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發(fā)
(湛江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新民小學 廣東湛江 524081)
摘要:陶行知是我國近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集中編著在《陶行知全集》中。陶行知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種為教育獻身的精神以及其煜煜生輝的教育思想一直在中華教育事業(yè)上發(fā)光發(fā)熱。其最為突出的教育思想有三個方面:一、活的教育;二、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三、教學做合一。學習其教育生活的點滴猶如在吸取一部教育巨著的養(yǎng)分,為自己的教育事業(yè)點亮了明燈。
關鍵詞:活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最著名的教育家,陶先生的才華讓人敬佩,陶先生的教誨讓人感激, 但最讓人感動得是他為教育獻身的精神。陶先生的一生都在為教育奔波,都在為教育思考。大到國家教育方針,小到具體的教育事件,他無不關心,他真正做到了想教育所想,急教育所急。細細咀嚼,為之感動。他為教育事業(yè)熱心熱情,不曾想過回報,不曾有過計較,他說:“我們深信如果全國教師對于兒童教育都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決心,必能為我們民族創(chuàng)造一個偉大的新生命?!彼浴芭踔活w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為中國教育探尋新路。毛主席說他是人民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全部記錄在 《陶行知全集》中,其教育生活中的點滴把其一生的教育思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雖然他生在民國時期,但是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和主張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變革與發(fā)展不竭的源泉。
一、活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反對“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提倡“活的教育”、“活的知識”、“活的人”。其活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Edu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by life, Education for life這三句中。他主張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拿活的書籍去教小孩子;另外還要活的教育方法和活的教育精神。教育是就用一個生命去潤澤另一個生命;是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盎畹慕逃彼枷胫饕獜娜齻€層面去闡述,在平時教學中我們作為老師的,要把學生當做一個有靈性、思維和活動著的個體去對待;要從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的需要出發(fā),設法子去搜羅好的教材和教學方法,通過自己的不懈的學習去增長和充實師者的智慧以滿足孩子的發(fā)展。"活的教育”就是要求所有的教育資源包括人力資源、教材資源、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等都是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在當時主要是教人做人,教人健康生活,他不教人升官發(fā)財,只教中國的民眾救民眾起來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機器的主人。教人要在勞力上勞心,教大眾以大眾的工作養(yǎng)活大眾的生命;以大眾的科學說明了大眾的生命;以大眾的團體的力量保護大眾的生命。在當今看來,"活的教育”就是要求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育人宗旨,培養(yǎng)學生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不是培養(yǎng)出“考試機器”、“書呆子”。特別是我國在去年9月份提出的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框架,就是我們當今“活教育”的目標,其要求我們要培養(yǎng)出的學生要具備六大方面的素養(yǎng):1.人文底蘊,2.科學精神,3.學會學習,4.健康生活,5.責任擔當,6.實踐創(chuàng)新。我們在今后一段比較長的教學、教育研究都是朝著這個目標去研究、開發(fā)課程,深入創(chuàng)新德育內(nèi)容。這也是我們每位一線老師應擔當?shù)呢熑魏褪姑N覀円矐獡碛羞h大的教育情懷,把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視為已任,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國家的教育事業(yè)多做貢獻。
陶先生的教育理論,讓我感受到了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讓學生注重知識與生活的結合,注重知識的運用,并能運用多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發(fā)展自己的思維。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我們以考試分數(shù)為目的,以分數(shù)來衡量學生和教師的好壞。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和教師都是“死的”,陶先生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吃人的教育。傳統(tǒng)教育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以傳受知識為已任,學生以接受知識,應付考試為追求的目標。而新的教育理念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體會學習的樂趣,從而獲取知識、能力和優(yōu)良的品格。這正好與陶先生的教育理念是相吻合的。
在我們平時教學中要貫徹好”活的教育“思想,需要我們教師擁有一顆堅定的教育之心和高尚的教育情懷,工作中多動腦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地學習、反思、總結,并加深對教材和新課標的研究,拓寬教育資源和教育、教學手段,善于發(fā)現(xiàn)和研究教育問題。這才能使我們老師變“活”,并能用活的教育資源和手段去教育“活”的學生。在這方面陶行知先生是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一座豐碑。
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最核心的內(nèi)容。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過什么樣的生活,接受什么樣的教育,成為什么樣的人:過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過科學的生活便是受科學的教育;過勞動的生活便是受勞動的教育;過藝術的生活便是受藝術的教育;過社會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會革命的教育。以此類推:好生活是好教育;壞生活是壞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陶行知還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教死,學生是學死!教死與學死所造成的國是死國,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正好把其導師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來個180度的翻轉,我覺得陶先生的說法更為準確,教育的內(nèi)涵更大,教育的實踐性更強。陶行知說,教育可以是書本的,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對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方不致于偏狹。我們要拿好的生活去改造不好的生活,拿整個的生活去解放偏狹的生活。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是拿教育做生活,好教育固然是好生活,八股的教育也就造成八股的生活。而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育極其廣闊自由,如同一個鳥放在林子里面的;“教育即生活”,將教育和生活關在學校門里,如同一個鳥關在籠子里的。通過這個形象的比喻之后,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包含兩層意義:一是生活決定教育,二是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意義在于生活的變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內(nèi)容是隨生活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的。生活是無止境的,因此生活教育是終身教育,是與個人生活共始終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作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在于解決問題,實際生活是我們的指南針,向我們供給無窮的問題,要求不斷的解決。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tǒng)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里,使它們?nèi)我怙w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使教育與生活更為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這就要求我們更注重生活品質的提高以改進教育的效果,同時也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潛概念,無形中要求我們要在生活過程中不斷地接受教育(學習),以致于不斷地改造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從內(nèi)容上看是動態(tài)的,隨環(huán)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谶@樣的認識,我們在平時教育教學工作中又如何地貫徹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呢?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xiāng)的建設、國家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特別是結合當今家鄉(xiāng)大搞工業(yè)建設的時機,平時通過實地參觀、圖片、視頻、講述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的未來以激勵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還有利用我國科學技術每一次進步的機會,例如,天宮二號升天、宇航員在太空生活的重大事件等,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技,培養(yǎng)孩子探索末知的興趣和好奇心;利用社會或生活中典型人物的事跡和優(yōu)秀品格去感化學生,引領學生學習,追求真、善、美。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jié)目,結合生活實際創(chuàng)編小詩歌、短文章,以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學生們自編小報,自己寫稿,自己設計版面,每一次的黑板報比賽,高年級的學生都包辦了本班的黑板報的板面設計、內(nèi)容查找及抄寫、圖紋的繪畫等所有環(huán)節(jié),幼稚的作品中體現(xiàn)著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經(jīng)常性地組織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例如我們學校就開墾了一片生態(tài)園地,每個班級負責經(jīng)營一小塊,讓學生通過種植去體驗勞動的樂趣,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學習撐握勞動技能的過程,增強班集體的榮譽感等方面,都是在勞動生活中獲得的;開展有活力的體育運動,例如,舉行班際足球比賽、班際體操比賽、班際踢毽球比賽,校際運動會這些活動也成為校園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學生校園生活的快樂因子,讓更多的學生體驗體育的樂趣,也強健了身體,鍛煉了意志、凝聚了班集體。每組織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處處留心生活,從生活中去獲取知識的能力,讓活動收到盡可能好的實效。
做為老師要有生活教育的思想意識,在每天的教育工作中,要做到追蹤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問題,及時回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經(jīng)驗和技能,豐富情感體驗,發(fā)展認知,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定必要的基礎,為學生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礎。
三、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創(chuàng)建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最富有建設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論。“教學做合一”含義是“教的法子要根據(jù)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jù)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苯虒W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人們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學。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學做合一”實際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二是指關系,對事說是做,對已說是學,對人說是教;三是指目標,教育不是教人學,而是教人學做事。他同時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敖虒W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舊教育、創(chuàng)造新教育的一大法寶,也是我們當今教師所應要掌握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技能。我們老師當中普遍存在只教不做的現(xiàn)象。例如,有些老師教到一個知識難點或遇到一件學生的難題,他們不去查閱資料,請教別人,而是置之不理或是糊涂拖過,最后難點還在、問題仍存,學生沒得到知識的長進和問題的解決,老師以這樣的教學態(tài)度和方式教了十幾或幾十年,知識不增長,反而思想固化,方法陳舊,逐漸被時代淘汰,被學生淘汰。可見沒有做的教不是真正的教,是教不好學生的,一個學校中這樣的現(xiàn)象存在的越多,這個學校越?jīng)]有真正的教育。
“教學做合一”中的“做”卻不是這樣。陶行知給“做”下的定義:“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勞力上勞心就是要求手到心到,如果勞力不勞心的,則一切動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開創(chuàng)新的途徑;勞心而不勞力,則一切思想難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證于經(jīng)驗。勞力和勞心分家則一切進步發(fā)明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單單勞力,或單單勞心,都不能算是真正之做真正之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在勞力上勞心,是一切發(fā)明之母,事事在勞力上勞心,便可得到事物之真理。因此,“教學做合一”中的“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征: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chǎn)生。這就是說,這個“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強調了“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認為“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這是具有唯物主義因素的。從“曉莊”實驗初期開設的“農(nóng)事教學做”、“家事教學做”、“改造社會環(huán)境教學做”等課程,也可以看出“教學做合一”的“做”已經(jīng)與生活結合,與勞動結合了。這一“做”已廣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會的豐富的社會生活實踐內(nèi)容了。
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教和學是一種常態(tài),但是做卻成為教學的奢侈品,很多時候教學做是分家。學生學習每個學科都有其生活實用性,例如,數(shù)學,生活數(shù)學到處可見,但是我們有些老師缺乏正確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數(shù)學,更末能放手讓學生去探索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只是囿于考試中的幾個題型,讓學生反復機械地操練,磨壞了學生的意志、磨滅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力、更磨掉了學生對生活數(shù)學的興趣。再例如,英語,我們許多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英語,相對于數(shù)學和語文,英語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少見,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的,他們只知道考試需要才學,所以學生缺乏英語學習的動機和興趣,這一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學中做的環(huán)節(jié)缺失,教師末能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英語素材并加以運用,學生對生活中的英語知識視而不見,也沒有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去表達,教師教的知識,學生付出努力學習,卻無法體驗到做所帶來的樂趣,特別是在生活中缺少做的行動和思想,所以沒有產(chǎn)生新的價值,沒能把課堂所教、所學的知識得以延伸、拓展。以上這兩個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讓我們更能清楚地認識,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固然重要,但是缺少教學中的做,特別是在生活教育過程中的做,那么這樣的教學,這樣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不是真的教育,這樣的學校沒有真的教育。因此,我們現(xiàn)在的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更要強調教學做的教育思想,否則,是無法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發(fā)展和終生發(fā)展需要的人才的。
陶行知先生在短短30多年的教育生活中所呈現(xiàn)出的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至今,其光茫綻放得更加燦爛。作為一名教師,要向陶行知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閱讀其著作及研究其教育思想,從而多積累知識,豐富自己教學和管理經(jīng)驗,為筑夢自己的教育事業(yè)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陶行全集》[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2016年9月
[3]楊斌:《教育照亮未來》[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13年版
[4]《陶行全集》[M],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5]《陶行全集》[M],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陶行全集》[M],第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7]《陶行全集》[M],第5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