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莉娟
小時候,媽媽對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要我們珍惜時間,好好讀書。
沒想到,說這話的人,這次在廣豐見著了,那是木頭人。
人說,這個人是個木頭人,是形容這人木訥。這次在上饒廣豐,見到的是真正的木頭人,不過他復活了,又一次對我說這話。
廣豐木雕城,這是一個有如上海世博園里,中國博物館形式的樓面,由中國紅、中國結(jié)元素構(gòu)建的大樓。走到木雕城門前廣場,有一種震撼,一種中國情結(jié)的震撼。順石梯走進大廳,巨型木雕,搶眼。這是進口緬甸楠木雕,芬芳撲面,人物鮮活有神。沒見過這樣大的木頭,更沒見過這樣的木雕,高近5米,胸寬近3米,人物栩栩如生。
一時間,仿佛木頭先生欲說話,一個頑皮的孩子在身后。那語音從那將開啟的兩唇里溢出,那叮囑,從炯炯有神的雙目穿出。正問小兒,今天的書背完沒有,字寫沒有?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時間是那樣的寶貴,一定要珍惜。小兒也許是前跑后跳,跑著跳著,一下跳到先生的背上,從后背探出個頭,稚嫩的臉上露出天真,呼之欲出的雙手呈現(xiàn)出頑皮。
這木上雕的,是唐末五代十國時著名詩人王貞白,背后的小孩子,也許是他孫兒。
王貞白(875—958),字有道,號靈溪,信州永豐,今江西省上饒市廣豐人。廣豐眾多的文人當中,只有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作詩300首及賦文合為《靈溪集》7卷,他的詩歌78首,被收錄進《全唐詩》。他最為著名、傳唱千古的名篇《白鹿洞》“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這首詩雖然沒有收進《全唐詩》,但它保留下來了“一寸光陰一寸金”,這應該是中國流傳最廣、最為深入人心的語言之一。
這次廣豐之行最大收獲,是今天,通過這句話,了解了王貞白。這是文學的魅力。思想要成體系,才能流傳千古,中國的孔子、莊子、老子的思想,都是有自己的體系才流傳后世的。而表現(xiàn)思想的語言,只要一句經(jīng)典的,就名留千古了,可見語言的魅力。
王貞白,有這著名詩句的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他有了新的載體,那是生長了1800年的楠木,他與楠木融為一體,載著這一詩句,流傳千古。
走近木雕,先看看側(cè)面,雕有一小孩,靈動可愛。我輕輕拍拍頑皮小兒的屁股,摸摸小腿,對他說,孩子,你有永遠快樂的童年。走到正面,靜靜地注視著雕琢的王貞白,高大威武,栩栩如生。他的眼神也正注視著我,一時間我覺得,他是在和我說話,“一寸光陰一寸金”,“周情孔思正追尋”,可有否?我有些慚愧,避開他的眼光,轉(zhuǎn)向沉思,在今天這個時代里,讀書了嗎?我不敢回答,低頭輕輕地摸了摸王貞白這木頭人的腳踝,突然有個感覺,他是活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人。
在王貞白面前,我痛自反省,幾十年都做了什么,我不打麻將,很少看電影。時間用在哪里呢?我想,看電視的時間較多,還有一些人情世故,耽誤我的時間;在手機微信上,碎片化的東西也耽誤我不少的時間,我應該集中精力,讀我所未讀過的書,我應該利用所有時間,寫我所要寫的東西,但是我沒能完全這樣做。人說,讀書是一種修行,寫作也是一種修行,要有那樣一種心境,浮躁急功近利是做不好的。時間虛度了,生命浪費了。
在木雕下,思考的這一瞬間,朋友抓拍下來,讓這一思考定格了。非常感謝這位朋友,以后每當看到這張照片,就提醒我記住今天的場景,這一照片,取名“沉思”。
我們需要有深沉思考,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梁實秋在《時間與生命》中說:“作為一個中國人,經(jīng)書不可不讀。我年過三十才知道讀書自修的重要。我披閱,我圈點,但是恒心不足,時作時輟。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我如今年過八十,還沒有接觸過易經(jīng),說來慚愧。史書也很重要。我出國留學的時候,我父親買了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塞滿了我的行篋的一半空間,我在外國混了幾年之后又把前四史原封帶回來了。直到四十年后才鼓起勇氣讀了‘通鑒一遍。現(xiàn)在我要讀的書太多,深感時間有限?!币粋€八十歲的老人,已是功成名就,反思自己,還在說自己需要讀書,深深感到自己的時間太少,需要讀的,要寫的太多。這樣的反思,我應該時時有。
在廣豐木雕城,王貞白木雕面前,讓我沉思,在這個浮躁多元的時代里,“周情孔思正追尋”的情景有嗎?
責任編輯:曹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