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
摘 要: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問題設置可以具體到教學內(nèi)容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設疑”“引思”“再設疑”等問題設置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初中物理;有效課堂;問題設置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9-003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9.017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問?!痹谡n堂教學中,教師能否科學地設計問題,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是教學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根據(jù)我上《平面鏡成像》一課的幾次教學修改,現(xiàn)將自己的一些感悟和體會做一個整理,以幫助自己日后的教學。
一、教師要恰當?shù)摹霸O疑”
蘇聯(lián)教育家達尼洛夫曾說:“成長中一代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他們認識活動活躍的過程?!彼岢隽恕皢栴}情境”的教學法,主張把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積極思維結合起來,主動探究知識。教師將要研究的問題以具體情節(jié)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思維的環(huán)境。教師“提問設疑——學生思考——教師引思”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產(chǎn)生疑問,從而進入探究環(huán)節(jié)。
在《科學探究——平面鏡成像》一課中,我嘗試了以下的引入方式。
方式一:魔術引入,增加興趣。用“點不燃的紙條”這個小魔術引入,增加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他們學習欲望。
方式二:請一名同學在平面鏡前做成像表演,他的動作可能會出錯。
我發(fā)現(xiàn),當身邊同學在進行游戲表演時,其他同學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這就為問題的設置創(chuàng)造了條件,我提出問題:“我們的表演是否符合生活實際?”從而進入主題——“平面鏡成像有什么樣的特點”。而此時,學生處于高度興奮狀態(tài)。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如果總是處于一種興奮的、愉快的狀態(tài),他的思維就會有超常的發(fā)揮。因此,恰當?shù)脑O疑,適當?shù)膭?chuàng)設情境問題,是讓學生快速進入角色的一種有效方式。
二、教師要善于引“思”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實質(zhì)是一個人把同類事物聯(lián)系起來,并把它們組織成賦予它們意義的結構?!碑攲W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教學內(nèi)容上時,教師就應該抓住時機,引導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地探索。有效的問題設置,能夠幫助學生從感性的生活體會走進理性的邏輯分析,它決定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我認為,教師提問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提問要有預設性
在《平面鏡成像》這一課中,學生很容易提出平面鏡成像特點的一些基本猜想,如物像等大、物像到鏡面的距離相等。此時,教師可讓學生再次觀察平面鏡,比如“當你舉起左手時,鏡中的像舉起了哪只手?”“你站立在鏡子前方,鏡中的像也是站立的嗎?”教師將鏡子放在學生的前方,前后移動,讓他們觀察像的大小變化,從而提出成像“近大遠小”的猜想等。教師可在此處提到更進一步的猜想“如果物體在移動,那么它的像會怎樣呢?”此處把問題拋出,不做探究,留給學生課下思考。
(二)課堂提問要明確具體,用語符合邏輯
教學語言是師生雙向信息交流的載體。教學語言的設計就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首先應分析教材,把握重難點,并以此作為設計問題的依據(jù),使問題既明確易懂無歧義,又能突出知識的重難點。同時課堂提問還必須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找準問題的切入點。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可將其分解為幾個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引導其進行分析。
在試驗探究環(huán)節(jié)中選取實驗器材時,學生很難想到為什么要用平板玻璃替代平面鏡。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如何通過設問讓學生自己分析出平板玻璃的優(yōu)點,我設置了以下的問題。問題一:將蠟燭放在平面鏡前,可以通過平面鏡成像嗎?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問題二:鏡中的像我們能夠用光屏承接嗎?學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問題三:如果我們選擇平面鏡,將無法確定出像的位置,那什么器材既能像平面鏡一樣成像,又能觀察到鏡子后面的物體位置呢?這時學生就開始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回想,有一部分學生便能想出用玻璃來替換平面鏡。
(三)提問要抓住矛盾的沖突點,直指問題的核心
蘇聯(lián)著名教學理論家達尼洛夫認為:“知與不知之間的矛盾,能引起學生的思維活動,使他們對學習發(fā)生興趣,成為學習的動力?!痹谄矫骁R成像規(guī)律中,有一個知識點是“成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無關?!睂τ谶@一難點的突破,我是這樣解決的。我提出問題:“同學們,如果老師給你們一面小鏡子,你能看見自己的全身像嗎?”好多同學馬上脫口而出“不能!”。我接著提問:“這面小鏡子是否能進行光的反射?我們能不能用光的反射原理,畫出我們的頭頂和腳底的虛像?”同學們動手一畫,發(fā)現(xiàn)能夠畫出虛像,我緊接著問:“為什么我們看不見完整的像?”這時,同學們進入了深層的思考,慢慢地將思路引到視角方面。
三、 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設疑”能力
“教是為了不教”。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布魯納認為:“要形成學生的能力動機(competence motivation),就是使學生有一種求得才能的驅(qū)力。通過激勵學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蹦敲窗l(fā)現(xiàn)問題和善于提問是必要的先決條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對學生的設疑能力進行培養(yǎng),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提問也能在意識上給學生一個提醒。也許,不是所有學生會進行進一步思考,但是,哪怕只有一位同學進行了思考,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希望,我們的教育不光是傳授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能力。
四、結語
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寫到:“教育的本質(zhì)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在教學中,我們只有不斷思考、總結,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更加積極,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 趙桂英.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考試(教研版),2009(2):88-89.
[2] 朱驍.布魯納的概念學習及應用的簡介[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1).
[3] 施曉彬.基于問題教學為中心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7(2).
[4] 唐雅靜.探究如何巧用問題設計來活躍初中物理課堂[J].新課程導學,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