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曉+李英
摘要:在當今新媒體快速普及的社會背景下,微信公眾號在科普領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如果想得到受眾的認可,微信公眾號中的科普類文學作品需滿足時效性、趣味性和科學性等特點,這就對科普作品的語言風格提出諸多要求,需具備通俗、幽默且科學嚴謹?shù)奶攸c。
關鍵詞:微信公眾號;科普文學;語言風格
在當今中國,科學研究正處于高速發(fā)展的狀態(tài)。據(jù)統(tǒng)計,目前我國正在進行中的科研項目為57萬個,其中一些已經對我們當今的生活造成了深遠影響。但社會大眾對這些技術的基本原理卻十分陌生。普通民眾對科技發(fā)展的關注程度遠不及政府的投入力度。面對這種情況,在2016年5月30日舉行的全國科技創(chuàng)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普及是實現(xiàn)科技創(chuàng)新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chuàng)新智慧充分釋放、創(chuàng)新力量充分涌流?!盵1]由此可見,對前沿科技知識進行推廣和普及,喚起人民群眾對科學技術熱情和參與意識,這是新時代下提高我國科學技術水平與國民素質的必要手段??破瘴膶W,指的是以文字為媒介,以淺顯的、讓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向普通大眾介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文學作品。[2]目前我國的科普文學創(chuàng)作已有較大規(guī)模。根據(jù)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統(tǒng)計,僅在2015年,我國出版和翻譯引進的科普文學作品就達5000余種,但當今讀者對科普文學有新的要求,首先,強調時效性:要求作者能對當下正在發(fā)生的科學事件進行實時介紹;其次,強調科學性與趣味性的兼容。目前書面閱讀在信息接受途徑中已不占據(jù)主流。盡管一些網站如騰訊科技、科學松鼠網等也將大量科普文學通過網絡形式進行推廣,但不可否認的是,手機移動終端(又稱新媒體)正日益成為人們快速便捷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據(jù)新媒體指數(shù)平臺(G SD ATA.CN)統(tǒng)計,目前與科技相關的注冊公眾號有831個。其中點擊率與活躍程度處于前10位的微信公眾號為:“果殼網”、“賽先生”、“科學解碼”、“騰訊科技”、“中國科學報”、“鳳凰科技”、“環(huán)球科學 Scientific American”、“科普中國”、“新浪科技”以及“科學人”,[3]分析這些公眾號推介科普文學的方式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篇成功的新媒體科普文本在語言表達方面有著自身的特點,而這種語言表述與其傳播功效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下面就讓我們根據(jù)實際例證進行分析。
首先,科普類微信公眾號中推介的文章往往具有強烈的時效性,相應的是它們的表述方式也與當今流行的網絡用語息息相關。此期間的許多網站推出了描述幸福愛情的文章以呼應情人節(jié)的氛圍,而本文作者卻反其道而行之,分析在感情中遭遇坎坷而深陷痛苦的人有著怎樣的心理特征。
其次,除了用流行詞匯吸引讀者關注度之外,微信公眾號中的科普文學作品還應具備通俗易懂和趣味性強的特點,因此使用俗語與幽默性強的詞匯對于科普工作者來說也十分必要。
在新媒體傳播渠道中,科普作家要向沒有特殊科學知識背景的讀者介紹各種科學知識,還要盡可能地將艱深枯燥的科學理論變得簡單有趣。但科普類文章依然是科學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因此必須具備科學的推論過程和嚴謹?shù)恼Z言表達。在當今影響力較大的一些科普類微信公眾號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成功的科普文學盡管看起來用語輕松隨意,但事實上卻有著極其嚴格的詞匯選擇標準和縝密的敘述過程。針對理解誤區(qū),本文作者分析道:從科學角度來說,“致癌突變”并不等同于“罹患癌癥”;而從現(xiàn)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不同類型的癌癥在致病原因、患病幾率和預后情況上都有巨大差異,所以即使存在基因導致的“致癌突變”,也不一定在任何情況下都導致癌癥的出現(xiàn)。在此文中作者依然采用大眾都可以理解的敘述模式,但同時引用大量科學文獻與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對相關概念進行詳細解讀,其推論的嚴謹性與用詞的準確性不輸于任何一篇學術論文,但卻更符合普通讀者的閱讀習慣,典型體現(xiàn)了科普文學通俗性與科學性兼容的特點,獲得了很高的關注度。
綜上,微信公眾號上的科普文學有其特殊的傳播渠道和受眾群體,因此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除了要在選題上精心挑選之外,對于科普文學語言表述方式的使用也有重要意義。對于一種通過新媒體進行傳播的文字形式,其表述方式對其傳播功效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創(chuàng)新大會上的講話[N/OL].人民網,(2016-05-30)http://bbs1.people.com.cn/post/129/1/1/ 156462164.html.
[2]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周榮庭,韓飛飛.王國燕.科學成果的微信傳播現(xiàn)狀及影響力研究[J].科普研究,2016(01).
作者簡介:楊冬曉(1984-),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科普文學及傳播;李英(1980-),中國科普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科普文學及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