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嘉,黃曉舸,朱 帆,陳前斌
(重慶郵電大學 移動通信重點實驗室,重慶,400065)
LTE-U與WiFi在非授權頻段的共存方案研究
劉思嘉,黃曉舸,朱 帆,陳前斌
(重慶郵電大學 移動通信重點實驗室,重慶,400065)
無線數據業(yè)務的快速增長給有限的頻譜資源帶來新的挑戰(zhàn)。在當前的各種提高頻譜效率方案中,LTE-U(LTE in unlicensed spectrum,LTE-U)通信系統(tǒng)獲得了全球運營商的廣泛認可。作為5G關鍵技術之一,LTE-U運用載波聚合技術(carrier aggregation,CA)借助于非授權頻段對數據業(yè)務進行分流,以達到提高網絡數據傳輸速率、頻譜利用率和增強用戶移動性的目的。然而,由于LTE-U和WiFi系統(tǒng)接入技術的不同,如何解決兩個系統(tǒng)之間的和諧共存成為LTE-U系統(tǒng)能否在非授權頻段上使用的關鍵。對LTE-U的相關背景知識、工作模式、載波聚合技術、LTE-U設計要點進行介紹。指出當前LTE-U和WiFi在共存問題上面臨的挑戰(zhàn),并對當前LTE-U和WiFi系統(tǒng)在非授權頻段上共存的解決方案進行闡述分析和對比。對未來LTE-U和WiFi系統(tǒng)共存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LTE-U;WiFi;載波聚合;共存方案;非授權頻段
隨著無線通訊技術的高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無線應用豐富著人們的生活。高數據量業(yè)務的爆發(fā)式增長,給原本有限的頻譜資源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根據預測,到2020年,無線數據業(yè)務比起2010年將會增長1 000倍[1]。為此,業(yè)內眾多公司,如華為[2]、高通[3]、愛立信[4]等,提出了將LTE系統(tǒng)移植在5 GHz非授權頻上使用的想法,即LTE-U。由于非授權頻段的傳輸性能并不穩(wěn)定,為了給用戶提供較高的服務質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通常建議在LTE-U的基礎上使用載波聚合技術[5]。業(yè)界內通常以LAA來代表采用了載波聚合技術的LTE-U系統(tǒng)。目前,3GPP(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正致力于制定關于LTE系統(tǒng)在5 GHz非授權頻段上使用的各項標準事宜。2015年5月發(fā)布的Release 13的技術報告中對LTE-U載波聚合、LTE-U布置場景、設計目標和共存方案做了詳細的討論[6]。
盡管LTE-U具有眾多優(yōu)勢,但不可否認的是,LTE-U將會對現有WiFi系統(tǒng)造成很大的影響。谷歌在其一份遞交給美國聯(lián)邦通訊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FCC)的白皮書中得出了LTE-U不會是WiFi的好鄰居的結論[7]。近來,隨著業(yè)界對于LTE-U和WiFi共存方案研究的深入,已有文獻證明通過一定的機制以及對LTE-U的約束,可以達到二者的公平共存。本文在對LTE-U關鍵技術及研究前景進行概述的基礎上對LTE-U和WiFi系統(tǒng)共存的主要挑戰(zhàn)和目前研究的共存方案進行分析介紹,最后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LTE-U是指在非授權頻段部署LTE系統(tǒng),即同時使用授權與非授權頻段?,F有的非授權頻段主要有三段,即用于工業(yè),科學和醫(yī)用2.4 GHz頻段、非授權國際信息設施5 GHz頻段,以及最新提出的28 GHz~60 GHz毫米波頻段??紤]到現在的2.4 GHz頻段太過擁擠,WiFi的研究傾向于在5 GHz上展開,在5 GHz非授權頻段的數據傳輸應滿足以下幾點要求。
1)傳輸能量限制。為了避免非授權頻段上不同接入技術之間互相干擾,并同時保證一定的傳輸質量,對于不同使用場景下,規(guī)定了不同頻段的最大傳輸能量[8]。如歐洲地區(qū)和美國對于5.15 GHz~5.35 GHz的室內無線接入節(jié)點的最大能量限制分別是23 dBm和24 dBm。
2)雷達信號保護。由于一些用于天氣預測和機場的雷達設備工作在5 GHz非授權頻段內,所以對于其他接入技術來說,必須有效地避免接入雷達設備所占用的頻段。這種通過檢測雷達設備所占用的頻段并避開的機制稱為動態(tài)頻率選擇(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DFS)[9]。
3)信道接入機制。LTE借助現有的物理層(physical layer, PHY)的層編碼和介質訪問控制層(media access control, MAC)集中資源調度機制能實現很高的抗干擾能力。相比之下,采用MAC層競爭接入機制的WiFi系統(tǒng)將受到LTE-U的巨大沖激。為了保證WiFi用戶接入信道的機會,LTE-U接入信道之前須借助于“先聽后發(fā)”機制(listen before talk,LBT)[10]對信道是否空閑進行判斷,即LTE-U在接入非授權頻段前,先對非授權頻段進行空閑信道評估(clear channel assessment,CCA),即對該信道進行能量檢測。若檢測的能量值小于預設閾值,則用戶可使用信道進行固定時間,即道占據時間(channel occupancy time)傳輸,若檢測的能量值大于預設閾值,則LTE-U用戶進行退避,直到檢測到信道空閑為止。有關于LBT的具體設置,歐洲電信標準協(xié)會(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ETSI)給出了規(guī)定,空閑周期的取值應至少為信道占據時間的5%,而預設閥值則要根據干擾發(fā)射端的等效輻射功率(equivalent isotropically radiated power,EIRP)來確定,此值用PET來表示,LBT框架結構和參數設置如圖1所示。
參數取值范圍信道空閑評估時間最少20μs信道占用時間最少1ms,最多10ms空閑時間最少為信道占用時間的5%信道空閑閥值接收天線增益為0dBi情況下,閥值=-73dBm/MHz+23-PET
圖1 ETSI的LBT結構和參數設置
Fig.1 Structure of LBT and settings defined by ETSI
1.1 工作模式
由于LTE-U在5 GHz頻段上傳輸的特殊性,3 GPP根據其特點和工作環(huán)境,提出了以下LTE-U的兩種工作模式[11]。
1)時分雙工傳輸模式(time division duplex,TDD)。TDD模式為LTE-U的備選傳輸模式。在TDD傳輸模式中,用戶用非授權頻段進行上下行數據傳輸。TDD模式一般用于上下行數據量業(yè)務大的情況,其特點是用戶在非授權頻段的上下行鏈路分別進行載波聚合。
2)補充下行傳輸模式(supplemental downlink,SDL)。SDL傳輸模式是3GPP重點研究的傳輸模式。在SDL傳輸模式中,非授權頻段只用于傳輸下行鏈路數據。上行鏈路和控制信道則繼續(xù)在授權頻段上傳輸,即只在下行鏈路進行載波聚合。SDL模式一般運用于下行業(yè)務量較大的場景,并且由于其實現更為簡單,因而適合于初步研究。
以上2種工作模式中,均采用了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技術來輔助其進行數據傳輸。CA技術可以使多個載波單元同時傳輸數據信號,因此當終端的某個數據鏈路發(fā)生切換或斷開時,用戶也不會完全與基站失去聯(lián)系,在一定程度提高了終端的移動性,同時降低了中斷概率。如圖2所示。
圖2 LTE-U用戶載波聚合方案Fig.2 Carrier aggregation scheme of LTE-U users
1.2 系統(tǒng)目標及功能要求
為了LTE-U能夠更好地利用非授權頻段,3GPP提出以下五點對LTE-U系統(tǒng)的要求[12]。值得說明的是,以下五點要求不一定需全部滿足。
1)先聽后發(fā)機制。該機制也稱為空閑頻道評估機制,即用戶在接入信道前應該先對信道進行監(jiān)聽,確認空閑后再進行數據傳輸。
2)間斷傳輸。由于非授權頻段并不能時刻保證信道一直處于空閑狀態(tài),當信道無法保持空閑時,數據傳輸會被中斷。此外,在某些地區(qū),如歐洲和日本,對傳輸時間有著嚴格的限定。因此LTE-U必須具備在有限時間內,在一個載波上間斷傳輸的功能。
3)DFS。LTE-U在特定的頻段或者區(qū)域內,可以通過DFS來避免雷達信號。
4)載波選擇。由于在非授權頻段上有許多可用的載波,因此LTE-U需要具備從眾多可用載波中選擇干擾最小、最易于與其他用戶和諧共存的載波的能力。
5)傳輸功率控制。即基站和用戶可以將其發(fā)射功率減少為最大發(fā)射功率的一半及以上,以此來減少干擾并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
LTE-U通過借助于CA技術,實現了授權頻段載波及非授權頻段載波聚合,使得用戶能夠在LTE系統(tǒng)架構下同時使用授權頻段及非授權頻段。與傳統(tǒng)方式相比,LTE-U不僅能實現授權頻段和非授權頻段的無縫切換,同時也能帶來系統(tǒng)容量的增長,然而這將會對工作在5 GHz非授權頻段上的WiFi系統(tǒng)產生很大的威脅。研究結果表明,在不對現有的協(xié)議做任何改動的情況下, LTE-U和WiFi系統(tǒng)同時傳輸數據時,留給WiFi系統(tǒng)接入信道的時間太短,以至于出現WiFi用戶很多時候都無法接入信道的情況[13]。除此之外,有研究結果指出,如果不對LTE-U進行任何限制,在特定場景下,WiFi用戶將會有超過96%的時間都處于監(jiān)聽狀態(tài)[14]。因此,LTE-U和WiFi系統(tǒng)的和諧、公平共存是目前急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2.1 共存關鍵問題
關于LTE-U和WiFi共存的問題是業(yè)界一直以來討論的熱點,LTE-U和WiFi的共存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總結起來主要表現為3個方面:MAC層和PHY層不同的干擾管理機制;非授權頻段和授權頻段業(yè)務分配;多運營商之間共享非授權頻段[15]。
2.1.1 MAC層和PHY層不同的干擾管理機制
LTE-U和WiFi系統(tǒng)使用獨立不同的無線接入技術(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決定了其在MAC層和PHY層截然不同的干擾管理機制。LTE-U采用是集中式MAC協(xié)議,該協(xié)議規(guī)定基站在每一幀內都將資源分配給能最大化目標指標的用戶。相比之下,WiFi在MAC層采用CSMA/CA機制,即每一個用戶在傳輸數據前必須監(jiān)聽信道,只有當信道空閑并滿足一定條件時,才可接入信道,否則需要選擇回退窗口進行回退,直到檢測到信道空閑。當LTE-U和WiFi共同使用非授權頻段時,由于LTE-U的MAC層機制并不考慮碰撞問題,故LTE-U將一直占據信道,而WiFi將長時間處于信道監(jiān)聽回退狀態(tài),通信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除此之外,LTE-U和WiFi的物理層結構也有所不同,LTE-U的物理層采用了正交頻分復用多址接入(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技術,系統(tǒng)帶寬通常為1.4 MHz~20 MHz,帶寬又劃分為一系列的物理資源塊(physical resource blocks,PRBs),每一個物理資源塊含有12個OFDMA子載波。通過將不同的物理資源塊在同一幀中分配給不同的用戶,LTE-U系統(tǒng)可以獲得用戶分集增益。WiFi系統(tǒng)在物理層采用了正交頻分復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術,但基于CSMA/CA機制,每個信道每次只允許一個用戶進行傳輸,該用戶傳輸時會全部占用20 MHz的信道,LTE-U和WiFi系統(tǒng)的PHY層資源配置情況[16],如圖3所示。
圖3 LTE-U和WiFi系統(tǒng)PHY層資源配置情況Fig.3 Resource allocation of PHY in LTE-U and WiFi system
鑒于LTE-U和WiFi系統(tǒng)在MAC層和PHY層的不同,兩者之間的資源分配必須高效和智能。
2.1.2 非授權頻段和授權頻段業(yè)務分流
LAA中的CA技術,使其可以利用非授權頻段來承擔部分從授權頻段分流過來的業(yè)務,為了在分流業(yè)務的同時盡可能地保證WiFi用戶的傳輸質量,LBT機制被廣泛地應用于各種WiFi系統(tǒng)和LTE-U的共存方案之中,即LTE-U并不能“隨心所欲”地接入非授權頻段,而是必須根據檢測結果決定是否接入非授權頻段。因此,LTE-U在非授權頻段上的傳輸性能非但不會一直維持某一個水平,反而會隨著時間而變化。而現實中,LTE-U的業(yè)務分流受多種因素制約,一方面如果LTE-U將更多的業(yè)務分流到非授權頻段上,可以大幅提高頻譜利用率和數據傳輸速率;另一方面,由于LTE-U在非授權頻段上傳輸性能不穩(wěn)定,QoS難以保證。因此,非授權頻段和授權頻段業(yè)務的合理分配以及在數據傳輸過程中,如何進行業(yè)務分流等問題亟需解決。
2.1.3 多運營商之間共享非授權頻段
由于非授權頻段的開放性,未來必將會出現多個運營商共享非授權頻段的情況。屆時,除了考慮多運營商之間非授權頻段資源合理分配以確保不同運營商的用戶接入機會公平以外,干擾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1)RAT間干擾管理。為了減小LTE-U和WiFi系統(tǒng)之間的干擾,實現和諧共存,必須設計出一種可以高效管理RAT之間的干擾機制。傳統(tǒng)的干擾管理思想一般從資源分配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對時間、頻率、空間、碼型進行分配,從而達到RAT之間的干擾可控,如現有的LBT方案,通過對時間資源進行分配從而實現LTE-U和WiFi的共存和干擾管理,除此之外,從頻段角度出發(fā)的DFS機制也可用于LTE-U和WiFi之間的共存。
2)RAT內部干擾管理。為了使多個運營商之間協(xié)調,網絡之間必須實現信息高效共享功能,快速的信息共享有利于消除RAT內部干擾,并且也可以確保RAT內部的接入公平。如果無法實現網絡之間的高度信息共享,則可借助LBT聯(lián)合互相關檢測(cross correlation detection,CDD)來消除干擾[17]。
近年來,為滿足移動通信急劇增長的數據量需求,LTE-U和WiFi的共存機制成為了當前業(yè)界研究熱點之一。目前文獻有三種主流方案:基于占空比共存方案[18]、基于解碼的技術共存方案[19]和基于空白幀共存方案[20]。
3.1 基于占空比(duty cycle,DC)共存案
為了盡量使用現有標準和技術,美國有線電視實驗室(Cable Labs)在3GPP RAN#64次會議上提出了基于時分復用的動態(tài)占空比共存方案,該方案通過在時間上將LTE-U和WiFi進行“彼此隔離”,從而達到互不干擾的目的。具體方法為在每一個固定的Duty-cycle里,將時間依次分給LTE-U和WiFi用戶傳輸,即當LTE-U用戶傳輸時,WiFi用戶不能傳輸,反之亦然。其中,LTE-U和WiFi用戶占用信道的時間可根據WiFi網絡的負載進行動態(tài)調整。
值得一提的是,表面上DC方案通過對時間資源的分配從而達到了LTE-U和WiFi系統(tǒng)的共存,但DC方案中并沒有要求LTE-U用戶在接入非授權頻段前對信道狀態(tài)進行判斷,這就導致當LTE-U開始傳輸時,出現打斷WiFi信號傳輸,引起誤幀率上升以及WiFi數據傳輸速率下降等情況。因此,為了避免出現以上情況,DC方案一般建議與LBT機制結合進行,即在每一個LTE-U周期開始對信道進行評估檢測,確認信道空閑后,再接入利用信道,如圖4所示。
圖4 結合LBT的DC共存方案Fig.4 Coexistence scheme of DC combined with LBT
由于DC方案需要LBT進行信道的CCA,考慮到在一些地區(qū)(如美國、中國和韓國)并未對非授權頻段上是否使用LBT進行強制規(guī)定,高通在文獻[21]中提出了一種基于DC方案的改進方案,即載波感知自適應傳輸(carrier sensing adaptive transmission,CSAT)方案。方案中,小蜂窩先對信道感知10 s~200 s,根據信道感知結果,按照一定比例中斷LTE-U數據傳輸,并將余下傳輸時間分配給WiFi用戶。
CSAT方案中,LTE-U基站通過周期性掃描非授權頻段,尋找出最“干凈”的信道,即干擾較小的信道,用于SDL載波傳輸,并且一旦找到更為“干凈”的信道,則SDL的傳輸將會轉移至該信道上進行。如果并不存在干凈信道,LTE-U則通過CSAT算法和WiFi用戶共享信道。如果此時用戶或小區(qū)的業(yè)務量較低,用戶可關閉其SCC。由于LTE-U用戶的重要信息都在PCC上傳輸,故關閉SCC不會中斷用戶與基站之間的通信,還可減少對其他信道的干擾,便于后續(xù)信道選擇。
DC方案與CSAT方案都允許動態(tài)調整LTE-U和WiFi各自的傳輸時間,在靈活性和公平性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兩相比較,CSAT方案中采用動態(tài)調整SCC機制,有效減少對WiFi節(jié)點的干擾,也為后續(xù)的信道選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CSAT方案采用基于時分復用的方式,適應場景較為靈活,且在密集蜂窩部署下依舊有不錯的表現,WiFi用戶的平均吞吐量提升可達到46%[21]。綜上所述,CSAT方案的主要優(yōu)點:應用場景靈活、SCC可動態(tài)調節(jié)、不需修改現有協(xié)議、LTE-U和WiFi傳輸時間靈活可調。該方案的主要缺點:流程較為復雜、對載波感知準確性要求高、未進一步對LTE-U或WiFi的傳輸性能進行優(yōu)化。下一步的改進方向:
1)優(yōu)化信道選擇時機。CSAT方案中,為了保證當前信道最為“干凈”,用戶一直在進行信道選擇,并不斷地向更為“干凈”的信道進行轉移,而實際操作中,并不需要時刻保證當前信道最為“干凈”,只需要當用戶找不到較為干凈的信道時,進行信道選擇即可。這樣一來,雖不能保證用戶時刻處于最為“干凈”的信道,但極大降低了方案的復雜度,并將用戶的傳輸性能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圍內。
2)優(yōu)化LTE-U和WiFi的傳輸性能。在CSAT方案中,并未對整個網絡的吞吐量進行優(yōu)化。未來可研究既保證LTE-U和WiFi之間的公平性,又提高LTE-U和WiFi網絡整體吞吐量的優(yōu)化算法。
3.2 基于解碼的技術共存方案
文獻[19]中作者首先介紹了一種新的WiFi載波監(jiān)聽方案(carrier sensing under LTE interference,CSULI),該方案在保留原有的CSMA/CA功能的同時,WiFi用戶可以與LTE-U用戶同時傳輸。文獻[19]中指出,雖然LTE-U和WiFi的標準帶寬都是20 MHz,但實際上它們真正使用的帶寬分別是18 MHz和16.25 MHz,并在頻段兩端各預留出了0.875 MHz的邊界帶寬,如圖5所示。
圖5 LTE-U和WiFi帶寬占用情況Fig.5 Bandwidth distribution of LTE-U and WiFi
通過借助LTE-U的邊界帶寬內參考信號,計算出LTE-U的邊界帶寬,并以此為切入點,依次進行循環(huán)和動態(tài)步長快速傅立葉變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FFT)得出LTE-U和WiFi信道參數,最終解決LTE-U和WiFi共存問題。解碼技術共存方案通過修改傳統(tǒng)WiFi的CSMA/CA機制,既保證了WiFi用戶既和LTE-U用戶共存,同時又不會出現多個WiFi用戶在同一信道上同時傳輸的情況,有效的解決了LTE-U和WiFi公平共存問題。
該方案適應場景較為靈活,且在各種場景下對于LTE-U和WiFi的公平性要求都能很好的滿足,通過修改WiFi的CSMA協(xié)議,使得LTE-U和WiFi可同時傳輸。同時,解碼技術的使用,使得接收端可實現不同信號的完全分離。綜上所述,基于解碼方案的主要優(yōu)點為應用場景靈活、信道估計高效、公平性高、不需LBT和載波監(jiān)聽、資源利用率高,該方案的主要缺點需修改WiFi協(xié)議、未進一步對LTE-U或WiFi的傳輸性能優(yōu)化。下一步的改進方向如下。
1)修改LTE-U協(xié)議。由于WiFi已廣泛普及,基于解碼方案中提出的修改WiFi協(xié)議實現較為困難。目前,提案考慮修改LTE-U協(xié)議,將LTE-U視為特殊的WiFi用戶并和WiFi用戶一起進行信道競爭以此保證傳輸的公平性。
2)優(yōu)化LTE-U或WiFi指標。基于解碼方案很好地解決了LTE-U和WiFi之間的共存問題,但是對其他方面的性能,如QoS,卻沒有進行研究,未來可以考慮根據用戶業(yè)務優(yōu)先級或業(yè)務類型對LTE-U和WiFi系統(tǒng)性能做進一步提升。
3.3 基于空白幀的共存方案
基于空白幀的共存方案是受到LTE Release10中提出的將幾乎空白幀(almost blank subframe,ABS)用于增強的小區(qū)間干擾協(xié)調(enhanced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EICIC)的啟發(fā),并在ABS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從而實現LTE-U和WiFi共存的方案。
文獻[20]中提出,LTE-U會在其幀結構內設立空白子幀(blank subframe,BS),這些BS將專門用于WiFi用戶的數據傳輸,故不會受到LTE-U干擾,從而達到LTE-U和WiFi用戶共存的目的,具體方式如圖6所示。
子幀號共存時間01234567890msDSUUDDSUUD1msDSWUDDSUUD2msDSWWUUSUUD
圖6 基于空白幀的共存方案
Fig.6 Coexistence scheme based on blank subframe
圖6中,D代表下行子幀,S代表特殊子幀,U代表上行子幀,W代表共存幀,即WiFi占用的幀。該方案通過設置LTE-U幀內個別子幀為BS,從而實現WiFi用戶獨立無干擾的傳輸,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LTE-U和WiFi的共存問題。然而在實際上,LTE-U一個子幀長度為1毫秒,WiFi在使用BS時,先要進行載波監(jiān)聽來確保其他WiFi用戶沒有使用信道,如果此時恰好所有WiFi用戶都處于回退狀態(tài),無疑會浪費掉這1 ms的BS。即使最終某一WiFi用戶經過一段時間回退后終于接入信道,也可能出現此時預留的BS無法提供該WiFi用戶所需的傳輸時間,導致WiFi用戶數據信息缺失的現象。
該方案采用時分復用的共存方式,適用于吞吐量變化較慢的場景,LBT和空白幀的結合使WiFi用戶的吞吐量提高10%~23%[20]。綜上所述,基于空白幀方案的主要優(yōu)點為:復雜度較低,易改進;主要缺點:適用場景較為單一、未對網絡整體吞吐量進行考慮。下一步的改進方向:
1)信息共享。LTE-U和WiFi系統(tǒng)必須共享各自傳輸相關信息,通過傳輸信息共享,可以明確WiFi的傳輸狀態(tài),決定何時預留出BS。
2)動態(tài)BS調整。BS數量必須根據LTE-U和WiFi的傳輸情況進行動態(tài)調整,當WiFi業(yè)務量較更大時,應該增加BS配置,反之,則減少BS配置。
3)整體吞吐量控制。對BS個數的最大值進行限制,使得整體網絡吞吐量不低于某一個特定數值。
以上3種方案,在解決LTE-U和WiFi共存問題方面各有千秋,其主要性能比較如表1所示。
表1 各方案主要性能比較
注: WiFi吞吐量提升的參考數值:不采用該共存方案時LTE-U和WiFi共存環(huán)境下的WiFi的吞吐量。
此外,在文獻[22-23]還提到相關LTE-U和WiFi共存方案。文獻[22]中提出了一種基于比例公平分配(proportional fair allocation scheme,PFAS)方案。該方案通過LTE-U基站對信道監(jiān)控來推斷出WiFi網絡的情況,隨后根據LTE-U和WiFi的吞吐量動態(tài)的調整LTE-U用戶接入信道的概率和接入信道后的傳輸時間,最終達到LTE-U和WiFi的公平共存。文獻[23]中提出的基于能量控制共存方案(uplink transmit power control,UTPR),通過控制LTE-U用戶的上行傳輸能量,從而有針對性的減少對WiFi用戶的干擾,進而達到保護WiFi用戶接入信道的機會實現LTE-U和WiFi公平共存的目的。
本文首先對介紹了LTE-U的相關背景知識、技術難點及設計要求,隨后在此基礎上,分析目前3種LTE-U和WiFi系統(tǒng)在非授權頻段上共存方案,通過對各方案的特點進行比較,指出3種方案各自的優(yōu)勢和不足。從目前研究現狀來看,LTE-U和WiFi之間的共存方案主要通過資源分配以及修改接入機制等方式展開。有關于LTE-U和WiFi的共存研究目前仍在密切的進行,在接下來的研究工作中,以下幾方面值得重點關注和進一步探討:
1)新型共存方案。理想的共存方案首先要保證共存的公平性,并具有可提升LTE-U和WiFi的性能和降低方案操作復雜度等特點。關于公平性,可從以下3種思路進行考慮,一是將LTE-U視為特殊的WiFi用戶,采用和WiFi用戶一樣的CSMA競爭接入方式進行共存;二是利用WiFi用戶相互碰撞后退的時間間隙來進行LTE-U傳輸,即LTE-U用戶僅在當WiFi用戶進行碰撞回退的空閑時間內傳輸數據,這樣既可避免對WiFi用戶產生干擾,達到公平共存的目的,又可盡最大可能降低方案復雜度;最后一種是對空白幀方案從文中所提及的幾點進行優(yōu)化,則可以避免修改協(xié)議,同時降低LTE-U和WiFi的相互干擾,提高網絡整體性能。
2)信道感知。LTE-U和WiFi共存的公平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信道感知的可靠性。目前大多共存方案,都將LBT作為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高效正確的信道感知可為LTE-U和WiFi之間信道分配提供有力的依據,并且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LTE-U和WiFi傳輸可靠性和公平性。目前,有關于信道感知的共存方案,有基于簡單LBT共存方案[24]以及邊聽邊發(fā)(listen and talk)共存方案[25],前者在傳輸之前通過對信道進行感知,從而決定接入與否,后者則是在傳輸時對信道進行感知,以此來達到減少碰撞時間并提高WiFi網絡的性能目的。
3)業(yè)務預測。由于WiFi傳輸的業(yè)務量呈動態(tài)變化,提前對WiFi業(yè)務進行預測,可降低由于WiFi傳輸業(yè)務量動態(tài)變化導致的頻譜資源浪費的情況。例如在基于空白幀的共存方案中,空白幀數量應根據WiFi業(yè)務量的多少進行調整,提前對WiFi業(yè)務量進行預測,便于后續(xù)合理安排空白幀數目,提高頻譜資源利用率。根據具體傳輸的場景,設計出相應的業(yè)務預測模型,依據預測結果和信道感知做出LTE-U或WiFi傳輸時機的判斷,根據后續(xù)的實際檢測對預測結果進行動態(tài)的修正。雖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方案的復雜程度,但可使得方案適用場景更為靈活并提高資源利用率,對LTE-U的WiFi共存的公平性也有更大的保證。
[1] HORSMANHEIMO S, MASKEY N, TUOMIMKI L. Interdependency Between Mobile and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Networks: Outlook and Prospects[J]. Dissertations & Theses-Gradworks, 2014,3(9):1281-1286.
[2] BABAEI A, ANDREOLI F J, PANG Y, et al. On the Impact of LTE-U on Wi-Fi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reless Information Networks, 2015,14(4):1621-1625.
[3] ALLEVEN M. Qualcomm CTO: LTE, Wi-Fi need to work side by side[J]. Fiercewirelesstech,2015,5(6):1721-1729.
[4] HAWKES A. Ericsson and Qualcomm demonstrate LTE-U[J]. Capacity Magazine, 2015,17(2):1223-1227.
[5] HAVISH K. LTE in Unlicensed Spectrum, RP-124001[R]. Vancouver, Canada: 3GPP, 2014.
[6]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TSG-RAN).Study on Licensed-Assisted Access to Unlicensed Spectrum, TR 36.889 [R]. Valencia,Spain:3GPP,2015.
[7] ALLEVEN M. Google, Broadcom, Boingo, others push FCC to scrutinize LTE-U[J]. Fiercewirelesstech, 2015, 5(9):1281-1286.
[8] 龔碧夢, 許九旭, 高月紅,等. 基于非授權頻段的LTE技術綜述[J]. 計算機學報, 2015, 15(5):60-63. GONG Bimeng, XU Jiuxu, GAO Yuehong, et al. LTE Technology Based On Unlicensed Bands[J]. Journal of Computer, 2015, 15(5): 60-63.
[9] DINO Flore. Review of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for Unlicensed Spectrum, RP-140808 [R]. Altanta,USA.:3GPP,2014.
[10] CHOI S, MANGOLD S, Soomro A. 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 scheme for IEEE 802.11 WLA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reless Information Networks ,2017, 7(6):1181-1186.
[11] DORE F. Use Cases & Scenarios for Licensed Assisted Access, RWS-140020 [R].Sophia Antipolis,France:3GPP,2013.
[12] 3GPP.3GPP & unlicensed spectrum,RW-140010[R].France:3GPP,2013
[13] ZHANG R, WANG M, CAI L X, et al. LTE-unlicensed: the future of spectrum aggregation for cellular networks[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5,5(3):150-159.
[14] GUO 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user equipment (ue) and serving cel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J]. China New Telecommunications, 2015, 5(4):150-159.
[15] BABAEI A, ANDREOLI F J, PANG Y, et al. On the Impact of LTE-U on Wi-Fi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reless Information Networks, 2015, 15(4):1621-1625.
[16] CAI F E, CHENG L, LIU H,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TE and Wi-Fi coexistence in unlicensed bands[J]. Telecom Engineering Technics & Standardization, 2015, 14(2382):1-6.
[17] NIHTILA T, TYKHOMYROV V, ALANEN O, et al. System performance of LTE and IEEE 802.11 coexisting on a shared frequency band[J] Telecom Engineering Technics & Standardization, 2013, 14(2382):7-16.
[18] ELLIS L. LTE-U Steamrolls Into WiFi[J]. Multichannel News, 2015, 12(1332):122-127.
[19] YUN S, QIU L. Supporting WiFi and LTE co-existence[J]Computer Communications, 2015, 15(3):210-212.
[20] ALMEIDA E, CAVALCANTE A M, PAIVA R C D, et al. Enabling LTE/WiFi coexistence by LTE blank subframe allocation[J].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2013,13(4):312-314.
[21] GOLDSTEIN P. Qualcomm, NCTA continue to battle over FCC regulation of LTE-U, LAA[J]. Fiercewirelesstech, 2015, 15(2):452-454.
[22] CANO C, LEITH D J. Coexistence of WiFi and LTE in unlicensed bands: A proportional fair allocation scheme[J]. Telecommunication, 2015,15(1):340-342.
[23] CHAVES F S, ALMEIDA E P L, VIEIRA R D, et al. LTE UL Power Contro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TE/Wi-Fi Coexistence[J]. Telecommunication, 2013,13(1):340-344.
[24] CHEN C, RATASUK R, GHOSH A.Downlink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LTE and WiFi Coexistence in Unlicensed Bands with a Simple Listen-Before-Talk Scheme[J]. Fiercewirelesstech, 2015, 15(3):123-125.
[25] LIAO Y, WANG T, BIAN K, et al. Decentralized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in full-duplex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J].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2015, 13(4):234-236.
(編輯:張 誠)
Study on coexistence schemes of LTE-U and WiFi on unlicensed bands
LIU Sijia, HUANG Xiaoge, ZHU Fan, CHEN Qianbin
(Chongqing Key Lab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P.R. China)
The fast growth of mobile data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on the limited spectrum resource. To address this issues, the LTE-U is adopted as one of the promising solutions by global operators. As being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Fifth-generation(5G) network, LTE-U could provide a higher transmission rate, spectrum efficiency as well as seamless mobile user experience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arrier Aggregation(CA) technology. In particular, the most critical issue of LTE-U is in coexistence with WiFi system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between these two systems.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LTE-U, including the operating mode of LTE-U, the CA technology and the requirements in the system design. Furthermore, we point out the primary challenges in the coexistence between LTE-U and WiFi systems, and summarize the proposed coexistence schemes in literature. Finally, we discuss the possible research areas in the future.
LTE-U; WiFi; carrier aggregation; coexistence scheme; unlicensed band
10.3979/j.issn.1673-825X.2017.02.007
2016-01-12
2016-04-01 通訊作者:黃曉舸 huangxg@cqupt.edu.cn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401053);863項目(2014AA01A701);長江學者創(chuàng)新研究團隊(IRT1299)
Foundation Items: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61401053);The 863 project No.2014AA01A701;The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in University (IRT1299)
TN915.81
A
1673-825X(2017)02-0182-08
劉思嘉(1993-),女,江西萍鄉(xiāng)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移動通信技術、LTE-U和WiFi共存方案等。E-mail: 564087757@qq.com。
黃曉舸 (1982-),女,重慶人,博士,重慶郵電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移動通信技術、認知無線電動態(tài)頻譜分配等。 E-mail: huangxg@cqupt.edu.cn。
朱 帆(1992-),女,河南商丘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認知無線電網絡中資源分配問題等。E-mail:zhufan_zf@163.com。
陳前斌(1967-),男,四川營山人,男,博士,重慶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未來網絡、LTE-Advanced 異構小蜂窩網絡等。E-mail: chenqb@cqup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