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吳渝
【摘 要】音準是歌唱的基本要素,初中唱歌教學中,節(jié)奏、音準和情感是歌唱三要素。本文就如何進行初中學生的音準訓練作了一定的嘗試,并對實際唱歌教學中音準訓練方法做一總結。
【關鍵詞】音準;教學;訓練;初中;唱歌
音樂的節(jié)奏是音樂的生命,而音準則是音樂的命脈。在初中音樂唱歌教學中,以節(jié)奏和音準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用情感表現(xiàn)歌曲。初中生經過小學階段的音樂學習,對簡單節(jié)奏和基本節(jié)奏型已經有了初步的把握能力,但對音準的概念卻比較模糊,有的學生甚至無視歌唱的音準,對音樂音準沒有概念,從而在歌唱中跑調,唱不準音。
為什么這些學生在課堂上常常跑調?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文獻查閱,學生跑調的原因主要有這樣幾個:
(1)遺傳因素;(2)幼兒期間缺少有意識的音樂聽覺訓練;(3)歌唱呼吸方法不對,氣息不穩(wěn)定,對自己的聲帶控制不熟練;(4)歌唱時比較隨意,不注重音準;(5)歌唱時過分緊張,尤其是單獨唱時;(6)歌唱發(fā)聲位置不對,尤其是不會高位置歌唱發(fā)聲等。
以上幾個原因,除天生遺傳(有關天生走調的音準訓練,李重光老師多年前曾用兩年多時間進行針對性訓練,但收效甚微)在本文不做深入贅述外,而其它的音準問題我們都可以通過科學的聲樂發(fā)聲訓練方法解決。下面就唱歌教學中具體的音準訓練方法做詳細的闡述:
一、技術性訓練
(一)用學生極為熟悉而又簡單的歌曲打好基礎
大多數(shù)教師最初的音準訓練喜歡用音階開始,但是單純的音階比較枯燥,學生缺乏興趣,因此訓練效果大打折扣。其實初中生腦子里有許多熟悉的歌曲,教師可以用他們既熟悉又簡單的歌曲作為基礎音準訓練。
如《小星星》、《歡樂頌》等,先不進行旋律唱名視唱,直接唱歌詞,教師范唱后,學生跟琴模唱;在學生歌詞唱得比較準確(音準)后,再模唱旋律。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任何方式的音準訓練都必須要求學生注意力集中,但身體又要放松,用正確的歌唱狀態(tài)進行。
通過一系列學生熟悉又簡單的歌曲模唱,既讓他們有了信心又不失學習的興趣。關鍵是又為下一步的音階音程聽唱訓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歌唱教學中,模仿就是學習;因此教師的范唱至關重要,學生不僅要感受教師的范唱的音準,還要模仿教師的狀態(tài)。
(二)音階、音程、琶音訓練
仍然以《小星星》、《歡樂頌》等這類音階級進式歌曲為切入點,加強學生音階、音程模唱能力,建立良好的音階、音程聲音概念。這個階段,學生的聆聽至關重要(聆聽一直是音準訓練的基石)。
具體方法是:
(1)教師先不要以整條音階作為訓練,以“do re mi fa sol”上行和下行訓練,并且開始用A調,經過學生反復聆聽、跟唱、模唱后,再逐漸轉調;轉調后仍然是這5個唱名,當音高逐漸轉高時,提醒學生保持狀態(tài)小聲模唱,并仔細聆聽自己的聲音,辯聽自己的音準與琴是否一致。
(2)在學生逐漸能唱準以上訓練內容后,教師就可用整條音階進行音準訓練,仍然從A大調開始上行和下行,唱順后再轉調進行。
為讓學生在音階音準訓練中保持興趣(這很重要,音程、琶音訓練也可用此方法),在學生初步能模唱音階音準后,把全班學生分成八組,一組唱一唱名,保持連貫進行音階上行和下行的模唱;較熟練后,再以8人為一組,每人唱一唱名,連貫上行和下行;這個練習,教師先用琴帶,后逐漸過渡到只給音階的第一個音,最后由學生個人唱整條音階。所有練習速度由慢速到中速,盡量不用快速。
(3) 音程和琶音(A大調,do到fa)的訓練,音程以do開始構唱,先讓學生聆聽,教師范唱(do re\do mi\do fa\do sol\do la\do si\do do),然后學生跟唱、模唱,注意這個練習只能進行上行的構唱;較熟練后再過渡到從其它唱名上行構唱。
(三)歌唱時有意識地呼吸、松弛的歌唱狀態(tài)
(1)有的學生在低中聲區(qū)有較好的音準感覺,但在高聲區(qū)唱不準,這主要是學生缺乏歌唱的呼吸,氣息不能支撐。學生往往用聊天式的呼吸和狀態(tài)唱歌。這種無意識的呼吸,氣息淺,無法完成較長樂句和高聲區(qū)的歌唱。因此,要求學生逐漸學會胸腹式這種有意識的呼吸,具體就是練習長嘆氣,發(fā)聲同時腰腹保持相對膨脹狀態(tài)并感受氣息的支撐。這個練習也是唱歌課堂堂練的內容。
(2)松弛的歌唱狀態(tài)既能較好地表達歌曲的情緒又是保證歌唱音準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學生一遇到高音就緊張,大聲喊叫,從而導致跑調。這時要求學生保持歌唱狀態(tài),氣息做好準備,身體松弛,可以一邊甩手臂一邊輕聲唱。
(四)高位置的歌唱
學生對聲音的位置沒有概念,平時怎樣說話就怎樣唱歌,這種情形也容易造成唱歌音準不好,尤其是唱高音時。初中生大部分唱歌音準不好的原因是歌唱位置太低,表現(xiàn)出來的聲音效果就是總差那么一點,這種音準不準現(xiàn)象學生往往不能察覺。教師首先要對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準概念,方法上多用輕聲哼鳴的方式練唱,讓學生把聲音往鼻腔上送,教師反復示范,學生聆聽聲音效果并練習,然后用哼鳴的方法唱開口元音,經過大量的練習和學生自己的感受從而逐漸學會高位置的發(fā)聲和歌唱。這個訓練可以用教材歌曲中的某一句或一段。
以上的訓練整體是比較枯燥的,但在初中三年每節(jié)的唱歌課都要進行,能結合當堂課的歌曲練習最好。音準的技術性訓練幾乎無捷徑可走,從學生終身發(fā)展的角度著想,幼兒期和少年期是培養(yǎng)學生歌唱音準的最好時期,因此,現(xiàn)在的努力為學生的終身音樂表現(xiàn)和審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非技術性訓練
通過系統(tǒng)有耐心地歌唱音準訓練后,學生在齊唱時能夠較好地完成歌曲,但是仍有個別學生在個體抽唱時唱不準,主要原因就是心理上的了。害怕唱不準丟臉、同學笑話等。這種情形一是教師要對學生多引導,尤其是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歌曲的情緒和意境中去,轉移他(她)的注意力;二是單獨唱時不要求學生唱整首歌曲,剩下部分由全班齊唱,并及時鼓勵學生;三是(也是最重要的)多給這些學生單獨表演的機會,讓他們逐步樹立自信,增強他們在同學和老師面前表現(xiàn)歌曲的信心。
總之,初中生歌唱音準的訓練是一個極為考驗教師耐心的教學工作,也是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必須要做好的工作。培養(yǎng)有合格音準歌唱能力的學生往往從初一進校起到初三快畢業(yè)才能見成效。但這項工作,將為學生進入高階學校、以后走進社會并感受、表現(xiàn)音樂尤其是歌唱的美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