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利+潘肇斌
(麗水中等專業(yè)學校,浙江 麗水 323000)
摘 要: 構建高效課堂是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問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與高效課堂的內涵及特征有著共同性,充分體現(xiàn)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注重課堂動態(tài)生成、推動課堂教學相長,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一種有效教學模式。
關鍵詞: 翻轉課堂 高效課堂 課堂主體
近年來,高效課堂成為一個熱詞出現(xiàn)在教育界,構建高效課堂也成為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教育者們倡導高效課堂必須讓學習者走向自主,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選擇學習進度,自主選擇同伴,自主解決學習任務。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需要教育者們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究。
在倡導高效課堂的同時,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引起國內教育界的關注。翻轉課堂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的“破壞性創(chuàng)新”,它順應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需求,在通往高效課堂的路途中賦予課堂教學活動一定的技術性“支架”,成功地改變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的學為出發(fā)點,提前自主學習教師錄制的媒體音頻和材料,課堂時間主要用于學生解決相關的學習任務。翻轉課堂變換了知識學習的場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明確任務練習和支持性信息,相信學生、解放學生、發(fā)展學生,這與高效課堂的內涵要求有著共同性[1]。當前高效課堂改革正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從教師主導課堂到學生成為課堂主體。翻轉課堂作為一種在信息技術依托下的教學模式,它的出現(xiàn)契合了高效課堂在教學應用上的要求,很好地為高效課堂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探索。
一、高效課堂的內涵及特征
高效課堂,具體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高效課堂通常需具備三大特征:主動性、生動性和生成性。
主動性,即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體現(xiàn)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課堂教學是否高效,關鍵是看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看有多少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有意義的學習,取得了怎樣的進步和發(fā)展,以及是否引發(fā)了學生積極探索、繼續(xù)學習的愿望和主動建構學習的能力。判斷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標準應該是課堂是否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否成為課堂的主體。這就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把“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真正內化為教學理念,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于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只有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才能與教師建構富有生命活力和有意義的課堂。
生動性,要求教師關注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課堂氛圍的營造,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狀態(tài)。高效的課堂,學生應學得輕松愉悅、學習興趣濃、參與度高、思維活躍、氣氛熱烈、問題解決效率高。因此,在高效課堂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特點、興趣和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各種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入腦入心,與課堂真正融為一體。同時高效課堂要注重情感滲透,營造寬松有趣的氛圍,使學生通過不拘一格的形式獲得體驗、建構知識、學會學習和實踐應用。
生成性,是指教師要關注真實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動態(tài)的復雜的過程,充滿各種不確定因素,教師要在預先設想的基礎上根據(jù)具體發(fā)生的情況進行調整和處理。教師要成為課堂智慧的引領者和創(chuàng)造者,做學生思想的“助產士”,為學生課堂生成的智慧“接生”,機智地對待課堂中的動態(tài)生成。在高效課堂中,教師預設得越充分,就越能捕捉利用生成的動態(tài)資源,形成生成性的內容與目標。由此,教師要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根據(jù)課堂具體情境靈活地處理生成資源,及時調整教學進程和教學策略,靈活設計合適的教學梯度,使教學活動更貼近學生真正的發(fā)展需求。同時在教學互促、良性互動的課堂活動中,教師要通過及時自我反思和教育教學活動的調整,實現(xiàn)自我的專業(yè)成長。
二、從高效課堂看翻轉課堂的高效性
當下,全國各地都在進行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課改,對傳統(tǒng)課堂進行改良或創(chuàng)新。由此提出課堂不局限于空間的變化,它不僅僅是指學生在教室上課,凡是能夠讓學習發(fā)生的地方都可以稱之為課堂。從高效課堂的內涵要求看,翻轉課堂具有高效課堂的典型特征,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一種有效教學模式。具體體現(xiàn)如下:
(一)體現(xiàn)課堂學生為主體
高效課堂,應以學生的學為出發(fā)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習的自主權在于學生。從翻轉課堂來看,雖然知識學習和解決任務的場地發(fā)生變化,但我們看到,教師把學習權利還之于學生,在課堂上,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方式不斷解決教師設置的問題任務。教師在此過程中能不斷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點撥學習難題,點評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不讓學生迷失于課堂,機智地對待課堂中的動態(tài),不斷地了學生繼續(xù)學習的愿望,變“牽著學生走”的教學行為為“跟著學生走”的教學行為。這正是新課改對教師教學行為提出的基本要求。
由此,從學習的高效性來看,顛覆性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翻轉師生的課堂角色,真正做到將課堂留給學生,通過學生之間的思、練等多形式的互動、合作、分享,在與同伴的思想碰撞中掌握知識技能,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最終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實現(xiàn)從教師主導課堂到學生成為課堂主體,真正地把學習的權利、機會交給學生,體現(xiàn)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學習樂趣、學習經驗和思辨能力。
(二)注重課堂動態(tài)生成
課堂從來都不是靜態(tài)的,它一直處于發(fā)展的過程中,是一個開放、動態(tài)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高效教學是充分預設與動態(tài)生成的辯證統(tǒng)一,既要注重預設目標的實現(xiàn),又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中形成的生成性目標。生成性目標注重的是過程,注重的是學生發(fā)展的動態(tài)性,它是教育情境的產物和問題解決的結果。傳統(tǒng)課堂以傳授知識技能的主要場地,往往忽略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生成。學習,不僅僅是掌握知識與技能,更在于自我體驗、自我建構,這便是課堂內涵生長的意義所在。
翻轉課堂,對于教師來說,是一種極大挑戰(zhàn)的教學模式。它不僅要求教師做好學習內容的銜接,還要求教師事先做好精心預設,為課堂各種可能的生成做好充分的準備。學生在課堂中通過教師設置完整、真實的問題情境感知學習任務,通過學生個體及團體的互動、交流、分享學習成果,不斷地碰撞思想,體驗識別學習目標并實現(xiàn)目標的全過程。在此學習過程中,要不斷地驅動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使得課堂一直處于發(fā)展的狀態(tài),從而形成主動學習、建構學習、生成學習。與此同時,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生不斷體驗學習帶來的進步與成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個體乃至全體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發(fā)學習內驅力,真正實現(xiàn)課堂內涵的生成。
(三)推動課堂教學相長
高效課堂,作為一個學習共同體,不僅是學生成長的共同體,而且是教師專業(yè)提高的共同體。反過來,教師專業(yè)的提高與發(fā)展又可以推進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進而會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huán)[3]。高效課堂教學的評價內容,不僅僅是學生“學”的高效,還應包含教師“教”的高效。因此,在高效課堂上,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同時能看到教會教師“學會教學”的過程。
在翻轉課堂中,由于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模式,學生在課前學習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而把解決學習任務的時間放在課堂,從而教師可以通過課堂中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學生更多的課堂信息反饋,比較直觀地看到學生“學”的成效。通過教學互促,不斷地推動學生富有意義的發(fā)展和提升教師自我的教育教學水平。
總之,構建高效課堂是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理想課堂。翻轉課堂與高效課堂具有共同性,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一種教學模式。但高效課堂的實現(xiàn),既不應局限于某一種模式,又不應局限于某幾步流程。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只有具備高效課堂的理念,并不斷探索和付諸實踐,心中裝著學生,真正地把學習的權利、機會和快樂還給學生,實現(xiàn)學生真正意義的學習成長和自我的專業(yè)成長,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范文利,潘肇斌.認知負荷視角下的翻轉課堂[J].文理導航,2016(12):223-224.
[2]楊新印.什么是高效課堂教學[EB/O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137649043832168508.html.
[3]王鑒,王明娣.高效課堂的建構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15(3):112-118.
基金項目:本文系麗水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6年年度課題《基于認知負荷理論探究翻轉課堂》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