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王戉,尚微(北華大學附屬醫(yī)院心胸血管外科,吉林 吉林 132011)
護理干預對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胸腔積液療效的影響
劉穎,王戉,尚微
(北華大學附屬醫(yī)院心胸血管外科,吉林 吉林 132011)
目的 研究分析護理干預應用在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胸腔積液的臨床療效和應用價值。方法 隨機選擇進行胸腔閉式引流治療的胸腔積液患者10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數(shù)字法將患者分成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以及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各52例,比較兩組治療情況。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46%,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1.15%,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肺活量(2.74±1.02)L,視覺疼痛模擬評分(1.05±0.78)分;對照組治療后肺活量(2.21±0.53)L,視覺疼痛模擬評分(2.89±1.87)分,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護理干預應用在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胸腔積液患者中能夠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肺臟功能,減輕疼痛評分,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護理干預;胸腔閉式引流;胸腔積液
胸腔積液屬于臨床常見的胸腔疾病,一般發(fā)生在腹膜炎、胸腹部惡性腫瘤以及低蛋白血癥等容易誘發(fā)本病發(fā)生的患者中,常會由于胸膜腔積液動態(tài)的平衡失去平衡造成過快吸收受阻引發(fā),特別是癌性胸腔積液進展更快,常無法控制[1]。目前臨床主要采取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胸腔積液中,屬于胸外科常見術式,胸腔閉式引流裝置利用重力的原理將胸腔過多的液體或者氣體引流到體外,促進胸腔內負壓恢復,促進了肺復張,恢復了肺臟通氣與換氣功能,保證人體對于氧氣需求[2]。本研究運用了綜合護理干預應用在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胸腔積液中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擇自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北華大學附屬醫(yī)院進行治療的104例胸腔積液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經X線、胸部彩超或者CT確診為胸腔積液患者。排除標準:(1)除外結核性胸腔積液;(2)除外合并有嚴重心、肺、腎功能不全患者,除外無法耐受手術治療患者;(3)除外結核病痰涂片陽性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2例,其中觀察組有男33例,女19例;年齡51~69歲,平均(62.32±2.87)歲;其中胸膜炎患者30例,肺癌患者22例。對照組有男34例,女18例;年齡50~72歲,平均(62.47±2.91)歲;其中胸膜炎患者31例,肺癌患者21例。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數(shù)據(jù)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較好的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且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
1.2 研究方法 給予患者胸腔閉式引流治療,穿刺點根據(jù)超聲定位選擇患側腋中線第6、7肋間,2%利多卡因局麻滿意后常規(guī)鋪無菌洞巾,胸腔穿刺針穿刺置入彈力導絲,沿著彈力導絲插入中心靜脈導管到胸腔內8~12 cm,拔出導絲固定中心靜脈導管,末端連接無菌尿袋,引流胸腔積液,一般定為40 mL/min,直至無積液流出,超聲提示積液消失后拔出導管。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患者常規(guī)護理,包括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引流的目的、意義、操作方法,協(xié)助醫(yī)師穿刺并留置引流管,做好引流工作,使用別針固定床單上防止導管脫落,同時做好引流期間宣傳教育工作,爭取患者積極配合。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綜合護理干預:(1)進行心理干預,護士通過成功病例、幻燈播放、談心等方法介紹引流的重要性,消除患者心中的顧慮,讓患者保持平穩(wěn)的心態(tài);(2)穿刺成功后改為橢圓形的透明貼敷和3 M膠布固定,將引流管盤成C型待消毒液干后使用上述敷料進行固定,保證平整無氣泡;使用3 M彈力膠布在距離引流管口10 cm將膠布中間的位置粘貼引流管正中,纏繞管道后是引流管高出皮面0.5 cm,將兩邊的膠布粘在患者皮膚而不使用別針固定;(3)護士每天定期為患者變換體位,每天3~6次,可以加速積液的吸收,同時盡可能讓患者自己完成體位變換,護士在旁邊進行指導,協(xié)助時確保動作輕柔防止出現(xiàn)疼痛;同時術后要指導患者深呼吸,進行有效咳嗽,指導患者進行按壓傷口練習和縮唇呼吸,防止膠布的松動和牽拉導管。
1.4 觀察指標 臨床治療效果分為顯效:經治療后超聲顯示胸腔積液完全消失且無胸膜肥厚粘連;有效:經治療后超聲顯示胸腔積液完全消失,但是患者有胸膜肥厚粘連;無效:經治療后超聲提示胸腔積液未完全消失,或者部分患者胸腔積液消失有出現(xiàn)[3]。記錄治療前后患者想和肺功能中用力肺活量指標(FVC)變化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對患者治療過程中疼痛評分進行評定,記錄疼痛變化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利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n)
2.2 兩組治療肺活量和疼痛評分變化對比 觀察組與對照組各項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肺活量和疼痛評分變化對比(±s)
表2 兩組治療肺活量和疼痛評分變化對比(±s)
注:兩組患者肺活量和疼痛評分治療前比較,t=0.2546、0.0537,P=0.7990、0.9572。觀察組治療后兩項指標同組比較,t= 6.6475、10.6058,aP=0.0000、0.0000;對照組治療后兩項指標同組比較,t=5.3792、5.2805,aP=0.0000、0.0000。兩組治療后兩項指標同組比較,t=3.3249、6.5486,bP=0.0000、0.0000
觀察項目肺活量(L)視覺疼痛模擬評分(分)觀察組(n=52)治療前1.78±0.21 5.41±2.86治療后2.74±1.02ab1.05±0.78ab對照組(n=52)治療前1.79±0.19 5.38±2.84治療后2.21±0.53a2.89±1.87a
胸腔積液一般是由于胸膜惡性腫瘤、結核性胸膜炎以及低蛋白血癥引發(fā),胸腔積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一旦引流不及時就容易形成纖維凝塊,造成胸膜肥厚粘連,因此包裹性胸腔積液的發(fā)生率高達30%以上,對患者肺臟功能和生活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特別是胸腔積液量愈多發(fā)生就越快,因此癥狀也就越明顯,因此在抽取胸腔積液吸收后呼吸困難就會改善,患者出現(xiàn)的發(fā)熱咳嗽等體征也會隨著胸腔積液賈少出現(xiàn)好轉,因此臨床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4]。本院采用胸腔閉式引流的方法治療胸腔積液,該方式優(yōu)勢是持續(xù)的時間相對較短,穿刺的次數(shù)較少,可以一次性完成,因此對神經與胸壁肌肉組織損傷更小,硅膠導管刺激性更小,組織的相容性好,防止出現(xiàn)肺損傷,因此減少了氣胸、血胸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提升了臨床治療效果和患者耐受性[5]。此外胸腔封閉引流還可以進行胸腔內主要,不會影響患者的休息和活動,同時操作更為簡便,在短短的數(shù)分鐘內由一名護士即可以完成,節(jié)省了時間。
雖然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胸腔積液效果顯著,但是部分患者由于護理不到位可能出現(xiàn)非計劃性脫管,既增加了患者痛苦,同樣增加了醫(yī)療成本。本院對患者開展了綜合護理干預措施,首先加強了患者的心理干預,通過成功病理和心理疏導緩解了患者負性壓力,部分患者表現(xiàn)出焦慮和抑郁等情緒,因此通過心理干預現(xiàn)身說法減輕了患者心理負擔,讓患者以最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應對臨床治療。同時本院針對容易脫管改善了臨床護理措施,通過使用3M彈力膠布透氣性好粘貼牢固等優(yōu)點減少了皮膚過敏現(xiàn)象,降低了患者變換體位管道滑脫發(fā)生率,同時在固定時順應導管的走向減少了活動引發(fā)的墜拉和牽拉痛以及脫管的發(fā)生,通過高舉平臺法讓管道避免受壓、扭曲和折疊,保證了導管順暢;此外本院不適用別針固定導管在床單,給予患者最大的自由,讓患者活動自如,可以變換體位更為靈活,減少了膠布的松動與脫管發(fā)生,同時通過健康教育的方式指導患者咳嗽、呼吸模式,防止出現(xiàn)疼痛,增強了患者治療的信心[6]。
護理干預應用在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胸腔積液患者中能夠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肺臟功能,減輕疼痛評分,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 鄧國忠.護理干預對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胸腔積液療效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9):124-125.
[2] 玉蘇甫,索來曼.中心靜脈導管行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胸腔積液[J].當代醫(yī)學,2011,17(26):76-77.
[3] 林松.深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中大量胸腔積液l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1,17(16):97
[4] 黃興蘭,張?zhí)m.30例惡性胸腔積液微創(chuàng)置管引流加腔內化療的護理[J].重慶醫(yī)學,2011,40(28):2906-2907
[5] 陳光春,文毅,廖小勇,等.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1,40(8):799-801.
[6] 董霞.胸腔閉式引流患者的觀察和護理[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7,19(19):924-92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