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濃刺
【摘 要】復習課是小學課堂教學重要課型之一,它承載著回顧與整理、溝通與生長的獨特功能,其的教學任務是通過歸納、總結,最終達到濃縮化,讓學生在完善認知結構的過程中溫故而知新,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溝通,并使之條理化、系統(tǒng)化,從而發(fā)展數學思考,提升數學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數學;期末復習課;構建知識體系
期末復習的內容周期較長,如何讓學生通過復習鞏固所學知識、構建科學的知識網絡,提高問題解決能力,這是每位教師都要面對的問題。要實現復習的目標,我想:復習課一定不能沉悶,應該充分調動孩子的能動性,把孩子帶進數學的新境界!下面,我談談個人在小學數學高年級復習中的幾點嘗試:
一、梳理知識網絡——讓知識具有生長力
形成知識網絡,首先需要學生自行梳理,進行針對性地查漏補鈌,其次需要學生相互交流中不斷調整,提升對已學知識的理解,通過相互補充,相互質疑,逐步完善知識網絡,讓知識網絡具有生長力。在復習《多邊形面積的整理和復習》時,我課前先設計好導學單(課件出示),安排學生課前根據導學單要求對多邊形面積的知識進行梳理。課上,我先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再請小組來匯報是怎樣整理的。以下是學生所完成的一張知識網絡圖:
老師進一步引導:除了這三種圖形外,我們還學習哪些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怎樣推導出這些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這樣,學生通過參與梳理、討論交流等學習形式,對所學知識進行全面整理和鞏固,對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感受到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及異同,賦予知識網絡圖以生長的力量。
二、巧妙設問理答——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讓學生學會“數學地思維”,并讓學生具有數學的精神和眼光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在數學復習課中,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例如在《多邊形面積的整理與復習》中我設計這樣的活動:判斷圖1中左右兩個梯形面積的大小。
學生填空完,教師引導:1.把圖1左圖變一變(成為圖2),那么圖2中的兩個梯形面積相比,怎么樣?為什么?2.如果把圖2中的左圖照這樣繼續(xù)變下去(成為圖3),可能變成什么?這個三角形跟原來的梯形有什么聯系?接著教師繼續(xù)把三角形變成平行四邊形(成為圖4),這個平行四邊形跟原來的梯形有什么聯系?學生獨立思考片刻后,我進一步呈現這樣的問題:在研究它們面積公式之間的聯系時,淘氣是這樣表示的,你覺得有道理嗎?
S梯形=(a+b)÷2×h
S三角形=(a+0)÷2×h(當梯形的上底縮短為0時,梯形就變成了三角形)
S平行四邊形=2a÷2×h(當梯形的上底跟下底一樣長時,它就變成了平行四邊形)。通過這樣的活動設計,從而引導學生在動、看、聽、說等活動中,感受了圖形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體驗了數學世界的奇妙,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憑借直觀形象的演繹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三、精心設計練習——溝通知識間的聯系
期末復習中,習題的設計舉足輕重,要讓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在解決中打通知識間的聯系。課上,我在孩子梳理出知識網絡后,針對學生平時在學習中易錯、掌握不牢固的知識點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1.計算下面三個圖形的面積。(每個小格邊長為1㎝)
(1)計算這個三個圖形的面積。
(2)觀察這三個圖形,你發(fā)現了什么?
2.判斷: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
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的一半( )
學生通過計算、觀察、交流等活動,發(fā)現了三角形的面積是與它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兩個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乘積相等,它們的面積就相等;三角形的面積相等,形狀不一定相同。在此基礎上引申判斷,而因為有了前面的計算、觀察比較、交流等活動。此時學生又一次將多邊形面積的知識聯系起來,學習中的難點、盲點不攻自破了,學生在觀察、交流中品悟了數學的本質。
總之,小學數學期末復習,立足教材,細致分析學情,設計“生動”的練習,讓復習課不再沉悶,甚至可以非常曼妙,幫助學生建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做到“優(yōu)教減負”,從而促進學生在復習中有所樂,有所得。
【參考文獻】
[1]陳新華.形散而神不散——例談復習課中練習題的設計[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5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