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濤
【中圖分類號】R481.8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1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由于飲食習(xí)慣、生活方式等造成很多腸胃不適,疼痛脹氣的毛病,那么如何不打針、不吃藥還原健康呢!下面以我多年經(jīng)驗為大家介紹一種實用效果非常好的推拿方法。治病先辯證、分清原因?qū)ΠY治療才能去除病根。
腹脹一詞出《靈樞·玉版》、《靈樞·水脹》等篇。即腹部脹大或脹滿不適??梢允且环N主觀上的感覺,感到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脹滿,通常常伴有相關(guān)的癥狀,如嘔吐、腹瀉、噯氣等:也可以是一種客觀上的檢查所見,發(fā)現(xiàn)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隆。腹脹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癥狀,引起腹脹的原因主要見于胃腸脹氣各種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腫瘤等。
西醫(yī)解釋為
1.胃部疾病是引起腹脹的重要病因之一,見于慢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擴張、胃下垂、幽門梗阻及胃癌等。
2.腸道疾病也是導(dǎo)致腹脹的重要原因,多見于急、慢性腸道感染(如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jié)腸炎等),吸收不良綜合征,急、慢性腸梗阻,假性腸梗阻,各種原因?qū)е碌谋忝氐取?/p>
3.胃腸道功能性疾?。喝缤虤獍Y、頑固性嗝逆、功能性消化不良(非潰瘍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
4.肝臟疾病也是引起腹脹的重要病因,多見于急、慢性肝炎,尤其是重型肝炎導(dǎo)致腹脹。
中醫(yī)觀點解釋為
一、氣滯作脹:患者自覺上腹部脹滿堵塞,連及肝區(qū)和后背,甚則因脹致痛,每因生氣或情志刺激誘發(fā)或加重,伴有煩躁易怒,惡心嘔吐,食少暖氣,甚至吞酸等。治以疏達肝氣、健脾和胃。
二、脾虛腹脹:肝炎日久,長期食欲不振,食少腹脹,食后加重,伴有四肢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大便干稀不調(diào)、小腹重墜、四肢不溫或有輕度水腫。治以健脾消脹、升清降濁。
三、血瘀腹脹:病人小腹部持續(xù)性脹滿,晝輕夜重,形體消瘦,面色蒼白,指甲青紫、
微血管怒張,舌絳脈澀。查體可見肝脾腫大,
腹壁靜脈曲張等。
四、濕熱腹脹:胃脘少腹脹滿,甚至滿腹脹,持續(xù)不能緩解,多吃油膩則更甚,伴有煩躁,口渴不想喝水,頭暈不清、惡心、厭油膩,大便粘滯不爽,放屁惡臭、小便黃赤等。
發(fā)病癥狀:
脹氣在肺(胸中虛滿喘息咳嗽)脹氣在肝(肋下脹痛牽引小腹)脹氣在脾(呃逆嘔吐肢體沉重)脹氣在腎(腹脹滿牽引背部閉悶不暢)脹氣在胃(胃脘疼痛不思飲食大便困難)脹氣在大腸(大腸鳴響而痛)在小腸(小腹脹滿牽引腰部)在膀胱則(小便不通小腹脹滿)在膽(則口中發(fā)苦經(jīng)常嘆息)等都是臟腑之脹病
知道了原因就能對癥治療,在臨床上治療效果最好的有以下幾種:
治療方法一取穴腹部:中脘、氣海、背部:肝俞、脾俞、承山,以推、揉、摩、按、法為主。內(nèi)寒用熱、虛用補、實用瀉法的操作原則。
肝部氣滯:加章門、期門、太沖等穴位。
濕濁阻滯:加大橫、伏兔、足三里等穴。
揉中脘、健脾和胃、散聚消結(jié)、摩腹、揉腹行氣散結(jié)、調(diào)節(jié)氣機,滑潤大腸。旋推氣海,調(diào)節(jié)氣機、行氣止痛、推按揉肝俞、脾、胃、疏肝理氣:推八髎,濁氣排出。拿承山,調(diào)節(jié)周身氣機。增強周身肝脾胃大腸氣機運動。
治療方法二也可用臟腑圖點穴法
先點闌門,重調(diào)瀉、輕補、泄建里,再點氣海.放帶脈、再點章門、梁門、石關(guān)、巨闕,并一手按天突、璇璣、華蓋、使食道濁氣下降.如氣滯肋痛、需加放腋下法,再并治梁門、石關(guān)、再點上脘、中脘、建里、兩天樞,再點氣海,并壓三把。并用引氣歸元及域中與陰陵泉齊放法。如腹痛加帶脈與三陰交齊放,使腸胃中濁氣下降、次治療背部與督脈,再按百勞、肩井使諸氣下順。在按膏肓、脾俞、腎俞、病程輕者三次可去除病根。最長兩個療程癥狀基本消失。
針灸取穴一:如治療肝氣郁結(jié),必須理氣開郁,條暢氣機。
氣病五穴,內(nèi)關(guān),膻中,中脘,氣海,公孫.血瘀加血海,濕滯加三陰交,足三里。食積加陰陵泉。
針灸取穴二:內(nèi)庭、太沖、天樞、內(nèi)關(guān)。
功效:諸穴合用具有清熱降濁、理氣寬中、行氣化滯之作用。
以上方法可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