECKHAM C S,STARK O,SIMONITE V,et al. Prevalence of obesity in British children born in 1946 and 1958[J]. Br Med J,1983,286(6373):1237-1242.

      [85] PELUSO M M.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ercise and mood[J]. Clinics,2005,60(1):61-70.

      [86] POWELL K E,THOMPSON P D,CASPERSEN C J,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Ann Rev of Public Health,1987,8(8):253-287.

      [87] RASBERRY C N,LEE S M,ROBIN L,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chool-based physical activity,including physical education,and academic performance: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Prev Med,2011,52 (Supplement 1):10-20.

      [88] REAR M D. Longitudinal study of obesity in children[J]. J Nutr Educ,1985,17(2):58-66.

      [89] REILLY J J,DOROSTY A R. Epidemic of obesity in UK children[J]. Lancet,1999,354(9193):1874-1875.

      [90] ROETERT E P,MACDONALD L C. Unpacking the physical literacy concept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What should we expect the learner to master? [J]. J Sport Health Sci,2015,4(2):108-112.

      [91] ROETERT E P,JEFFERIES S C. Embracing physical literacy[J]. J Phys Educ,Recre Dance,2014,85(8):38-40.

      [92] SALLIS J F,PROCHASKA J J,TAYLOR W C. A review of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Med Sci in Sports Exercise,2000,32(5):963-975.

      [93] SARIS W H.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methodology and fi ndings in health and disease[J]. Med Sci Sports Exerc,1986,18(3):253-263.

      [94] SEBIRE S J,JAGO R,F(xiàn)OX K R,et al. Testing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model of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motivation:a cross-sectional study[J]. Int J Behav Nutr and Phys Act,2013,10(1):111-119.

      [95] SILVERMAN S,MERCIER K. Teaching for physical literacy:Implications to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PETE[J]. J Sport Health Sci,2015,4(2):150-155.

      [96] SOCIETY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ORS. National Standards & Grade-Level Outcomes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M]. 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14:23.

      [97] STANDAGE M,GILLISON F B,NTOUMANIS N,et al. Predicting students’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related well-being:A prospective cross-domain investigation of motivation acros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ettings[J]. J Sport Exerc Psychol,2012,34(1):37-60.

      [98] STODDEN D F,LANGENDORFER S J,ROBERTON M A,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motor skill competence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 tness[J]. J Sport Exerc Psychol,2007,29(3):S45-S46.

      [99] STODDEN D F,TRUE L K,LANGENDORFER S J,et al. Associations among selected motor skills and health-related fi tness: indirect evidence for Seefeldt’s proficiency barrier in young adults?[J]. Res Q Exerc Sport,2013,84(3):397-403.

      [100] SUN H. Operationalizing physical literacy:The potential of active video games[J]. J Sport Health Sci,2015,4(2):145-149.

      [101] TELAMA R,YANG X,LESKINEN E,et al. Tracking of physical activity from early childhood through youth into adulthood[J]. Med Sci Sports Exerc,2014,46(5):955-962.

      [102] TELFORD D,KEEGAN R,BARNETT L,et al. Physical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Australian youth:A current concern[J]. J Sci Med Sport,2015,19(Supplement 3):e61-e62.

      [103] THE ASPEN INSTITUTE PROJECT Physical LiteracyAY. Physical Literacy:A Global Environmental Scan[R]. Washington:The Aspen Institute,2014:1-2.

      [104] UNESO. Education for all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literacy for life[R]. Paris,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 i 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2006:11-13.

      [105] VAN RIPER S M,SCHWABACHER I,STEGNER A J,et al. Physical activity,mood symptoms,and white matter integrity in gulf war veterans with chronic pain[J]. Med Sci Sports Exerc,2016,48(Supplement 1):855-867.

      [106] WHITEHEAD M. Physical literacy: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 in relation to developing a sense of self,universality and propositional knowledge[J]. Sports Ethics Philos,2007,1(3):281-298.

      [107] WHITEHEAD M. Physical Literacy:Throughout the Lifecourse [M]. London:Routledge,2010:39-41.

      [108] WHITEHEAD M.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literacy[J]. Eur J Phys Educ,2001,6(2):127-138.

      [109] WHITEHEAD M,ELEANOR M. A study of the views of Sartre and Merleau-Ponty relating to embodiment,and a considerat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views to the justif i cation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education[D]. London:Institute of Education,1987:76-77.

      [110] WILLIAMS L E,BARGH J A. Experiencing physical warmth promotes interpersonal warmth[J]. Science,2008,322(5901):606-607.

      [11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M]. Geneva:Word Health Organization,2010:34.

      [112] ZHANG T,SOLMON M A,KOSMA M,et al. Need support,need satisfaction,intrinsic motivation,and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J]. J Teach Phys Educ,2011,30(1):51-68.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Ti Yu Su Yang in China—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retation to Physical Literacy

      Physical Literacy是當前國際體育教育學者關(guān)注的研究熱點,與我國體育素養(yǎng)概念有著相似的背景、價值、特性和發(fā)展路徑。在我國體育素養(yǎng)概念發(fā)展存在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借鑒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進一步推動我國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發(fā)展。研究旨在:1)回顧我國體育素養(yǎng)的概念;2)系統(tǒng)闡釋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在漢語環(huán)境中解釋這一概念;3)參考Physical Literacy的價值為我國學界進一步發(fā)展體育素養(yǎng)的概念提供經(jīng)驗,也為我國學校體育的發(fā)展提供啟示。通過文獻梳理和比較分析:1)我國體育素養(yǎng)的概念存在“概念失真”、價值窄化、定義不清晰和屬性不明確等不足;2) Physical Literacy概念可以被翻譯為“體育素養(yǎng)”,是人類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維持身體活動所需的綜合能力;3) 借鑒Physical Literacy的價值和理念,我國體育素養(yǎng)的概念可以被理解為“人類在生命過程中獲得利于全人生存發(fā)展的運動要素的綜合,包括體育意識、體育知識、體育行為、體育技能、體質(zhì)水平”。建議進一步理解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價值,通過扎實的操作研究和社會行動,探索體育素養(yǎng)概念的深層次價值。此外,學校體育環(huán)境是發(fā)展體育素養(yǎng)的有效環(huán)境。

      學校體育;Physical Literacy;體育素養(yǎng);體質(zhì)健康

      Physical Literacy (PL) is a hot research topic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education scholars,It has similar background,value,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path with the concept of Ti Yu Su Yang in China. In China,the concept of Ti Yu Su Yang development is insuff i cient,we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Literacy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i Yu Su Yang. The main purpose is as follows:1) Review the concept of Ti Yu Su Yang in China;2) Systematically explain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Literacy,and explain the concept in the Chinese context;3) Referring to the value of Physical Literacy,in order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Ti Yu Su Yang in China’s academic circles,and also provides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Through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parison,we conclude that 1) The concept of Ti Yu Su Yang in China has conceptual distortion,narrowing of value,unclear def i nition and ambiguous attribute;2) The Physical Literacy concept can be translated as Ti Yu Su Yang,it is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at human beings need to maintain their physical activities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life;3) Draw lessons from the value and idea of Physical Literacy,the concept of Ti Yu Su Yang in China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synthesis of human sports elements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life,including sports consciousness,sports knowledge,sports behavior,sports skill and physique level. It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further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Ti Yu Su Yang concept,through solid operation research and social action,explore the deep value of Ti Yu Su Yang concept. In addition,the school sports environment is an effective environment for developing Ti Yu Su Yang.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i Yu Su Yang;physical literacy;physical fi tness and health

      G80-05

      A

      1000-677X(2017)06-0041-11

      10. 16469/j. css. 201706004

      2016-11-09;

      2017-05-22

      上海市科學技術(shù)委員會地方高校能力建設(shè)項目(16080503400);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C類)項目(16PJC075)。

      陳思同,男,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校體育學、兒童青少年體質(zhì)測量與評價,E-mail:chenst1212@163. com。

      1. 上海體育學院 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 200438;2.北卡羅萊納州大學格林斯堡分校 健康與人類科學學院 運動人體機能學系,格林斯堡 27412

      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2.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Greensboro 27412,United State of America.

      猜你喜歡
      個體概念身體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人為什么會打哈欠
      幾樣概念店
      關(guān)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yīng)用
      我de身體
      我們的身體
      大灰狼(2016年9期)2016-10-13 11:15:26
      身體力“形”
      健康女性(2016年2期)2016-03-11 09:39:54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山西省| 宁波市| 武夷山市| 巍山| 永丰县| 霍城县| 北川| 藁城市| 久治县| 广元市| 腾冲县| 永泰县| 大冶市| 安平县| 阿勒泰市| 永靖县| 科尔| 新乡县| 江安县| 牡丹江市| 太仆寺旗| 和政县| 丹东市| 偏关县| 常山县| 伊吾县| 富源县| 长宁区| 许昌市| 灵宝市| 琼中| 乌兰浩特市| 乌审旗| 凤阳县| 青浦区| 苍山县| 开阳县| 山西省| 衡东县| 修武县| 陈巴尔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