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鷹
紅屋頂、素墻壁,藍天、白云,相互映襯;靜謐的寺,旖旎的島,蜿蜒的海岸線,大街小巷,繁華有序,這就是印象中的廈門。我的學習之旅就此拉開序幕。
三天中,我觀摩課例,驚嘆同行技藝精妙;靜心反思,提醒自己腳踏實地??v觀這些課堂,精巧的板書導航、有效的朗讀指導、真實的生活對接……種種教學策略,無一不彰顯著師者的智慧。
一、巧用板書,刪繁就簡三秋樹
據統(tǒng)計,一個教師一節(jié)課會說4000~6000個字。這些字有的無足輕重,有的則是這節(jié)課的精髓。怎樣凸顯這些精華?有效的板書就能以一敵百。比如吉林孫世梅老師和廣東彭才華老師在課堂上展示的板書:
《荔枝圖序》是一篇小古文。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文章內容尚且需要借助“注釋”“老師講解”等學習拐杖,要達成學習目標中“學習作者說明事物的方法”則更為不易。而孫世梅老師運用聯結、圖像化的手段,圖文對照,用最短的時間,費最少的口舌,就幫助學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結構、層次。學生憑借板書重述原文,不知不覺就將一篇小古文流暢地背了下來。這種板書的效果,讓人稱奇。
《清平樂·村居》是一首詞。彭才華老師探得“溪”字在辛棄疾詩詞中出現高達131次。鄉(xiāng)野橋邊,溪水潺潺,這樣的景致之下,最讓人容易放下煩憂,物我兩忘。然而,辛棄疾一生壯志難酬,“溪”恰恰反映出詞人心中“國難復”“家難回”的遺憾?!跋弊忠l(fā)的意象,如何與詞人心中的“家”“國”建立直觀聯系?彭老師一邊深情表述:“小溪長流,則小家安寧;小家安寧,則大國安定;大國安定,小溪方能長流。如此,溪在家寧,家寧國安。”一邊揮手三筆一勾連,溪、家、國構建的豐厚意蘊,詩詞中抽象的內在邏輯聯系便次第呈現。這種板書的圖像效果,實為精妙。
兩位老師的板書,就是一部微型教案,是助力學生突破學習難點的“腳手架”。他們的板書策略,簡潔有效地進行思維沖擊,刪繁就簡,化解了文意理解上的難度,把原本抽象的行文邏輯直觀化,令人拍案叫絕!
二、妙用朗讀,領異標新二月花
語文學習如果有“韁繩”,那么朗讀應該是“韁繩”上最好發(fā)力的一個點。上海朱煜老師執(zhí)教的《第一個發(fā)明麻醉劑的人》一課中精妙的朗讀策略,省時、高效。如“讀題入課”這一環(huán)節(jié),朱老師通過四次朗讀,分別強調“第一個”“發(fā)明”“麻醉劑”“人”四個詞,引導學生快速從文中提取出不同的信息,體會到關鍵詞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如此,落實“根據關鍵詞提問的閱讀策略”這一目標。
再如,孫世梅老師執(zhí)教《荔枝圖序》中所用的朗讀之法。文中“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15個字,惜墨如金,寫出了荔枝葉、花、實的特點,比喻生動形象。孫老師將這一句式進行了形式上的重排。重排后的句式,規(guī)格齊整,學生看著規(guī)整的句式,一遍又一遍地讀。句式的結構特點,比喻的運用,在朗讀中顯現。學生在朗讀中品得語言韻律之味,察得言語形式之美,習得語言表達之法。課堂上這種朗讀的形式,一時頗有“紅杏枝頭春意鬧”的美感。
這些名師的朗讀教學,不是一味地讓學生反復讀,而是將朗讀的訓練與語言文字的實踐感知巧妙結合,引導學生把朗讀過程內化為自己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感悟過程。的確如領異標新的二月之花,明媚,動人!
三、適用練筆,半畝方塘一鑒開
閱讀教學中,不能只是“讀”的獨角戲,課堂練筆也是一種適用的言語實踐的方式。練筆契機抓得好,就能引爆學生抒發(fā)點,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如福建傅結龍老師在執(zhí)教古詩《秋思》時,在感知詩人的情緒后,相機問道:“張籍提筆,千言萬語涌上心頭,他會想些什么?他又會對他們說些什么呢?”引導學生拿出課堂學習單,任意選擇一個寫信對象寫話。
傅老師把握住詩人想說而未說的留白,讓學生窺得詩人“欲作家書意萬重”的內心波瀾,適時抓住這一練筆支點,進行言語表達的補白練習。學習單上的引語設置為父母、哥哥、小妹這些可親可感的形象,這是學生述說的對象,言語創(chuàng)造的依據。這樣,詩人提筆難以盡訴的惆悵,就通過學生之筆表達出來了。
學生的小練筆,寫得情真意切,催人淚下。傅老師又以小練筆為觸發(fā)點,順學而導,讓學生一詠三嘆“欲作家書意萬重”一句。在這種反復引讀之下,我們看到,傅老師安排的讀寫結合點又成了學生深入理解詩意、感受詩境的生長點。
如果說讀是為了理解內容,那么,讀中補寫、讀中抒寫的方式就是“得”,得文本背后的深意,得言語實踐之法。讀寫結合巧妙,才能真正懂得語文學習的妙法,形成語文學習的能力。
四、活用教材,天光云影共徘徊
我們在學習課文時,不能“以本為本”只停留在表面。就像認識一片湖,所謂“靜水流深”,越是平靜的湖面之下,激流暗涌的力量才是我們應該觸摸的真相。因此,我非常欣賞青島于艷老師的做法。
于艷老師執(zhí)教的《遲到》是一篇長文,作者是林海音。“學習經典作品的閱讀方法,體會語言文字表達的魅力”是這節(jié)課的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捕捉要點,理清故事情節(jié)之后,于老師立足節(jié)選,前勾后連。
首先節(jié)選描寫爸爸的兩處句子,感受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筆風特點之后,拓展閱讀《爸爸的花兒落了》,邊讀邊批注,領略文中淡淡的素描寫法。
接著節(jié)選“爸爸在家打我、爸爸來學校看我”這兩處,感受作者行文中淡淡的哀傷,拓展閱讀《爸爸的花兒落了》《我父》中的選段,邊讀邊批注。感悟文中的這種哀傷正是作者對爸爸的感性認識,對生命的透徹領悟。
最后,拓展閱讀《爸爸的花兒落了》完整篇,突出“夾竹桃”“畢業(yè)典禮”部分的描寫。讓學生結合前面的學習感受,寫一段讀后感。
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絕不會在一節(jié)語文課上囿于學習一篇課文。既要欣賞“樹木”,更要俯瞰整片“森林”。毫無疑問,于老師做到了。學生在一段文字與一篇課文之間穿梭,在一篇課文與幾篇文章之間穿梭,在一篇文章與整本書之間穿梭。來來回回穿梭之間,用邊讀邊批注的方法閱讀經典作品;走走停停賞析之間,林海音散文的語言魅力浸染其心。課內和課外,品鑒和讀寫,“讀”語文和“用”語文猶如天光云影,在課堂之上互生光輝,共舞徘徊。
一路行走,一路仰望星空;一邊咀嚼,一邊切己體察。我驚嘆于名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其實,高效精彩的課堂不只是名師的專利。只要我們順應教學規(guī)律,從“高位”解讀教材,關注學生需求,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領悟這些名師課堂的有效策略,領略支撐這些課堂策略背后的思想、理念,用智慧的手段教智慧,那么,何愁無處下金鉤?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石龍鎮(zhèn)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