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莉玲
教育部提出將在2017年9月1日開設一年級科學課,目的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讓小學生多接觸科學知識,從書本上學變成自己動手做實驗,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我們科學老師要改變以往“一言堂,滿堂灌、滿堂問、口頭實驗,書本和黑板上做實驗”的狀況,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展現(xiàn)學習環(huán)境的“原生態(tài)”。
一、教師角色轉變要不流于形式。
傳統(tǒng)模式的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有的采取滿堂灌,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這種教學模式,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發(fā)展,把學生培養(yǎng)成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
真正使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師角色要轉變。教師們不能單從模式上進行改變,教師要有效地去調控課堂秩序的基本性的能力,不能夠把課堂變成了表面非常熱鬧,但是實質上學生們什么也沒有學到的,比較流于形式的課堂形式,教師們與學生之間要形成一種更加和諧的、平等的師生關系,要積極地去傾聽學生在于“學”的過程當中所發(fā)現(xiàn)的重要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反思性、創(chuàng)造性、探究性實踐活動,從“生為教而學”轉向“師為生而教,教師要真正成為一個“引導者”。
二、學生探究過程要不走馬看花。
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作為核心。探究性學習重要方式,是學生們進行自主學習的一類重要表現(xiàn)的相關形式,也是指學生在于教師指導之下,圍繞著問題,主動地去尋找與問題相關的重要資料,進行到歸納、整理、反思,從而獲得了新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例如:有教師在教五年級的《太陽鐘》一課的時候,為了學生們提供了大量的有關于古人是如何計時的相關資料。課堂之上,除了教師的相關提問,就是學生們讀材料中的相關的學習信息。整節(jié)課堂,沒有一位學生提出有更加有價值的問題,有的只是按照老師的提出的相關要求從海量信息當中找出某個的例證。試想,這樣的課堂,探究表現(xiàn)在哪兒?這樣乏味的課堂有何情趣?假如教師預先讓學生準備一些器材,讓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自己探索,收獲可能不小喔,
因此,我認為,教師們既要求更敢于把探究的時間下放給學生們,又要做到巧妙的去進行點撥、教授知識收放自如。而是要達到這種更加和諧的境界,就更加需要教師們去深入的挖掘教材,真正的去了解學習內容,使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的方法,這樣才能夠保證課堂上的有效探究,避免走馬觀花。
三、學生合作學習要有目的意義。
主動參與,善于合作、樂于探究是科學課程的理念,很多教師努力實踐著這一重要的理念,所以,原本是“安靜”的課堂也一下子“熱鬧”起來,但仔細觀察各小組的合作,形式主義充斥其中。我在執(zhí)教五年級《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分組實驗時我提出要求:“同學們,老師為大家準備了蘿卜、回形針、小石塊、蠟燭、橡皮、泡沫塑料塊、帶蓋的空瓶等實驗用的材料。請各小組先要進行預測,再說說預測的理由,然后放在水里觀察?!痹拕傉f完,各小組都忙著進行。有個小組的同學馬上你爭我奪起來,有的去搶小石塊,有的去搶泡沫,有的去搶回形針,有的……一番的搶奪之后,接下來是“讓我先做!”“讓我先做!”的喧鬧。又過了一會,一位小男孩終于奪得了第一個做實驗的機會。一臉的洋洋自得,可是由于還沒從得意中回神,把橡皮丟在水里,濺起一桌水花,引起其他組員的不滿,我還觀察了其他小組,有個小組干坐著,組員一個都不動手,還有個小組就一個同學做實驗,其他組員呆呆地看著?!曳此贾?,覺得不應該將合作學習為了教學形式上的需要而應用,說得透徹一些,教師雖然為學生們“穿上”了“合作學習”的“新鞋”,可走的依然也是從前的“老路”,這樣的“合作學習”有與無,在實質上沒有區(qū)別。要發(fā)揮學生自主合作、優(yōu)勢互補的功效,關鍵是優(yōu)化組建學習小組,能夠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進行科學搭配是小組成功合作的基礎。
本人根據(jù)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心理素質等四個重要的方面進行了綜合的評定,然后去搭配成若干個4人的學習小組,組內成員也有著明確的分工,在一個階段里每個同學都有相對側重的一項重要的責任,擔任著一個具體的合作的角色。真正地做到了小組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原則。一段時間之后,再進行角色互換,使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夠從不同的位置之上得到體驗、鍛煉以及于提高。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充分的去調動起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相關能力,使學生們由“要我學”到“我要學”,也由“學會”到“會學”從“苦學”到“樂學”,為了學生終身學習奠定了更加良好的基礎。
四、教師要上好每一堂實驗課。
我校實驗條件還算比較落后,實驗器材缺這少那的,教材又是和我們這里環(huán)境不符合,對于教材中的很多實驗、很多實驗素材、資料,學生沒有接觸過,也沒有什么概念,比如我們這里是長江下游平原,山、丘陵,有的學生從來沒有見過,更別說親身體驗過,對山、丘陵的概念都是從書本上獲得的一些片言碎語,再加上客觀上各方面對科學課的不夠重視,因此教師在這樣的情況下,忽視了科學課上的實驗教學,經常以講的形式來“實驗”,或者照本宣科的使用教材,學生無法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
在科學課上涉及的事物有大有小,有遠有近,大者宇宙,小者微生物,遠者星星月亮,近者隨處可見的動植物,聯(lián)系并不是要所有東西都拿到教室里,但一定是學生們親目所睹,親手所為,學生親有體驗,才有興趣學好科學課。
我們小學科學課程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掌握探究方法、培養(yǎng)探究興趣,上好每一堂科學課,關注課上的每一個實驗,是我們每一個科學教師應該做也必須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