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青
(廣西橫縣百合鎮(zhèn)黃村村委小學,廣西南寧,530302)
摘 要:我們一直在強調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一個高效的課堂應該由老師和學生共同組成,而不是只有教師的單方面教學,老師和學生的思維應該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思維之間迸發(fā)的火花才能構成一個高效率的語文課堂。這就是“讓學引思”的基本理念,教師不僅要有很強的專業(yè)水平,也要有能帶動學生進行思考的能力,既能教會學生語文知識,也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思考,這才是一個合格老師應該有的能力。因此,本文重點探討了“讓學引思”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關鍵詞:讓學引思 引導思考 學生為主
“讓學引思” 相對于以往的教學方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教師要重新考量自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在不斷的實踐當中把課堂交還給學生,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一、讓教學速度慢下來,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很多家長會關心孩子學到的知識是不是最多的,學習的進度是不是最快的,但是很少有家長會考慮學生學習的知識是不是最有質量的。就目前來說,小學教育依然處于一種應試教育的階段,很多教師為了學生的語文成績,都想盡可能的多講一些內容,這樣一來,在不知不覺中,語文課堂的節(jié)奏就會變快。上課的節(jié)奏變快對于一些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可能是一件好事,但是過快的節(jié)奏可能會讓學生感覺到很大的壓力,學生不能完全接收教師傳達的信息,當學生聽不懂的東西越來越多時,他們可能會產生厭學心理,這和教師的初衷就完全不同了。因此,教師要先讓語文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慢下來,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能及時消化教師傳達的信息,才能保證課上的這段時間都被利用起來。我們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讓語文教學的節(jié)奏慢下來,可以及時的為學生查漏補缺,不斷在教學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很多教師在講解一年級下冊的《古詩兩首》時,喜歡把兩首詩放在一塊講,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學生講解很多的東西。但是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講完第二首詩時,學生已經把第一首詩的東西忘的七七八八了。如果我們不講第二首詩,肯定會耽誤教學進度,但是連著講兩首詩,學生接收起來會比較困難。所以我們要讓教學進度慢下來,講完第一首詩,把第一首詩的教學目標完成以后,再進行第二首詩的教學。在講解《春曉》時,教師把作者、背景講解清楚以后,先讓學生消化一些,在腦海中有一個印象,再講解古詩的翻譯和含義,都講解完以后,引導學生進行背誦,這一篇的教學任務才算完成,學生背誦成功以后,也就掌握住了這篇古詩的內容,然后再開展《村居》的教學,以此達到最高的教學效率。
二、改善提問方式,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
如何在課堂上展開提問,這一直都是教師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讓提問發(fā)揮出它最大的作用,更是教師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如果把學生整體比喻成湖泊,教師的問題就相當于一顆石子,教師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的時候,就像是一顆石子扔進湖泊里。如果這顆石子有足夠的重量,肯定能在湖泊中引起很大的波瀾,也就是說,如果教師的問題很有吸引力,肯定能得到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如何把這個石子拋進湖泊里,才能引起最大的反響,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也就是說教師要如何設計問題,要用什么樣的方法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才能引發(fā)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例如,在講解《各具特色的民居》時,教師想讓學生想一下關于民居的內容,如果教師直接說:“同學們,你們知道有哪些極具特色的民居嗎?”學生對這一塊知識的了解不多,肯定就去翻教材,學生翻閱課文的時候,思維就被限制住了,教師要換一種提問方法。教師利用幻燈片播放了幾張具有特色的民居照片,學生看到這些圖片的時候,腦海中都會出現相關的形容詞,學生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就會進行思考,而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我們讓學引思的教學目的。教師先后播放了蒙古包、客家民居、傣族竹樓等內容,學生都根據這些圖片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教師再結合教材中的形容進行教學,讓學生的世界變得更加遼闊,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
三、巧妙收尾,讓學生可以進行深度思考
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不管是開始過程還是結尾,都應該以嚴謹的對待,有一個引起學生興趣的開頭,思維迸發(fā)的過程,當然要有一個很巧妙的結尾。課程的結尾不僅是對這一節(jié)課的總結,更是對這一節(jié)課的一個引申,要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上進行進一步的思考,才能達到讓學引思的目的。學習就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教師不能讓課堂的最后變成一種結束,而應該讓它變成一種開始。最后可以進一步給學生擴展知識,也可以從精神層面幫助學生分析語文知識,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也能讓學生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豐富。
《桃花心木》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借桃花心木來表達人生哲理。文中的“我”有一個疑問:“如果種樹的人每天都來澆水,樹苗應該就不會枯萎了?!焙芏鄬W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也會有這個疑問,不明白種樹的人為什么不勤快一點,但是種樹人認為樹和普通的莊稼不一樣,樹需要依賴自己存活,需要依賴自己的力量才能活得長久,如果一直都是定點定量的澆水,樹苗反而活不長。這是種樹人告訴“我”的道理,也是作者告訴讀者的道理。教師在總結時,對學生說道:“我們人就像樹一樣,你們現在生活在家長、教師、學校的保護之下,以后都要學會獨自面對社會,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你們學會立足的本領,掌握自立的能力,同時會對你們進行鍛煉,才能讓你們更好的發(fā)展,下課以后,你們要好好考慮這個問題,什么樣的成長才算是最好的成長?”
總之,“讓學引思”是一個新型的教學方式,它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可以把它運用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當中,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丁堅.淺談讓學引思,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J].教育,2016
[2]劉衛(wèi)華.談“讓學引思”教學模式的運用[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旬刊,2016
[3]劉訓培.“讓學引思”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思維與智慧,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