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峰
【摘要】“時評”通常以時事為評論對象,針對新近發(fā)生的具體的事來評說。高考作文發(fā)展等級強調“有創(chuàng)新”,要求考生在某個或某些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而在高考考場上寫時評的同學比例只有不到1%,所以高考考場寫時評類作文不會因為趨同而被淹沒,而且時評更容易在材料新穎鮮活、見解獨到、議論深入等方面突出亮點。所以,備考時語文教師可以訓練一下學生的時評寫作。
【關鍵詞】高考;時評;指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訓練指導時評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
(一)夾敘夾議法
夾敘夾議的寫法很多,有先敘后議,有先議后敘,有邊敘邊議等。時評是論述文體,敘與論的比例始終是論為主,論比敘多,敘是論之需要,論應該基于具體事件發(fā)表評論。
(二)亦理亦情法
時評是論述文體,它在對事件曉之以理時,并不排斥動之以情。
二、訓練指導時評的深刻立意
寫好新聞時評關鍵在于立意。立意貴在“站得高”,力求說理的力度、厚度和深度。
(一)關注輿論
擺觀點時要注意了解社會輿論,把握事件評論的趨勢,了解公共評說已有的觀點,指導學生可擇其一繼續(xù)闡述,也可進一步思考獲得新的觀點。盡量做到不趨眾、不盲同、不偏激,最好能做到“言人所未言,發(fā)人所未發(fā)”,見解獨到。
(二)找準切入
看問題切入的角度是立意和謀篇布局的基礎。新聞材料根據(jù)事件的當事人、不同層面、領域等一般有很多立意的角度。
(三)針砭時弊
優(yōu)秀的時評往往能“點破窗紙”,直擊要害,犀利揭穿、曝光社會生活中的丑惡現(xiàn)象,針砭時弊,驅邪扶正。
(四)類比拓展
展開論述時可舉一些與這個事件性質相似的例子以及這些例子的結果來加強評論。引用可以是橫向的,緊扣當今社會現(xiàn)實現(xiàn)象;可以是縱向的,與歷史上發(fā)生過的事情進行比較。此部分是提升立意高度和思想深度的關鍵,可“由個別到一般”“由現(xiàn)象到本質”“由特殊到普遍”地進行挖掘和提升。
三、訓練指導時評的基本結構
(一)以《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為例文,講解時評的結構思路一
此文結構大致是:“引”:看到建筑工地上懸掛的標語“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引述材料),油然而生贊嘆之情(亮觀點)?!拔霾牧稀保核⒆悻F(xiàn)實,放眼未來,把人們當前的工作與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yè)掛起鉤來,賦予平凡的工作以深遠的意義?!奥?lián)”:其實,何止建筑要質量,學校的教學,育人育本,更要講究質量……(聯(lián)系老師、學生、學校實際來談)。“結”:培育人才乃是國家之根本,而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的人才,更是千年大計萬年大計。只有育人育本,講求質量,社會主義大廈才能永遠高高屹立(小結全篇,干脆而不離題)。
歸納時評結構一:引——概述某一新聞事件或人們關心的熱點話題。議——旗幟鮮明點明中心論點,闡發(fā)議論。聯(lián)——聯(lián)系歷史、現(xiàn)實,做進一步論述。結——簡潔照應材料,深化認識。寫作思路與議論文的“引—議—聯(lián)—結”式基本一致。
(二)以《魯迅不能遠去,更不能刪去》為例文,講解結構思路二
此文不同于例文一,它把駁論與歸謬作為了主要技巧。在材料中有針鋒相對的觀點,先破后立。大致結構是:引:中學生的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想刪去魯迅先生的作品 (述材料),我看是一種輕率不理智的表現(xiàn)(亮觀點)。破:破論據(jù),從反面找原因,更深入議論,駁斥“想刪去魯迅先生的作品,減少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分量”的錯誤觀點和做法。立:認識魯迅文章的價值和時代性,正面確立和論述“魯迅不能遠去,更不能刪去”的觀點。結:讓魯迅留下來,不容商量(照應開頭材料,深化觀點)。
歸納時評結構二:引——概述某一新聞事件或人們關心的熱點話題。議——旗幟鮮明亮態(tài)度,闡發(fā)議論。破——即批駁對方錯誤??梢择g論點、駁論據(jù)、駁論證。尤其以駁對方論據(jù)的虛假、論證的可笑用得最多。立——指批駁對方錯誤之后,再水到渠成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確立自己的觀點。結——照應材料,深化認識。
四、時評寫作訓練
筆者讓學生按照指導他們的時評寫作的方法進行訓練,有一些同學逐漸可以寫出比較好的時評了。如2013屆我班詹妮同學的文章《幼人之幼》,是對2012年9月1日秋季開學,湖北麻城市順河鎮(zhèn)3000余名學生需要自帶課桌報到的新聞寫的一篇時評,運用“引—議—破—立結”的結構,以小見大,由現(xiàn)象深入本質,廣為聯(lián)系,議論深入,深究根源,針砭時弊。立足“新聞”進行議論,而又談古論今,旁征博引,論據(jù)充分,在嫻熟地運用“夾敘夾議”“亦理亦情”等表現(xiàn)手法中縱橫捭闔,給人以振聾發(fā)聵之感。有如此深刻的思想認識、新穎的材料、深入的議論,殊為難得。原文如下:
雨后的山路泥濘難行,褐黃的土被浸軟成泥,腳一踩便陷下去,似乎永遠也拔不出來。而這泥濘中,一排排小小的腳印觸動了人們。孩子們,為何踩出這樣深的腳印?
2012年9月1日,傳出湖北麻城市順河鎮(zhèn)3000余名學生需要自帶課桌報到的新聞。有的把茶幾拿來當課桌,有的留守兒童由年邁的奶奶扛桌子為其報到。
遠遠望去,幾個小小的身影背著巨大的課桌艱難前行。
在這樣的情景前,怎樣美好的“教育平等”都顯得蒼白。讓稚嫩的孩子被重負壓彎了腰,讓一心求學來改變命運的孩子看清社會的寒冷,這是何等的悲哀。讓他們背著課桌上學去的是誰?他自己的孩子又是否享盡繁華,不知苦憂?
清代維新變法時興修的時務學堂里有這樣一句話道破教育的重要性:國勢之強弱,系乎人才;人才之消長,存乎學校。學校是一個國家未來所系,我們也一直提倡: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然而,在那書寫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學堂前,孩子們氣喘吁吁地背著課桌趕到。那些親筆寫下這些的人,那些親口說出這些的人,那些衣冠楚楚仿佛在云端俯視萬物一般的人,你們美好的“教育”在哪里?
先賢曾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蔽覀兊慕逃K究還是狹窄的,不平等的,是被人們無數(shù)的余年壓榨的。時代發(fā)展至今,幼人之幼也只是一片妄言。讓孩子們在垂髫之時,在應“怡然自樂”之時,在應打鬧嬉戲之時,看著同齡人睥睨的目光,無辜而又無奈地背上課桌上學去。“教育”“學?!被驅⒊蔀樗麄冃闹杏谰玫膲趑|和不可磨滅的沉重。
兒歌這樣唱道:“小呀嘛小二郎呀,背著個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不怕風雨擋……”如今,小二郎怕已成了老二郎,但小小二郎們卻得背起書桌上學堂了,縱使風和日麗,肩上的沉重也使孩子們緊咬牙關。而與此同時,另一批小小二郎們,在城市里恣意的各種二代三代們,則抹上濃妝,甩下課本,挎起同樣裝備的男女朋友,大筆揮灑著父輩們積累下的財富,行走在新時代灑下的光輝中,帶著一臉的鄙夷和蔑視,不屑地望向他們備受苦難的同齡人。當一些人心疼于一支摔碎的筆,另一些人賭氣扔下咖啡杯;當一些人興奮于湯上幾滴油花,另一些人叉起吃厭的牛排;當一些人拿起藥品使用說明書也讀得帶勁,另一些人丟下課本奔向游戲機……這是涼白開與卡布奇諾的時代,這是解放派與普拉達的時代,這是個如此薄涼的時代!
梁啟超先生精心描摹的“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的少年中國,活活像個精神分裂病人,在天堂與地獄間,在極樂與極苦間,徜徉出令人扼腕的浮生萬象?!懊涝眨疑倌曛袊?,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似無處可循。然可改為,哀哉,我少年中國,背著課桌上學去;悲哉,我少年中國,前路漫漫何處去?
根源在哪?不在孱弱的孩子們,而在那些一手造就其景的大人們;在那些說著幼人之幼卻只顧幼己之幼,心靈狹小得裝不下一粒微塵的,將他人的孩子當作螻蟻踐踏的大人們!
背起課桌,上學去。
孩子們是上天賜予的天使,怎能折斷羽翼。我們所謂的平等,就是你們已經(jīng)有了我們最壞的東西,并將之視若珍寶。你們有吃的了嘛,有老師了嘛,有學上了嘛,背下課桌又能怎樣呢?這是沒辦法的嘛。你已經(jīng)有了如此多我所施舍的,又覬覦什么呢?這,就是我們的平等?!
幼人之幼,將他人的孩子當作自己的骨血來疼惜,來培養(yǎng)。
而我們的幼人之幼,又在何時?
五、結語
高考考場的時評,千萬不能將事件敘述過長,或只是就事論事,尤其要注意所切入的新聞事件要緊密聯(lián)系試卷的作文題的題意,突出題意,重心在于“評”,還要注重拓展,聯(lián)系其他材料進行論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可以培養(yǎng)和鼓勵學生學會觀察社會、思考社會,增強學生的時代感和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唐惠忠.2014年全國高考作文題精要解讀[J].語文月刊,2014(9).
[2]楊玉英.作文教學:模式,還是反模式[J].語文月刊,42014(10).
[3]柳建英.作文教學:一種激發(fā)中學生反映真實生活的作文訓練方法[J].語文月刊,2013(2).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