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長猛
摘要:教師巧妙成功地運用教材中的圖片,對于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大有裨益。
關鍵詞:歷史圖片;作用;策略;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3-0029
隨著初中歷史教材的深入改革,課本變得越來越生動活潑,趣味性和可讀性大大增強,尤其是每節(jié)課都根據教材內容需要設計編排了不少精美的圖片。有歷史人物圖、建筑圖、戰(zhàn)爭形勢圖和藝術作品圖等。與文字內容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幫助學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學習新知識。如何把歷史教材中圖片的作用淋漓盡致地發(fā)揮出來,讓學生學會讀圖后就能感到其樂無窮,同時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呢?以下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教師要學會圖解歷史
1. 教師要明確圖片的分類。為了更好地進行歷史圖片教學,必須對歷史圖片進行分類。歷史圖片按其表現內容可分為政治內容,如政治人物肖像圖、反映政治事件的圖片、民族交往情景圖、國家間政治交往圖、戰(zhàn)爭場面圖等;經濟內容,如勞動場景圖、勞動工具圖、貨幣圖、服裝圖、工藝品圖、國家間經濟往來圖等;文化內容,如古代人類活動遺址圖、反映歷史文化成就的圖片、文化成就遺址圖等。
2. 教師要有一定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圖片和歷史教學的結合應該是精彩的,但在教學時又不能以圖片教學代替有關的文字教學,這就要求教師有一定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歷史教材圖片多,有時一課內容會有五六幅圖片,要如何利用這些圖片教學,什么時候插入圖片教學,如何插,有許多教學技巧。而且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顧及學生,應對可能的突發(fā)現象。
3. 圖片教學要有針對性。歷史教材圖片多,其所反映的內容多種多樣:一些圖片反映的是教學重點,而一些圖片反映的就不是重點,而是對教材內容的說明。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每一幅圖片進行詳細的講解、說明,而應根據教學內容的多少、圖片所反映內容在教學中的重要程度來選擇運用,否則就有可能沖淡文字內容的教學,也會導致完不成教學任務。
二、圖解歷史的教學策略
1. 借用插圖,導入新知。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首先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教材圖片的大量增加,其中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在上《祖國境內的原始人類》一課時,上新課之前,筆者先投影了兩張圖片,第一幅是女媧造人傳說的圖片,第二幅是北京人的復原圖與現代人的比較,并出示思考題:(1)同學們知道人類是如何產生的嗎?你聽過那些傳說或科學家們的研究結論?(2)北京人和現代人比較有哪些方面的相同點和區(qū)別?(3)你知道北京人那時候一天的生活情景是怎樣的嗎?這樣就讓學生產生求知欲望,想知道圖片中的內容,把他們的情緒調動了起來,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新課上,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2. 巧用插圖,創(chuàng)設情境。歷史教材的很多內容是用文字表達的,但文字具有抽象的特點,無法向學生直觀地反映出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而圖片形象直觀,一目了然,具有容易記、記得深刻的特點。因而,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片,解決歷史教學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如在上《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一課時,講到經濟危機給德國帶來的影響,教材從多方面歸納,但不直觀。筆者就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幅圖片:1927年德國關于經濟危機預言性的漫畫,使學生看了這幅圖深刻體會到德國貧富懸殊,富的處于崩潰的邊緣,就很容易掌握經濟危機的背景。
3. 借助插圖,突出重點。歷史教材中的圖片有一些是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反映,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圖片,達到突出重點的目的。在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看第一幅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和第二幅農民加入集體農莊的圖,并讓學生思考:(1)圖一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什么重大舉措?試分析這一舉措的突出特點。(2)圖二又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什么重大舉措?與1953年-1956年中國對農業(yè)的改造相比有何異同?你認為兩國對農業(yè)的政策有何共同弊端?通過思考,學生了解了這節(jié)課的重點,即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工業(yè)化建設運動和農業(yè)集體化運動,而且解決了中蘇兩國現代化的異同點這一難點。相同:性質上都是把個體小農業(yè)改造為社會主義的集體經濟,目的是為了適應工業(yè)化建設的需要和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不同:所走的道路不同,中國所走的是農業(yè)合作社的道路,蘇聯走的是集體農莊道路。弊端: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從而阻礙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4. 利用插圖,以圖引思。在歷史教材中有一些圖片,雖然簡單,但其思維含量卻很大。充分運用這些圖就可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效果。筆者在上《中國近現代史》上冊《鴉片戰(zhàn)爭》一節(jié)時,利用了教材中的“鴉片戰(zhàn)爭形勢圖”。筆者引導學生看懂每種箭頭和符號代表的含義,并讓學生思考:英國軍艦為什么從廣州退出,北上進攻?他們侵略了我國東南海岸的哪些城市?結果是怎樣的清朝失敗的原因是什么?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學生產生了迫切探究的認知心理,積極主動投入思考中。通過提問學生和筆者的深入分析、學生討論得出:由于林則徐加強了廣州的水上防務,英軍無隙可乘,難以攻下,所以轉移北上,通過讀圖學生知道了英軍有進攻了我國東南沿海的寧波、鎮(zhèn)海、天津等港口清政府失敗除了武器落后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不能對抗英國正在上升發(fā)展的資本主義制度。這樣,通過充滿諷刺意味的漫畫讓學生耳目一新,激活了學生的大腦,改變了學生的思維習慣,促進積極思考,使學生能把所學知識進行充分運用,加深對教材的印象。
5. 借圖抒情,灌輸思想。歷史圖片也承載著許多革命者的事跡,因而利用它也可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在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清朝覆亡》內容時,筆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碑亭圖片,學生邊看圖,筆者邊介紹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碑亭。碑上鐫刻“七十二烈士之墓”字樣。碑亭頂部呈鐘形,象征著烈士們?yōu)樾梁ジ锩囗懥诵蹓训那白嗲?,為苦難的中國人民敲響了自由的鐘聲,激勵著人們繼續(xù)奮斗。遠處下半部是用麻石砌成的紀功坊;中間橫額上,是章炳麟手書的“締造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古篆;上半部分是用七十二塊大小相等的長方形石頭砌成的梯級形“獻石堆”,象征著七十二烈士巍然屹立的形象;紀功坊頂端,豎立著自由神像。黃花崗起義所表現的革命黨人的勇敢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鼓舞著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的發(fā)展。學生邊看邊聽,既理解了建筑的含義,又得到了思想的教育,體現了史學的德育教育作用。
6. 以圖教學,創(chuàng)新學習。歷史圖片直觀但隱藏著豐富的知識,這需要學生在學習時,充分運用觀察能力,把觀察到的現象上升為理性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如《洋務運動》一課中,教材有江南制造總局的圖片,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筆者出了一道思考題:江南制造總局是誰創(chuàng)辦的、是什么性質的企業(yè)?其建筑外觀有何特點?里面的設備與外觀是否協調?這從側面反映了洋務派什么樣的思維方式?這樣把建筑的有關知識與政治經濟制度有機聯系起來,是比較抽象的,對于中學生來說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含量。為了讓學生能夠解決這道思考題,筆者讓他們自己到圖書館查閱一些書籍,并寫成一篇歷史小論文。通過自己動手,學生得出結果:江南制造總局是李鴻章創(chuàng)辦的近代軍事工業(yè)。外觀上的中國傳統(tǒng)舊式建筑與里面使用的西方進口的先進機器設備是不協調的。建立在近代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基礎上的近代技術與腐朽的封建社會體制是不相容的。這從側面反映了洋務派試圖把西方先進技術嫁接到清王朝腐朽的封建制度上來。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使學生感受到了歷史課的魅力。
三、教學中圖解歷史的基本原則
1. 選擇性原則。歷史教材中的圖片很豐富,而我們在教學中時間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圖片都當作教學重點來講,因此應盡量挑選一些與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或難點等內容相關的圖片進行重點教學,其余的圖片可簡單扼要地帶過。如果貪多求全,就有可能完不成教學任務或者沖淡主題,影響正常教學,達不到教學效果。
2. 有效性原則。即在教學中通過對圖片的應用,不僅要達到傳授相關基礎知識的目的,還要達到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因為高考對圖片的應用越來越多,出現三種試題的類型:一是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的試題;二是圖文并茂的試題;三是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試題。所以,我們在引用歷史圖片教學時要對學生進行解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觀察圖片、聯系比較、想象和論從圖出等能力。
3. 啟發(fā)性原則。有的教師能充分利用圖片教學的生動性,使教學內容直觀形象,引人入勝。但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雖然對歷史圖片感受很深,卻一直未能進入主動探求、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這就達不到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目的。因此,在圖片教學設計中,要注意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要啟發(fā)、引導學生,讓學生思考、探究,從而全面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 劉 青.思品課插圖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運用[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7(11).
[2] 邱德穩(wěn).利用插圖,貼近生活,提高思想品德教學的實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A,2011(1).
(作者單位:湖北省公安縣玉湖中學 4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