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德、智、體、美、勞五育綜合發(fā)展逐漸成為我國教育發(fā)展的主題和趨勢。在當前的小學教育中,對于兒童審美觀的培養(yǎng)與塑造逐漸成為教學重點,小學作為兒童認識世界的啟蒙學校,對于學生的審美能力方面的發(fā)展具有關鍵性意義。而小學生審美能力的發(fā)展又以小學美術中的欣賞教學關聯最深,因而,當前的小學美術教育中,欣賞教學成為當前的發(fā)展重點。通過對小學生進行小學美術的欣賞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對于藝術的鑒賞和審美能力,從而逐漸提高小學生對于美的認識與理解能力,以促進小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欣賞;教學;探討;小學;美術;教育
1引言
小學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表現力具有非常獨到的作用。研究表明,小學階段是小學生對于美的感知和領會能力最快的階段,因此在這個年齡階段,小學美術教育成為整個小學教育階段較為重要的一門課程。而所謂的欣賞教學,則是指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讓學生欣賞各種類型的藝術作品,比如繪畫、雕塑、建筑、剪紙等,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作品進行細化的鑒賞和探究性教學,讓學生通過這樣的教學加深對于藝術美的感知能力和鑒賞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以便能夠更好地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素質教育下的全面發(fā)展。
2小學美術教育中欣賞教學的表現特點
2.1欣賞教學具有明顯的生活化傾向
在當前的小學美術教學中,欣賞教學的運用是在聯系日常生活情境的基礎上開展的,小學美術教師會把正在進行的藝術作品的鑒賞同學生日常能夠接觸到的一些事物進行某些特征的聯系,使學生通過聯系實物來對藝術作品進行比較鑒賞,從而能夠更加細致地把握藝術作品所要表達的意義與情感,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目的。例如,在進行建筑方面的藝術品展示時,對于某些部分的建筑風格及其特點講解時,教師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學生能夠接觸到的一些建筑加入到小學美術課堂中,讓學生能夠獲得真真切切的感官體驗,對兩者進行比較理解,從而獲得不一樣的審美感受。
2.2欣賞教學注重以學生為本,圍繞學生的主觀體驗展開教學
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欣賞教學主要是圍繞學生的主觀感受,是學生通過欣賞不同的藝術佳作而產生的審美情感。小學美術教師在進行欣賞教學時,往往會把小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來欣賞同一件藝術作品,然后由小組代表來分別闡述對于這件作品的不同理解,以及他們對于這件作品作要表達的思想的不同見解,最后由教師來進行總結。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是以學生的交流討論為課堂的主教學,教師在一旁進行必要的輔助性指導,通過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鑒賞藝術作品,給與學生多角度藝術審美的培養(yǎng),這對于學生的多角度審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從不同角角度去看待事物,以獲得不同的理解。
2.3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欣賞教學具有局部性,重視細節(jié)的鑒賞
由于身心發(fā)展水平不高,學生在小學階段對于美的感知和鑒賞只能從作品的局部進行,缺乏全局意識。在此之下,教師在進行藝術作品的欣賞教學時,通常會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某一個部分或者從某一個角度來進行欣賞和鑒定,以便把學生的視線固定在藝術作品的某一個點上,更好地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生在這樣的欣賞教學中能夠通過藝術作品的某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來加深對于這件作品的記憶與情感體驗。例如,在小學美術《風箏》這幅繪畫作品的欣賞教學中,小學生的關注點大多在風箏的艷麗花紋上,學生對于這幅繪畫作品的理解與感知就是從風箏的花紋進行的,他們的視線都集中在了花紋上,而不是整幅畫作。
3小學美術教育中欣賞教學的具體實踐
3.1在欣賞教學中融入深度問題,加強對小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藝術作品會長生不同的思考與領悟,教師要利用學生的這些思維過程來間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美術教師在引領小學生進行藝術作品的欣賞過程中,要適當地加入一些問題來刺激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通過對教師設置的問題進行具體思考來形成對于藝術作品,對問題本身以及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些見解,這樣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比如,教師在小學美術課堂上可以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多多關注一些表達環(huán)保主題的藝術作品,在欣賞過程中對學生提出一些相關的環(huán)保問題,把學生帶入問題的思考氛圍。另外,教師可以把所展示的藝術作品的某些突出特點與日常生活中學生們接觸過的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對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形成這種比較問題思維的意識,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發(fā)展。
3.2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欣賞,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當前發(fā)展階段的小學美術教育中,欣賞教學的進行需要學生給予一定的興趣關注和自覺主動性,在整堂美術課中,教學的主題是圍繞學生對于所展示的藝術作品的主觀體驗來進行的,如果學生對于美術教師所講的內容或者所展示的藝術作品缺乏興趣和好奇心,那么這堂課將不會順利進行,甚至可能會中斷。因此,在進行欣賞教學時,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對于本堂課的興趣,讓學生主動掌握美術課堂的主動權,自主地進行欣賞教學的探究性學習,在此基礎上,學生對于藝術的感知與審美能力將會大大提高,獲得全面的發(fā)展。例如,在小學美術《凝固的音樂——建筑》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前展示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物實物圖片,讓學生對建筑的發(fā)展歷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在此基礎上產生一定的興趣,然后教師可以嘗試有學生來引領課堂的步調,讓學生自主地對不同的建筑作品進行分組鑒賞,了解建筑物背后所隱含的歷史意義,促進學生審美的厚度與深度。
4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欣賞教學對于當前發(fā)展階段的小學生而言,具有非常好的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要適當地融入欣賞教學,讓學生在愉快的欣賞過程中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促進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上學生獲得比較全面的發(fā)展,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環(huán)境。有鑒于此,小學美術教師應當重視欣賞教學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進而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