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研
摘 要:美聲唱法是一種在全世界各地都受到歡迎的一種演唱形式,美聲唱法對于聽眾有著與眾不同的吸引力,同樣也對我國的民族聲樂演唱形式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美聲唱法的出現(xiàn),馬上引起了廣大音樂愛好者的強烈關注。我國的美聲演唱者在進行表演時非常講究語言上的一些細節(jié),吐字和咬字方面也追求高度的準確性,行腔走韻的方面更是具有我們國家的民族特色。本文就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的影響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
關鍵詞:美聲唱法;民族聲樂;影響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070-02
一、引言
美聲唱法是在五四運動之后傳入中國的,當時就在中國的音樂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之后美聲唱法便在我國慢慢發(fā)展起來。從某種角度上來看,不僅是美聲唱法在影響著我國的民族聲樂,我國的民族聲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美聲唱法,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的深遠影響不容小覷。
美聲唱法剛傳入中國時,雖然受到了很多的關注,但是缺少了中國特色,之后才慢慢與中國音樂的演唱風格融為一體,促進了我國民族聲樂的發(fā)展。
二、美聲唱法與我國民族聲樂在演唱中的特點
唱歌不僅僅是一門非常寶貴的藝術形式,也是一門學問。從唱歌的方法的角度來說,不是具備了先天優(yōu)越的嗓音和氣息條件就能成為優(yōu)秀的歌唱者,除了這些內在的條件,最重要的是要經(jīng)過后天使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訓練,掌握呼吸、發(fā)聲、共鳴以及咬字等演唱的基本方法并能將這些方法進行有機的融合、綜合的運用。
(一)演唱中的呼吸方法
呼吸在美聲唱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呼吸在美聲唱法中的訓練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唱歌時的呼吸與平時人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的呼吸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美聲唱法中的呼吸是唱歌的動力來源,強調的是呼吸的連貫性。
美聲唱法中對于呼吸的要求是要深吸氣,按演唱的歌曲的需要用不同力度的氣息沖擊聲門。無論是美聲唱法還是民族聲樂演唱都將氣息作為首先應該考慮的元素,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也非常重視氣息在演唱中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歌唱中比較主流的呼吸方法是以腹式主導胸腹式的聯(lián)合呼吸方法。
(二)演唱中的發(fā)聲方法
美聲唱法最顯著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發(fā)聲方法是混合聲區(qū)的演唱方法。聲區(qū)具有很強的客觀性,不會隨著技巧的熟練而有所改變的,每個人的聲音本來就存在著真聲和假聲這兩個身體機能,正是因為存在真聲和假聲才使得每個人都有著不一樣的音域。
從聲音的角度分析美聲唱法,在演唱的過程中無論是真聲還是假聲都能夠用得到,但是需要根據(jù)唱歌的具體情況將兩種聲音機能混合在一起應用的。用這種真假聲音混合的唱歌方式演唱時整個聲區(qū)從上到下的聲音都是混合著的,讓人聽起來非常連貫和統(tǒng)一,聽不到任何明顯的聲音轉換的連接點的痕跡,這種演唱方式被很多的演唱者定義為“真假混合”。
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在與美聲唱法融合的過程中,如何既能運用科學的演唱技巧演唱歌曲,又能保留民族的語言和發(fā)聲的特色成為了演唱者面臨的重要課題,演唱者需要根據(jù)客觀存在的情況進行探索,將二者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產(chǎn)生更加受大眾喜歡的演唱風格
(三)演唱中共鳴的具體運用
美聲唱法中的真聲和假聲的混合運用產(chǎn)生共鳴,根據(jù)音的高低分布來確定共鳴的分布情況,運用這樣的產(chǎn)生共鳴的方法能提高演唱歌曲的優(yōu)美度,讓歌曲更加動聽①。在用美聲唱法演唱歌劇的曲目時對于后邊咽腔和鼻咽腔用得會更多一些,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將高音的部分進行收斂。
演唱過程中三個聲區(qū)的結合非常重要,頭腔共鳴、口腔共鳴以及胸腔共鳴是保證三個聲區(qū)隨意轉換的前提,使得這種聲區(qū)的轉換更加自然、靈活。民族聲樂的唱法則與美聲唱法有些不同之處,民族聲樂演唱的頭腔部分比較靠前,使得聲音更加明亮,民族聲樂演唱的發(fā)聲是傳統(tǒng)的音樂美學比較偏愛的嗓音。
總的來說,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的唱法在共鳴理論與技術的實際操作方面有著非常明顯的相同之處,卻又存在著一定的區(qū)別,這些相同點和不同點的存在成就了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演唱方法各具特點的演唱風格和演唱效果。
三、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的具體影響
(一)借助美聲唱法使我國的民族聲樂發(fā)揚光大
近些年,隨著我國文化藝術的發(fā)展,民族聲樂在保留了民族演唱特色的基礎上結合了美聲唱法在呼吸、發(fā)聲以及共鳴方法的精華②。
一個方面,民族聲樂的演唱方式上有些要求應該與美聲唱法保持一致,比如下顎放松、將舌頭放平、放松肩頸、增強腰部力量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族聲樂在高音區(qū)的演唱困難,這對于民族聲樂演唱方式來說是一個新的突破。
另一個方面,民族聲樂借鑒美聲唱法在演唱時對于呼吸的調整方法以及使頭腔、口咽腔之間產(chǎn)生共鳴的使用方法。
民族聲樂在氣息的掌握與高音區(qū)的運用方面,通過關閉或者掩蓋的方式找到高音區(qū)都與美聲唱法的要求相同,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旋律和唱腔的特色上還是以民族聲樂的風格相一致,這樣的演唱方式便是融合了美聲唱法之后的民族聲樂演唱方法。
民族聲樂演唱風格中有一些符合中國人對音樂審美的元素,比如聲音比較圓潤、吐字和咬字比較清楚等,這樣的帶有中國特色的演唱形式能更加長久的發(fā)展下去。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歌壇涌現(xiàn)出一批以宋祖英、李雙江、戴玉強為代表的優(yōu)秀的歌唱家,和一批好歌。西方的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的互相影響使我國的民族音樂得到了更好的發(fā)展。
(二)使民族聲樂的特色得以保留
很多的音樂人都提倡一句話叫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語言,因此,在演唱民族聲樂的作品時加入一些民族語言或者方言會使作品更加有特點和韻味。有些音樂家特別推崇用民族語言或者方言演唱歌曲,他們認為這樣的演唱形式有助于我國的民族文化發(fā)揚光大,還能推動民族聲樂的發(fā)展。
比如,有一首歌曲《烏蘭巴托的夜》,這首歌的副歌部分有一句“烏蘭巴托的夜,那么美,那么靜”,這一句就是用蒙古語演唱的,這種漢語中夾雜民族語言的歌曲非常動聽,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隨著我國的民族聲樂作品不斷被廣大的人民群眾接受并喜愛,民族聲樂成為了音樂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音樂界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涌現(xiàn)出一批優(yōu)秀的民族聲樂歌唱家,比如藏族的降央卓瑪、烏蘭圖雅,蒙古族的騰格爾、烏蘭托婭,維吾爾族的克里木等。民族聲樂的歌唱家不僅豐富了音樂作品的內涵,使得中國的音樂界出現(xiàn)百花齊放的局面,還促進了美聲唱法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運用和升華。
民族聲樂演唱作品受到了國內外聽眾的喜愛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作品中帶有強烈的民族特色,民族的語言與聽眾的聽覺產(chǎn)生了共鳴。
(三)對我國聲樂教育的影響
隨著我國文化藝術形式的逐漸豐富,越來越多的音樂形式不斷出現(xiàn),使我國的音樂界呈現(xiàn)出一番百花齊放的局面,不僅有民謠歌曲,還有不同語言組合在一起的歌曲形式③。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民族聲樂也隨之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歌唱者們應該在音樂形式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里不斷完善自己的歌唱技巧、學習更加優(yōu)質的歌唱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演唱功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演唱風格。演唱風格形成的步伐應該與民族聲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的步伐保持一致,它們都是音樂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互相借鑒也互相影響,因此,要想使民族聲樂的演唱形式更加多樣化就無法脫離美聲唱法的融合與發(fā)展。
美聲唱法不僅在歌唱技巧的方面影響著我國的民族聲樂的發(fā)展,還對于我國的民族聲樂教育與創(chuàng)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很多的音樂類高校逐漸將美聲唱法的教學與民族聲樂專業(yè)的教學課程融合在一起,培養(yǎng)出更加適合當今歌壇發(fā)展的優(yōu)秀歌手。
在我國的音樂形式的不斷多樣化與演唱者的歌唱技巧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也對詞曲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詞曲作者必須根據(jù)當代音樂界的大潮流來完成歌曲的創(chuàng)作,使得歌曲的風格、歌詞的內涵以及歌曲的形式上都要不斷的創(chuàng)新,這樣的局面對于詞曲作者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四)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的實踐意義
盡管美聲唱法傳入中國后,受到了很多聽眾的喜愛,也在中國的音樂界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了中國音樂界的一種主流演唱形式,但是,其發(fā)展還是存在著一些局限性。
美聲唱法對當代民族聲樂演唱形式實踐的影響實際是通過美聲唱法來對中國的民族聲樂做一些改變④。值得注意的是,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演唱實踐上的影響不能簡單片面的理解為美聲唱法會全面代替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而是對民族聲樂演唱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對于中國的聽眾來說,我國的民族聲樂演唱形式從演唱的方法、咬字的特點以及歌詞的含義都是最適合的。歌唱者應該吸收美聲唱法技巧的科學性,但是不能將民族特色全部覆蓋。將民族聲樂中的語言特色、民族情感與美聲唱法的科學性進行融合,非常有利于我國民族聲樂的實踐⑤。
四、結語
綜上所述,美聲唱法對于我國的民族聲樂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不是全部取代。美聲唱法在保留與發(fā)揚民族聲樂特色、民族聲樂教育以及具體實踐上對民族聲樂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意義。
本文通過對美聲唱法對民族聲樂的影響的研究,希望能為我國民族聲樂的發(fā)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注釋:
①吳沁.美聲唱法影響下的民族聲樂如何發(fā)揚民族性以走向世界[J].教育教學論壇,2016(41):146-149.
②陳浩月.論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影響[J].音樂時空,2015(09):115.
③龐潔.淺談美聲唱法的傳播對我國民族聲樂的影響[J].戲劇之家,2015(09):77-78.
④張震.試論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8):233-234.
⑤田文升,王冬弘. 美聲唱法對民族聲樂產(chǎn)生的具體影響探討[J]. 戲劇之家,201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